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的西洋風:浪漫蕾絲如何傳入宮中?
文|王宇丹
蕾絲是16世紀興起於歐洲宮廷的一種裝飾物,可以裝飾衣服、寢具、傢具等等。蕾絲纖薄精美,是西方織綉品的獨特代表之一,在歐洲社會非常流行。19世紀中後期,中西交往日漸頻繁,那麼蕾絲有可能會出現在清代宮廷里嗎?如果有,又會是通過誰傳入?
清代,最有可能出現在宮廷之中的西方人是傳教士,西洋傳教士在宮廷任職,一定程度上傳播西方文明成果。但是傳教士多是服飾相對簡單的男性。鴉片戰爭前的清朝是嚴格禁止「番婦」入境的,即不準外國女性來華。那些隨商船來華的外國女性只能待在船上,不能上岸。
不過,因為蕾絲在西方非常流行,所以在清朝皇帝感興趣的西洋工藝品上可見到蕾絲的「蛛絲馬跡」。西洋鐘錶、琺琅器上常出現身上有蕾絲裝飾的西洋人物畫像,比如「銅鍍金嵌琺琅畫鍾」,上面的畫像中,女士的服裝有蕾絲裝飾。這大概是西方列強入侵之前,清代宮廷中蕾絲最常見的出現方式。
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女性穿著帶有蕾絲花邊的華麗服飾來到中國,並且直接影響了中國女裝的流行趨勢。中國女性的衣裙上開始出現了一種名為「鬼子欄杆」的裝飾圖案,所謂鬼子欄杆,就是來自西方的裝飾花邊。最初主要在民間流行,後來清宮在製作后妃衣服時,也有所採納。
光緒年間製成的后妃服飾中,有兩件明顯可見西洋花邊蕾絲:一件是果綠色暗花緞琵琶襟皮馬褂,飾有青白肷鑲壽字貂皮邊、元青色梅花長壽織金緞邊和捻金線樗蒲紋蕾絲花邊。另一件是雪青色直徑紗納綉竹子襯衣,這是后妃夏日便服,襯衣的邊上連鑲三道西式花邊,花邊還綴有化學亮片,至今仍然流光溢彩,閃亮如新。
光緒二十四年(1898),慈禧太后在宮中與外國公使夫人們見面。慈禧太后第一次見到西方女人,也見到了她們有蕾絲裝扮的西式長裙。五年後,慈禧太后還和外國公使夫人們在頤和園留下了合影。至此之後,慈禧多次見到蕾絲裝飾的裙子、手套、執扇,只是她完全不感興趣。在她固化的審美觀念中,滿族旗裝最美。
總之,蕾絲在清代宮廷中的若隱若現,恰似兩種不同文化在慢慢靠近和接觸。
參考文獻:
陶曉珊:《相逢不相識:蕾絲與清宮》,《明清論叢》第十六輯。
※閻錫山兵工廠的美式衝鋒槍有何特別,《亮劍》李雲龍憑什麼一眼認出來?
※傳奇的貝加爾湖為什麼會從中國的版圖中消失?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