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思想與生命之解

莊子思想與生命之解

逍遙遊

 空

吳佳明 

00:00/00:00

老莊之道,向來為落魄文人所傾慕,莊子的哲學又是老子的哲學思想的再發揚。一般而言,莊子的哲學,包括這些方面,即:「道論(道既天地萬物所生的總原理,有物既有道,無始無終而永存。)萬物之變,勛勛不絕;順其自然,主張絕對自由,絕對平等;以及絕對精神,絕對逍遙」的思想內容。莊子哲學既有詩意的表現,又有自由的表現,亦有人與自然的有寄情懷,及精神自在。

1

莊子哲學詩意的表現

哲學的力量

前文已述說,《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長於老子。「道」作為道家哲學的本源,既是對世界起源的認識,又是對「至人」境界的體悟。「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主張會通萬物,講究詩意智慧的純粹體驗,穿越時空的局限,進入無古今、無生死,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這種人生,猶如「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一般,花香本自心中,與我為一。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既是文學特色,又是詩意境界。

莊子以寓言為主,講述他的人生觀,且用寓言故事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超越性靈之外的性靈境界。同時,從「道」德立場來看待萬物,萬物等齊一體,物與物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及時間的無限,空間的無限,宇宙的無限,他不僅站在個人的立場看待世界萬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萬物,因而,《莊子》的想像虛構,往往超越時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段語句抒情意味十分濃厚,不僅回答了惠子的「無用」之辯,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濃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靈自由,精神無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魚忘筌,大辯不言。其超越了形式邏輯的規則,進入了「無言無意之域」。語言充滿力量,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既有賦的鋪陳,又有詩的節奏,展示出莊子以詩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態度,超越科學,超越功利世俗的視角,「通於天地」,以「天心」穿梭世間的別樣詩意人生。

2

莊子哲學的自「游」之思

人的本質建立在自由之中。而自由本身是整個真正的存在的高於一切人性存在的一種規定。就人是作為人,人就必須分有存在的這一規定,而人之是,也是以人完成對自由的這種分有而言。由此,自由與自然的對立,在謝林那裡,讓位於自由與必然的對立。而黑格爾呢,則將世界歷史視為自由理念的展開,即從一個人的自由到一些人的自由再到一切人的自由的發展過程。對於黑格爾而言,在理解人類歷史時,很難設想比自由更高的理念。而在中國的語境中,在西方得以孕育並發展了的那個與倫常秩序不同的社會秩序,已經成為我們的基本生活境域,而莊子這位古典哲人對自由的思考,是否可以匯入我們同時代的自由意識中,或補充、或引導、或轉換我們今日的自由構思呢?

對「自由」一詞,最有代表性的是嚴復,他一方面發現,「自由一言,真中國曆古聖賢所深畏,而從未嘗以為教也」,另一方面又斷言,「挽近歐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發之,詳玩其說,皆可見也」。不僅如此,基於莊子思想的內在邏輯,他認為,「莊子在古,則言仁義,使生今日,則當言平等、自由、博愛、民權諸學說矣」。其實以自由言「逍遙遊」者並非嚴復一人,在此之前,顧如華在其《讀庄一吷》就以自由釋逍遙,所謂「自由之謂逍遙」。章太炎認為:「莊子的根本主張,就是『自由』、『平等』……莊子發明自由平等之義,在《逍遙遊》、《齊物論》二篇。『逍遙遊』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徐復觀以為:「莊子對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現於逍遙遊,逍遙遊可以說是庄書的總論。」劉笑敢認為,是「逍遙遊」而不是安命論,才是莊子之所以為莊子者。而蒙培元進一步將此莊子之所以為莊子者,概括為自由論:「莊子哲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心靈的自由境界。《莊子》內篇的《逍遙遊》,正是莊子哲學的主題所在。」楊國榮先生云:「在文本之序上,《逍遙遊》構成了《莊子》的首篇,但在思想的內在脈絡上,逍遙則展開為莊子哲學系統的邏輯終點。」但當我們以「自由」來理解「逍遙遊」而切入莊子時,現代西方關於自由的種種討論,無疑已經成為重思莊子自由之思的不可迴避的背景。至於莊子之自由如何,愚以為不如就其文章境界而言。

《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人間世》「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德充符》「游心乎德之和」;《大宗師》「游乎天地之一氣」;《應帝王》「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游於無有」;《在囿》「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天地》「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天運》「以游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達生》「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山木》「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游於無人之野」,「獨與道游於大莫之國」,「虛己以游世」;《田子方》「游心於物之初」,「得至美而游乎至樂」;《知北游》「游乎無何有之宮」,「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游乎太虛」;《徐無鬼》「游於六合之內……復游於六合之外」,「游於天地」;《則陽》「知游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外物》「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胞有重閬,心有天游。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天下》「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所有這些表述,都顯示了「游」所體現的自由理念對於《莊子》而言的根本性意義,它們以不同方式顯現著莊子的自由構思,它們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視為對《逍遙遊》自由思想的詮釋、發揮與擴展。

3

莊子哲學的自然情懷

「放下身心與萬物一例看」,「料得青山應是我」自然之境往往如此,在中國美學的審美境界里。文徵明有言:"吾至吾,竹自竹,雖曰與竹居,縱然邈千里。」這種境界似乎與山水無關,與莊子哲學中的會通萬物無關,但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境。莊子的自然情懷亦是如此。在莊子之前,無論是儒家之孔、孟,還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從整體的意義上來探討人、說明人、把握人,而從沒有真正關心人的個體生命、個體意義、個體價值。從個體上關心人、把握人,在中國是由莊子開其始的。

與老子關注如何救世不同,莊子思考問題的重心,並不是如何救世,而是如何救人。 他更多地考慮的是個人,是個人生命的價值,是個人精神的家園,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寓所。 因為在莊子看來,"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對於治理國家而言,莊子認為:"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在宥》)"在",即自在;"宥",即自得。自在而自得,"不淫其性,不遷其德"。何以知其然也?莊子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回答了這個問題。莊子認為:"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天地》)"人雖有知,無所用之"(《繕性》)"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懸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事,歸於利不可止也。"(《馬蹄》)"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庚桑楚》)儒家以興仁揚義為治世平亂之道,豈不知好知、尚賢正是天下禍亂之根。以興仁揚義為治世平亂之道,不僅於事無補,且猶"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間世》)因為"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胠篋》)故此,"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同上)"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同上)"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上)

絕聖棄知,攘棄仁義,恢復素樸,是謂"在宥"。"在宥"的要義在於民性歸朴,民德歸素。此乃莊子之救世之方。

宗白華說:「你看一個歌詠自然的人,走到自然中間,看見了一枝花,覺得花能解語;遇見一隻鳥兒,覺得鳥亦知情;聽見了泉聲,以為是情調;會著了一叢小草,一片蝴蝶,覺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訴說著他們的情,他們的夢,他們的想望。」莊子哲學的自然精神世界,便是如此。

參考資料:

[1]陳贇.自由之思與莊子哲學的出發點[J].齊魯學刊,2017(5): 5-14.

[2]羅安憲. 老莊哲學中的人與自然[OL]. 搜狐天下.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畏茶浦 的精彩文章:

TAG:三畏茶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