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求職者的簡歷不入HR法眼,竟然是因為沒有……
3月中旬開始,處理日常工作之餘,在兩周左右我時間內看了300多封簡歷,已經面試30個候選人,1人入職,還有2個崗位沒有合適人選。最誇張的一天,面了6個人,聊到嗓子冒煙。
這應了「金三銀四」的說法,過完春節,員工年終獎到手,能否升職加薪也有了定數;公司全年戰略、計劃已規劃完成,各業務模塊負責人開始琢磨讓誰上讓誰走,補什麼樣的人,新年度的架構、人員安排越來越清晰。
通過在行我給20餘位諮詢者做過一對一的職業選擇指導,這些指導更多是從諮詢者的求職困惑出發,核心是解決如何選擇/找到最匹配自己的行業、企業、崗位,如何選擇才有利於長遠的職業發展,實現溢價。
3個崗位同時招聘,集中看簡歷、面試溝通,讓我看到了求職者身上的普遍問題,發現問題是解決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從用人單位、面試官的角度,提煉出最普遍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和底層邏輯。講透求職「潛規則」,希望大家在求職中能少走彎路、少犯錯。
第一步,簡歷該怎麼寫。
簡歷,用數據說出結果避免冗長的描述
能用數據說話,就別用形容詞描述
工作經歷是簡歷中最長,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寫工作經歷都以類似「負責」的動詞開頭,每份工作都列幾條負責什麼、負責什麼的工作內容,比如:
1、負責**產品在各大應用市場渠道的運營管理以及推廣工作,優化推廣價格,拉動用戶增長
2、負責**產品的版本更新,應用商店詳情頁的設計需求跟進以及更新文案介紹
3、負責尋找產品的推廣資源、異業合作等各類外部合作渠道資源,拓展線上、線下合作渠道與資源換量,擁有異業產品人脈資源
……
或許一些求職者會問這有什麼問題嗎?我確實做了這些事情啊。可是如果你拿這樣的工作經歷描述跟招聘廣告上的崗位JD一對比就會發現,除了前者更細化之外, 再也找不出什麼差別。
可怕的是,至少6成簡歷是按這樣的格式和邏輯呈現的。嗯,把簡歷寫成了招聘廣告,你想想是什麼問題。
問題就在於,求職者都沒有從用人單位、面試官的角度思考,沒有明白招聘的底層邏輯——通過求職者的過往經歷(做過什麼,做成過什麼)判斷其能否勝任新崗位。
顯然,用「負責」堆砌工作內容讓人無從判斷,不知道你負責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你負責得好不好;當十份、二十份這樣的簡歷出現在眼前,只能都槍斃。所以你要在簡歷中說清楚,我做過什麼,結果是什麼,結果,結果,結果。
結果描述少用帶主觀色彩的形容詞,最好用數據或第三方的評價來佐證,同時按工作內容加以分類呈現。比如:
1、產品運營:策劃H5活動,利用病毒式傳播,累計PV10.8w+,UV7.8w+…
2、用戶拉新:通過群裂變的方式,使用戶群從0增長至300+,群成員總人數6w+…
3、商務洽談:與廣州、深圳30家旅行社,國內四個省的導遊培訓機構、荔枝微課知名講師,進行付費課程合作,實現商業變現。
注重細節,不要讓細節成為減分項
「為了找一個適合的候選人翻完上千簡歷,這時候很想問一句,你就不能把照片P漂亮點?」上周一個深夜有位獵頭在朋友圈抱怨,可見高階人士在做簡歷時,照片也過於隨意。照片一般情況不是加分項,但是如果放一張很隨意的照片卻會變成扣分項,比如背景雜亂,露出80%的臉,滿臉惆悵。沒有好照片就別放,終極辦法是,找一家專業的機構拍一組照片,微信頭像、簡歷等等場景都用得上。
自我評價/描述部分是求職者可以突出表達,劃重點的內容。應該簡練準確,有信息增量,體現自己的差異化,切不能輕浮空洞。可以對比這三條:
運營、SEO、SEM、數據分析樣樣懂,樣樣通。
人生為棋 ,我願為卒,行動雖慢,不曾後退!
VS
TAG:溫煒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