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邊塞詩人,七絕作品無人能及,卻慘遭殺害,至今死因成謎
唐朝的詩人可謂是出類拔萃,咱們最熟悉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他們的水平一時之間難見高下,可要是說邊塞詩人中最出色的,那王昌齡是毫無爭議的首選,他的《出塞》可謂是字字珠璣,無人能敵,「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而王昌齡也正是憑著此詩,奪得「七絕聖手」的桂冠。
當然了,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採好,共因為他有十多年從軍生活的體驗,能夠深切體會到邊塞將士的苦楚以及立功之後的喜悅。所以這一塊兒算是他比較擅長的領域。可我們今天說他的大才,不僅僅是因為邊塞題材的詩,他在另一題材上的成就也同樣林根震驚,那就是閨怨詩。
這其中咱們最熟悉的就是「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對於一個常年征戰沙場,遍歷風刀霜劍的人來說,他是如何把閨中少婦的心思揣摩到如此細緻的,這在讓人費解的同時又令人佩服。
王昌齡的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送別詩,他一生交友甚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都有來往,特別是在他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他就跟浙西朋友之間相互贈送了很多首詩。
其中最典型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就是在王昌齡被貶之後做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到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對唐王朝失去信心,還表達對朝廷的忠貞。
我們不否認,唐朝時期才子輩出,有很多人的某一類題材寫的比王昌齡要好,可要是同時把這三種題材都發揮到這個水平的,也實在是少見,堪稱大才!
可惜呀,天妒英才這句話始終是不假的,跟很多優秀的文人一樣,王昌齡的仕途也並不順利,他兩次登第,官職卻不見任何升遷,僅僅做了個小小的祀水尉。就這還不安生,五年之後又被貶到了偏遠的嶺南。王昌齡徹底失望了,他整天借酒澆愁,以詩抒懷,這也算是促成他詩作水平的一個因素吧。
安史之亂以後,王昌齡心系親人,決定在兵荒馬亂之中請假回鄉照顧家人。讓他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回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公元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途中,路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至於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動機,史書記載甚少,現在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才能,所以殺了他。究竟是不是這樣,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只是可惜了這位大才子,若不是出了這場意外,我們今天或許能看到更多的精彩詩句,千年之後,對著這段往事,我們除了惋惜之外似乎也做不了別的什麼了。
※古代科舉之路艱辛,落第之人只能各自謀生,其中一條路讓人不齒
※大臣奏報:「有人要殺了自己爹」,皇帝勃然大怒,皇后一句話解圍
TAG:曉聲聊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