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讓安南在漢唐以後重歸中華

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讓安南在漢唐以後重歸中華

1

安南曾是明朝的屬國。洪武年間,朱元璋曾經冊封安南國王陳氏。朱棣登基,安南國也派遣使臣前來朝賀。但是,安南國文書上寫的國王,不姓陳,姓胡。

朱棣發問,使者就說,姓胡的國王是陳氏國王的外甥。有功於安南國人民,人民擁立他為新國王。使者這次來,目的之一就是請朱棣同意胡國王即位。

為了爭奪皇位,朱棣打了四年的仗。說陳氏國王主動讓位給胡氏,無論怎麼說,朱棣都不相信。

2

為了探訪實情,朱棣派楊渤前去探聽。楊渤回來,告訴朱棣,安南國使臣所說的一切,完全是事實。

朱棣笑了笑,想不到世間竟然有這等好事。如果朱允炆主動讓位給他,他也就不用打四年的戰爭了。

第二年,一個自稱安南國前朝大臣的人求見朱棣。這位大臣告訴朱棣,現在的安南國胡國王,就是前朝國相黎季犛。黎季犛趁陳國王不備,發動兵變,篡奪皇位,並改姓為胡。這位大臣請求朱棣出兵光復陳氏安南國。

3

朱棣聽後,仔細考慮之前使臣的話,對這位大臣的話就有點不相信。發兵安南的事,暫時擱置了。

同年八月,安南國陳國王的弟弟陳天平來到,說的話與之前那位大臣的一樣。儘管兩個人說的話一樣,朱棣還是不敢相信。

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讓安南在漢唐以後重歸中華

朱棣告訴他們,就要到年底了。凡是年底,附屬國就要來朝拜。到時候,讓陳天平和安南國使臣對質,真相自會大白。

4

安南國使臣見到陳天平後,和盤托出胡國王的暴行。朱棣於是告訴胡國王,安南國是陳氏家族的,應該歸還陳天平。胡國王聽說後,立刻寫信告訴朱棣,願意歸還安南國給陳天平。

為保障陳天平的安全,朱棣派遣黃中護送。但是,胡國王吃了豹子膽,在黃中的眼皮底下,殺了陳天平,還封鎖道路,阻止明軍前進。

朱棣大怒,調遣三十萬軍隊,兵分兩路,攻打安南國。第一路軍由老將朱能帶領,從廣西進入安南;第二路軍由沐晟率領,從雲南進攻安南。

5

朱能年老病多,加上不適應廣西的氣候,死於行軍途中。接替朱能的,是個年輕將領,名叫張輔。他的家庭背景很厚,他父親是靖難第一功臣,朱棣麾下第一勇將張玉。

果然是將門出虎子,在張輔的帶領下,明軍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非常容易就到達白鶴,與沐晟軍會師。

會師後,明軍所面對的,是安南的重鎮多邦。多邦一帶有七萬多人,大部分是不怕死的軍人。胡國王還利用多邦水流眾多的優勢,沿河布防。對於不熟悉水戰的明軍,攻打多邦城,十分吃虧。

6

突然,探子來報,說胡國王有一項秘密武器。那個武器生得比牛馬還要強壯,它背上能坐好幾十個人,有一根又長又粗的像大蟒蛇一樣的鼻子,鼻子還會噴水。胡國王的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大象。

從北方來的士兵,連大象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怎麼對付。但是張輔很自信,什麼都不怕。敵軍有龐然大物,張輔也請出龐然大物,用獅子打仗。

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讓安南在漢唐以後重歸中華

眾將聽後,都傻眼了。獅子是百獸之王,它不吃人就算好了,怎麼能指揮它去打仗。再說,片刻之間,到哪裡去找那麼多獅子。這個方案沒有可行性,人人反對。

7

張輔又告訴他們,用畫的獅子去打仗。眾將士聽後,笑得前仰後合。他們都認為,張輔不是書痴就是白痴,竟然用畫的獅子去打仗。

到十二月,天氣涼了,對付大象的紙獅子也準備好了。選定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明軍突然發起進攻。

在進攻中,明軍將領黃中奮勇當先,高舉火把,第一個渡過護城河。緊接著,蔡福扛起一架雲梯,率先爬上多邦城。眾軍士見到後,一個個血液沸騰,爭前恐後不要命地攻城。

8

多邦城眼看就要被攻破,突然,一群群大象向明軍直攻而來。這個時候,張輔一聲令下,一排排高大健壯的獅子向大象衝去。更奇的是,在這些獅子身後,響著噼里啪啦的爆炸聲,並且閃著繚亂的火焰。

那些大象見到這些凶神惡煞般的獅子,十分驚恐,紛紛轉回頭,向安南軍衝去。安南軍正站在大象之後,來不及撤退,被踩死、被踏傷、或者被撞亡的,不計其數。

原來,張輔將畫有獅子的紙套在馬上,並且蒙住馬的眼睛。馬群聽到屁股上的火槍響,驚嚇過度,沒頭沒腦地向前衝擊。

9

大象沒有見過這種情況,非常害怕,扭頭就跑。安南軍的主力全集中在多邦城,這一仗大敗後,他們再也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明軍一路高歌,順利地攻陷安南的東都和西都。這兩座重要城市被攻陷後,胡國王向朱棣投降。

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讓安南在漢唐以後重歸中華

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採納張輔的建議,改安南為交阯,設置布政使司。這意味著,安南成了大明的一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憶城千年行 的精彩文章:

東漢末年宦官弄權,干涉朝政,那麼宦官集團到底怎麼干涉朝政?
海盜之子,鄭成功的身世之謎

TAG:憶城千年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