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書吧,帶上你的孤獨
靈感
讀書,感覺到甜美
善於讀書是孤獨能提供給我們的最大樂趣之一。
這是耶魯學派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老先生說的。
如果你害怕獨處,害怕安靜,害怕失去與世界的連接;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如果你正在經歷某種方式的挫敗;如果你想看看不一樣的人生,請和我一起來讀讀這五本書。
按照由通俗到小眾的順序排列,也按照對孤獨的不同理解。每個人都會給自己的孤獨不同的定義:孤獨可以是樂趣的源頭,也可能是深深的恐懼。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我要你好好的
劉若英
00:00/04:23
我挺喜歡劉若英的歌,她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受到祖母的嚴格教誨。她唱歌、演電影、寫書,樣樣都做得獨具個性。
她曾經唱著「我想我會一輩子孤單」,傷感的堅守著一個人的自由。
她遇到了她的「那杯茶」:中醫世家出身的鐘石,走進了兩個人的世界。
然後出了這本書《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書名真的真的讓我拒絕。
但是內容不錯,實在、親切。
大約每個人都覺得,有人陪伴就不會孤獨。那是他們沒體驗過勞累、擁擠、被孤立的大家庭生活。
婚姻里獨處與互相支持都是很重要的。失去個人空間、失去自我存在感,才會陷入深切的孤獨與無助。
或許有些人忙忙碌碌無所覺察,等到有一天孩子離家上學,他們就會覺得無限冷清。因為他們習慣了「寄生」或是「共生」,已經失去了獨立性。
如果你在婚姻中依賴性很強,推薦你看看這本書,劉若英和鍾石是怎樣安排共同的生活空間,又各自保持獨立與最大限度的自由的,能夠帶給我們啟示。
她所謂的孤獨,其實是保留自我。
張德芬也是台灣人,她的書沒什麼思想與內涵,卻有著真切的治癒力量。或許這就是她的書能暢銷不衰的原因?
如果你遭受到了某種挫敗,感覺憤怒、恐懼、委屈,想要放棄自己,可以看看張德芬的系列「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她是一個煙火紅塵中的人,偏偏還要講「靈修」,就在這種「玄妙」之中,讓人得到了安慰,慢慢重建自信。
本來,那一段時間的自我厭棄,也不過就是一時的糊塗。張德芬就那麼溫吞吞的,也不下猛料,好像對誰都充滿同情,連帶著也讓你覺得「有什麼呢」,情緒就平和了。
沒了情緒,什麼都看得清楚,包括看自己。
這本〈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讀起來也非常輕鬆,兩個小時就看完了。
她說「每個人遇到的挫折都不同,好像量身定做的一樣。」
我覺得繞不過去的坎兒,在你那裡可能根本不算什麼。所有挫折都是劫數,助你晉階。
她所謂的孤獨,其實是對沒有伴侶的恐懼。
將勛細說紅樓夢,是我很愛聽的。他娓娓然地敘述,感覺很家常,適合一邊做家務一邊複習紅樓夢。儘管他老是不嚴謹,錯誤多到讓人無力吐槽。
他的專業是美學,對於詩詞什麼的也多有涉獵,講的真不專業,我這種純理科生都嫌棄。
去年買了他的〈孤獨六講〉,每次讀一段,大約一周陸續看完了。
看到豆瓣的評論,笑了很久。
「未經考證的引用和粗淺的解析」,這句話簡直概括得神准。
「孤獨你妹」!戾氣不要那麼重嘛!
「蔣老先生在寫命題作文「。先有題目,再拼湊內容,可惜他不像錢鍾書那樣有料。
豆瓣讀書人水準較高,所以蔣勛被黑得發亮。但是評分還挺高,說明這本書也有很多人喜歡的。
我不太建議你看這本書,因為又沒趣,又沒內涵,讀完了就幾乎不太記得了。可見也沒有足夠的個性。
但是值得一說,裡面有幾個句子不錯: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 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下,他的愛才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也不會是依賴。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金句再多也撐不起邏輯混亂的骨架。
他的孤獨,有時候是不被理解的痛楚,有時候是無法溝通的焦灼,有時候是文化傳統的束縛。反正,都不愉快。
但是,他又說」孤獨是飽滿的,寂寞是慌張的。「
最後,我糊塗了。
要麼老老實實通俗,要麼扎紮實實深刻,明明只懂個皮毛,連我都騙不了,還故作高深。可資一笑。
這本書的作者是位英國人,奧維莉亞-萊恩。獲過好多獎,《孤獨的城市》也被美國多家媒體評為2016年度好書。
書圍繞著幾位邊緣藝術家展開,愛德華-霍珀、亨利-達戈、安迪-沃霍爾、大衛-沃納洛維奇,他們都有孤獨的,甚至於非常糟糕的童年,出自貧民窟,從事主流藝術之外的藝術創作。
愛德華-霍珀和他的畫
他們中有些人商業上極其成功,如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的創始人,生前就很富有。
有些人卻困窘一生,藝術價值直到生命盡頭才被發現,如亨利-達戈,他的畫在他去世以後才進入市場,價格一路飈升。
對於奧維莉亞-萊恩來講,他們都只是她的引子。
她寫這本書的時候,正經歷著失戀的折磨。她有在失戀時寫書的習慣,此前出過一本《沿河行》,也是因為失戀出門旅行,從一條河的源頭走到入海口。然後坐火車回家去。
這一次,為了男友,她處理掉自己租住了十年的公寓離開英國來到紐約,卻被分手了。
一個人身處異鄉,在陌生的城市裡默默療傷。她沒有暴飲暴食,沒有追歡買醉,而是為自己寫了一本書。
書寫得溫柔而清醒、深刻又悲憫。她是真正有思考、有生活、有知識、有見識的,而且對於筆下的幾位藝術家,對他們的藝術,都有完整的了解。
讀這本書,本來是為了了解」別人怎麼看待孤獨「,就像前面幾本書一樣。卻意外收穫了更多的東西。
小一點的:我明白了波普(POP)藝術的願意:流行藝術,或者通俗藝術。
大一點的:我發現,那些我們定義中的」邊緣人「,藝術思維、創作力令人驚嘆。對於社會倫理、分配方式、評價方式,都讓人有很多新的思考。
意料之中的:對於孤獨,作者講的最實在,她不迴避自己,也不虛飾。
摘抄幾句:
那是一種被隔離的、被拒之門外或被圈禁起來的感受,伴隨著一種幾乎難以忍受的暴露感。
想要被看見、被包容、被接納,想要那種讚賞的眼神。渴望親密,躲避威脅。
渴望的東西遠在他處,拒絕的事物卻近在咫尺。
囤積物品有時能減輕孤獨的感受,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
孤獨不僅是因為渴望被他人接受,還因為個體希望成為完整的自我。
孤獨絕不是一種全然無用的經驗,相反,它能夠讓我們直抵我們珍視和需要的東西的核心。
她講到了孤獨的感受、來源(童年的陰影、社會的污名、感情的失意)、救贖。
她講了藝術的治癒力,也講了互聯網,既能夠將人與人輕易連通,又把人與人隔絕在屏幕背後。
她所講的孤獨,是我們普遍理解的孤獨,不是大師的孤獨,而是凡人的孤獨。既有對分離的恐懼,也有對連接的渴望。
她最後提到了治癒孤獨的方法:試著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去理解那些折磨我們的事情。
這確實是寫給自己的書,她通過一個漫長的文字旅途,最終到達了自己的內心。
我的建議:如果你像我一樣,對什麼都好奇,可以讀讀這本書。
書裡面陌生的背景、陌生的人物、陌生的文化還是很多的,不是很輕鬆的讀物。
最後,來一本超級輕鬆的,漫畫。
高木直子從2004年開始,於雜誌《盡情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連載漫畫,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
從第一年一直出到《一個人住第九年》,2014年十周年的時候,出了這本《一個人住的每一天》。
其實我不太會看漫畫,看不太明白漫畫。因為對於這個主題一直比較關注,所以就在網上看了一部分,確實是完全細節的生活,真實不欺。
她不說孤獨,只說一個人住。
一個人不一定孤獨,身處人群也不一定不孤獨。
最孤獨的時刻是當你發現,與對面那個人完全無法溝通。生活極度擁擠,而你卻找不到一雙溫柔注視你的眼睛。
獨處卻可能是飽滿充實、快樂自在的。
寫在後面的話:講講我為什麼對這個主題感興趣吧。
我感興趣的東西有點太多,搞得自己很累。
我一邊想了解歷史、地理,一邊想了解美食文化。一邊對自己的專業周邊大加開拓(讀了好幾本科普性著作、相關名人的傳記,很燒腦),一邊又真心喜歡語言藝術、心理科學。
關心孤獨這一主題,是因為社會對於養老的關切。我有點不認同對兒女的依賴,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人總得能夠和自己好好相處,無論身處人群還是獨處一室,都能找到樂趣。
我從小就不排斥獨處,一個人的時候能找到很多值得做的事。又因為我有討好型人格傾向,與別人在一起常常是對自我的壓抑,所以我不害怕孤獨。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完全無法獨處?
為什麼他們對於老了以後的生活那麼恐懼?
孤獨在別人看來是怎樣的存在?
看完這幾本書,我釋然了。
孤獨與否,最終來說,還是取決於自己。
孤獨帶來樂趣,還是令人恐懼,更是取決於自己。
文字
驚艷了時光
溫暖了歲月
往期文章傳送門
有人知道你明天會做什麼
電影《人工智慧》:抱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
TAG:陶薰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