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淮軍名將是袁世凱的貴人深受朝鮮人歡迎
我們總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其實很多時候應該是三分靠才華,六分機遇,再加上一個貴人,我個人感覺後面這句話更符合絕大多數的人的情況。清朝末年我相信袁世凱也相信我的這句話,因為他就是因為遇上了貴人才開始走上自己的將官之路,這個對袁世凱而言的貴人便是當時的淮軍將領吳長慶。
這個吳長慶從太平天國之時便跟隨他的父親辦理廬江團練。由此後來進入淮軍系統,更與袁家一門數人結下不解的歷史之緣。
吳長慶父親死後,清廷諭旨賜恤,賞雲騎尉世職,由吳長慶襲職,此後長慶因父仇與太平軍多次惡戰,累軍功逐漸升為守備,而後至湘、淮軍營官,直至任職提督,成為統兵一方的吳大帥。 吳長慶的官運步步亨通時,袁家卻一步步落敗。等到袁世凱成人後,袁家一門自叔祖甲三至堂叔保恆、保齡及其嗣父保慶皆死,可謂滿門賢長盡謝。而偏偏信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袁世凱本人交遊廣泛,揮霍無度,乃至家財散盡,幾至破產,一時生計都成問題了。
吳長慶
咸豐七年,吳長慶會合諸軍攻克太平軍要地桃溪鎮,擊退上派太平軍援軍,毀太平軍30 余壘,升守備。十一月,安徽巡撫翁同書令其創辦合肥東鄉團練,以保合肥。翁同書因其護城效力,賞戴藍翎。 咸豐十年吳長慶又大敗太平軍英王陳玉成於華子崗,功加都司銜,賞換花翎,太平天國平定後成為總兵。
光緒八年朝鮮局勢緊張,朝鮮禁軍叛亂,進犯王宮,殺戮大臣,日本更是橫加插手朝鮮內政,清廷聞奏,即令吳長慶率兵輪前往。由於壬午兵變使朝鮮受到日本的威脅,涉及到清朝對朝鮮的宗主權,所以吳長慶特別積極,認為這是報效朝廷的好時機。
吳長慶於8月17日親率慶軍,與丁汝昌一道,率2營4哨於登州開拔。吳長慶以3哨與丁汝昌同坐威遠軍艦,以2營1哨分坐招商局鎮東、日新、拱北3船,並以泰安軍艦裝載糧械軍火,計2000餘人。後續部隊也相繼開拔,計6營兵力共3000多人。其時,吳長慶幕府中有:張謇、袁世凱、吳兆有、張光前、周家祿等一批年輕有為的少壯派人物。七月,軍抵南陽府。日使挾兵前來談判,因條件苛求,談判不成,憤憤而去。吳長慶當機立斷,先佔王宮,日使悔,乃就盟。慶軍入王宮時,其為首分子朝鮮王父大院君李昰應正在造兵聚黨,擴大事態。吳長慶將其誘至,筆談及暮,力勸不聽,即揮隊將其擁赴南海口,安置在登瀛洲船上,送往天津,後關押至保定。第二天擊散亂黨,迎復王妃,將事態平息。
朝鮮大臣李裕元後來與日本簽訂了《濟物浦條約》和《修好條規續約》,允許日本在朝鮮駐兵,並開放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自由遊歷等。吳長慶在得知此消息後,憤憤不平。然北洋大臣李鴻章對此條約是基本滿意的。
清末朝鮮人
但是,中國海陸大軍雲集漢城、仁川,在取得戰略主動的情況下,居然默認了日本在朝鮮的駐兵權,為後來的中日爭端埋下了禍胎,不得不承認當時中國外交上的軟弱。
清廷以吳長慶功最,賞三等輕車都尉,留鎮漢城。吳長慶駐朝2年,組織朝鮮人民修道路,築橋樑,救災恤喪,示以恩信。回國時,朝鮮人民作歌相送。
吳長慶死後於立功地方,建專祠,清廷謚武壯,二十多年後袁世凱當上皇帝之位後也沒有忘記這位曾經的貴人。
※三國最被忽視的一股勢力曾經威脅袁紹最後投靠曹操
※他是曹操的族兄功勛卓著以拔矢啖睛而聞名
TAG:漲知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