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

【美】梅格.米克著聶傳炎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因為喜歡書,也因為專業發展的需要,買了不少書。由於經濟的原因,常常在網上買書,將心儀的書放在購物車,等到有優惠活動的時候再統一購買。去書店常是逛逛,看中喜歡的書再會去網上回購。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是為數不多的在書店讀到就立刻買下來的書。記得那是一個午後,孩子在逛他喜歡的兒童區,我則在教育類、心理類的書籍中溜達。開始只是被書面上的陽光小男孩所吸引,慢慢讀著裡面的文字,內心充盈著感動和心疼,不知不覺竟然有眼淚滑過臉頰。看著不遠處正在專心閱讀的兒子,一種從未有過的感情湧上心頭。我,如此深愛著這個小男孩,恨不得把我的全部都給他。可是,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我似乎越來越讀不懂他,他也似乎在我的生命中漸行漸遠。因為這份感動,我買下它,帶回家細細研讀,還送給外地工作的先生一本,希望他也能夠更加客觀全面的了解一個男孩的成長曆程和需求。

男孩的危險

自從小男孩慢慢長大,媽媽們有無數的擔心:摔傷、擦傷、碰傷、蟲子咬傷……至從兒子上幼兒園以後,我最擔心在正常上課時間接到老師的電話。因為一共接過三次老師的電話,一次是前額碰傷,去醫院縫五針;一次是後腦勺摔傷,去醫院縫五針;一次是手指夾傷,去醫院包紮。由此可以想像我的心理陰影面積。所以,媽媽們會想辦法把男孩子們保護得很好,幫助他們避免一些危險。

然而,作者從一名兒科醫生、教育專家、有四個子女母親的角度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她認為「媽媽們常看到孩子身上的傷,卻沒有看到孩子因此而逐漸強壯的身體」。其實在摸爬滾打中,男孩子們不僅收穫健康的體魄,還積累各種人生的經歷。比如痛苦、比如對自己力量的了解與掌控、比如面對不同意外時的處理態度和方法。

記得兒子第一次在幼兒園受傷時,我在下班回家的地鐵上。老師在電話里說孩子受傷了,可能得去醫院縫針。我全身都顫抖了起來,連說話的聲音都在發抖,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雖然異常擔心和焦慮,但我更知道自己不能用這種狀態去面對一個不滿四歲的孩子。利用在地鐵上十幾分鐘的時間,我不停地調整情緒。當看到孩子的時候,冷靜地陪他聊天,就像在平常放學回家的路上一樣。只是在聊天當中去觀察孩子的感知覺、短時記憶能力、動作控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沒有發生細微的變化,以此粗略地判斷是否傷及大腦內部。後來有朋友好意提醒孩子是在學校受傷的。我自然知道其言外之意,可我希望孩子學會包容,學會遇到事情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次受傷,讓我和孩子有一段不一樣的體驗和記憶。

作者特別提醒父母注意的是另外一種危險。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頻率越來越高、年齡越來越小。大多數孩子可以在「電子保姆」的陪伴下變得安靜,讓父母暫時鬆口氣。可是電子產品的危險,絕不只是傷害孩子的眼睛那麼簡單,它們可能改變孩子的感知覺、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就像很多父母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孩子在網路遊戲里可以跟陌生人愉快的交往,但在現實生活中跟自己連一句多的話也沒有?如果讓孩子過度依賴電子產品,長大後的孩子可能會離我們更遠。

男孩的挑戰

因為染色體的不同,男孩天生跟女孩不一樣。而且人類千百萬年來的進化歷史也告訴我們,男孩的大腦、男孩處理問題的方式與女孩存在著差異。同時社會和家庭賦予男孩的責任和希望,也常高於女孩。所以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不少挑戰。

以身體為主的學習方式和以桌面為主的學習需求的挑戰

養育過男孩的媽媽都知道,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鮮有不幹一些讓媽媽傷腦筋的事情的。他們會把自己頭髮和衣服弄得髒兮兮的而不自知,他們利用一切機會竄上跳下、樂此不疲,他們會將各種物品當作「武器」、傷物傷人傷己……其實他們不是淘氣,只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的方式而已。他們需要在各種身體活動中,找到如何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製作小玩意、破壞玩具是因為他們想弄清楚事物是如何運作的;跑上跑下、蹦來跳去是因為他們在統整自己的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等各種身體的感覺;和朋友奔跑打鬧到精疲力竭是因為他們需要發泄多餘的精力、需要了解自己的力量。

但源於泰勒工學模式現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卻常以靜態的、桌面式的學習方式為主。對男孩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男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需要抑製成長過程的衝動,控制發展的本能來安靜地完成各種學業任務。

渴望獨立與母親不願放手的挑戰

從出生開始,孩子尤其是男孩,就是一個不斷成長、逐漸離開母親的過程。

男孩子們都渴望擁有可以獨立的力量來證明自己。他們愛吹牛皮,明明是捏死了一隻螞蟻,卻認為自己可以殺死一頭大象。喜歡虛擬的英雄,渴望像他們一樣可以拯救地球。對學校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避重就輕,只說自己覺得好的,否則寧願不說。

但與男孩擁有不同思考方式的母親卻用自己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母親們對男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睡、玩……事無巨細地充滿著擔心。恨不得在他身上裝個攝像頭,好知道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如果可能,最好在心裡也裝個攝像頭,這樣連他想的一切都知道。媽媽們還常常打著愛的名義來做這些事情。殊不知這對男孩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渴望力量與父親缺失的挑戰

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擁有、了解並掌控各種力量。

他們需要被拋高又被接住的感覺,以便了解地心引力的影響;他們需要操作各種物品,以便了解萬物運作的力量;他們需要戶外探險,以便了解自然的力量;他們需要在安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哪些還做不到。而這些事情只有與他們擁有相同染色體的父親才能更好地明白他們的需求。

不管是在作者所處的西方社會,還是我們周圍。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失已不僅是家庭的問題,還逐漸發展成了社會的問題。這與人類在原始社會、游牧時代、農耕時代父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在以前,男孩長到一定年齡之後,父親會帶著他一起做很多的事情。社會在飛速變化和發展,人類基因以及大腦的變化需要一個較漫長的過程。處於這個變迭過程中的男孩子們不得不面臨這樣的情感挑戰。

男孩的需求

那麼是不是男孩就該離開學校,重返自然呢?那麼媽媽們是不是沒有作用呢?

那麼爸爸們是不是就該放棄工作、放棄應酬、回歸家庭呢?

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在當今社會,父母就該陪著孩子一起適應並努力過得更好。根據他們遇到的挑戰,作者給出了一些建議。

鼓勵戶外及體育活動

對精力充盈、力量充沛、想像無限的男孩來說,大自然是他們身體和想像力的試驗場、競技場。

有益的戶外及體育活動不僅強健男孩們的體格,更讓他們學會自信、學會專註、學會做決定、學會人際交往、學會規則、學會了解和控制自己、學會引導自己的精力。例如拋球、接球、投球等活動,可以讓他們體會到等待、體會到別人的力量、體會到身體的位置和力量。根據作者的文化背景,書中還提及了不少有趣的活動,如在陽台露營、去森林裡修城堡、布下陷阱捕熊。

適度的放手

作為普通的母親,常常有被愛、被需要的需求,抱著懷裡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滿足了其最大的需求。

但母親們需要注意的是,男孩的身體感知能力、心智、溝通交流方式都與作為異性的母親存在很大的差異。面對渴求獨立的男孩來說,母親適度的放手會讓他們更不願意離開。反之他們可能離開得更快。

小時候,身體上的放手;長大了,心靈上的放手都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世界、思考世界、學習世界。

無條件的接納

母親可以做的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

擺脫虛榮心的束縛,接納孩子做一個健康幸福的平凡人。

放下身段,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書中有一個觀點很重要。我們常常教育男孩壓抑自己的情緒,告訴他「你是男孩子,你要勇敢,不可以害怕,不可以小氣」。作者的看法是情緒不是用來被壓抑的,而是應該被管理的。即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教會他認識、分辨情緒,最後才能做到坦然面對並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當面對一個因為害怕小狗而哭泣的小男孩,我們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來對待他「小狗很兇,真讓人害怕,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害怕。不過你看他只是在那裡叫而已,它的主人拉著它呢,所以咱們不用太擔心」)。

管教而非說教

隨著個性的張揚,目前有的父母出現完全尊重孩子、放棄管教的教育思潮。尊重孩子並不代表不管教他。孩子處於發展中,他們的成長需要有成人的引導。

自律、節制、責任是一個陽光健康男人的重要品質,這些優秀品質需要一段時間的養成性教育,並且與及時行樂相比其過程不得不說有些痛苦和煎熬。例如電子遊戲是很多男孩都喜歡的,如果任由其快樂,不加以制止的話,孩子難以學會控制自己。

但管教不代表一直嘮嘮叨叨地說教,而是立下規則,堅持原則。

有品質的陪伴

父親忙於工作,無法在陪伴的時間上有所保證,那麼就可以在陪伴的品質上下一些功夫(《遊戲力》里介紹的一些方法,父親只要能全心的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玩,就可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但父親的作用不只是滿足男孩的情感需求。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男孩最需要從父親——而不是任何其他人——那裡獲得積極的鼓勵」。對男孩來說,父親充滿了力量,他們的話既可以激發男孩的巨大激情,也可以毀掉男孩的希望。所以父子之間應該有屬於他們的溝通和交流空間、活動和方式。

基於作者的背景,書中提及到的生活可能離我們有點遠。但裡面父母對男孩的愛、相處的方式等是可以相通和借鑒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浩媽媽讀書吧 的精彩文章:

TAG:依浩媽媽讀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