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後救命稻草,崇禎若用好明朝必不會亡,只可惜用錯了地方

明朝最後救命稻草,崇禎若用好明朝必不會亡,只可惜用錯了地方

原標題:明朝最後救命稻草,崇禎若用好明朝必不會亡,只可惜用錯了地方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


明史中有這樣一句話評論明朝的結局,「傳庭死,而明亡矣」。傳庭指的就是明末著名將領孫傳庭,這句話的意思也不難理解,孫傳庭一死,明朝就徹就徹底沒救了,而那位著名的可憐皇帝崇禎皇帝只能上吊自盡,黯然收場了。事實上,明史如此評論也是根據時間來界定的,孫傳庭是名將,能打仗毋庸置疑,不過與孫傳庭同時代的大明名將在孫傳庭之前都已經或戰死或投降了,孫傳庭只不過是明朝最後的送終人而已。



這個人就是明末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愛國者、帝師孫承宗。聽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陌生,不過他的學生比較有名,大名鼎鼎---薊遼督師袁崇煥(一炮轟死清太祖努爾哈赤那位牛人)。袁崇煥在明朝天啟、崇禎年間鎮守邊關多年,名聲在外,有他在,後金軍(後來的清軍)幾乎無法進入關內一步。有這麼厲害的學生,老師自然也是很厲害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孫承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到北京入國子監學習,次年中舉。後隨大同巡撫房守士隨行赴任,得以一窺邊疆形勢。


本來孫承宗是泰昌皇帝朱常洛做太子時的充日講官,輔導太子學習,太子登基稱帝,孫承宗可以以帝師的身份入朝參政了,可惜朱常洛登基一個月就駕崩了,之後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孫承宗繼而就做天啟帝的老師。憑藉帝師之尊位,很快進入了明朝後期政治權力的中心。



除此之外,孫承宗還招募組訓十幾萬遼軍,選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守衛東北防線,明末著名的袁崇煥、祖大壽、滿桂就是在那個時候被孫承宗發現任用的。經過孫承宗的打理,後金軍不敢輕易搶劫挑釁,邊關形勢一片大好,恢復失地四百餘里,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



孫傳庭深知與如此強大的對手交戰必是凶多吉少,不由得頓足嘆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示了寧死疆場的決心。八月十日,孫傳庭師出潼關,最初在汝州、靈寶、唐縣(今河南泌陽)、郟縣連勝起義軍,但襄城一戰遭到慘敗,他逃回陝西。 起義軍繳獲了孫傳庭的帥旗,士氣大振,一鼓作氣,乘勝攻破潼關。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策馬大呼,戰死陣中。

有時候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乎其微,但放在合適的位置就可能起到扭轉全局的作用,毫無疑問,孫承宗就是這樣的人,如果崇禎用人得當,再給孫承宗幾年時間,使清軍不敢南下,那麼依靠明軍強大的實力,全力剿滅農民軍也不是不可能的,消滅了農民軍就可以減輕點百姓賦稅,之後再使用孫承宗的「遼人守遼土」的做法,慢慢蠶食滿清,也許明朝就不會那麼快滅亡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野鏡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中的李隆基原來是這樣的?窺探皇位,謀害兄弟,濫殺大臣
狄仁傑死後,子女們的下場竟是這樣的?兒子被殺女兒被奸,枉為人父

TAG:視野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