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安在古代常常被稱為「江西道院」?
江西道院,是高安眾多別稱中的最別緻一個,也是在古代文人墨客中提及最多的一個。它先後出現在黃庭堅的《江西道院賦》、楊萬里的詩集《江西道院集》、文天祥的《瑞州三賢堂記》等名人的書籍或文章中,也頻繁在《明一統志》、《常德縣誌》、《瑞州府志》等中央志或地方志中出現,都指的是江西高安這個地方。那麼,「江西道院」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江西道院」一詞的得名,最早來自於宋代的筠州知府柳平。這個詞出現在元祐八年(1094年),也就是柳平在高安為官的第二年。柳平,字子儀,湖南常德著名的「武陵五柳」之一,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進士。元佑七年(1093)擔任江西筠州(今高安市)知府。守土盡責,為官清廉,政優民和,訴訟漸無。次年,他在新居中堂上特書「江西道院」四字,以倡民風。黃庭堅為其作《江西道院賦序》,竭力推崇柳平的政績。
「江西道院」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明張自烈《正字通》卷十一對「院」字的解說中稱:「道流所居曰道院,亦曰觀。又官閑事簡謂之道院。」下面用的例證正好是黃庭堅的《江西道院賦序》。只是題作《西州道院賦》,估計是筆誤,因為其他地方從未見到此篇目題的異文。其所引文字差別不大:「江西士夫秀而文,其細民險而健,名曰珥筆之民。惟筠不嚚於訟,故筠守號江西道院。」據此,「道院」本是道教徒們的住所,也稱為觀。道觀一般處於風景優美的清靜之地,加上道教又崇尚清靜自然,讓人看起來很悠閑。於是,人們將官吏清閑政事簡易的情形比喻為「道院」。這一層意思其他人也有用例,如明代張師繹《月鹿堂文集》卷之三《桃源闕褐公合稿序》即稱:「當予守鼎郡…半……士大夫琴書閑靜,敦詩說禮,青青子衿,雅好修飾。民間無逋賦,無嚚訟,辰午散衙閉鍵如道院,輒發褐公稿伏讀,一讀一擊節狂叫,惟恐其盡。」看來,「道院」應是「無逋賦,無嚚訟,辰午散衙閉鍵」即交稅及時、官司發生得少的政簡官閑現象的通用形容語。
黃庭堅
黃庭堅《江西道院賦序》原文為:「江西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細民險而健,以終訟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日珥筆之民。雖有辯者,不能自解免也。惟筠為州,獨不黑於訟,故筠州太守號為守江西道院,然與南康、廬陵、宜春三郡並蒙惡聲。元祐八年(1093),武陵柳侯子儀守筠之明年,樂其俗之美,使為政者不勤,乃新燕居之堂,榜曰『江西道院』,以鼓舞其國風,且為高安之父老雪恥焉。秋九月,遣使來告成於雙井永思堂,於是為之賦。」這則序的意思是說:當初江西的一般風俗,士大夫才智秀美而文雅,那些沒文化的鄉民卻心地險惡而粗豪,打官司不爭個你死我活就不甘罷休,因而鬧得兩敗俱傷,被稱為「珥筆之民(官司專家)」。即使能言善辯的人,也不能避免。只有筠州(今高安)這個地方的老百姓比較淳樸,不喜歡老是糾纏在官司中,因此在筠州做太守的人被稱為是守「江西道院」。然而,它還是與南康、廬陵、宜春這三郡一樣一起背上了惡名。元祐八年(1093),也就是武陵人柳平(子儀)來擔任筠州太守的第二年,因為特別喜歡這裡的良風美俗,能夠讓執政者省許多的心,於是就整修了自己退朝閑居的住宅,並在堂楣掛上一塊「江西道院」的匾額,目的是表彰鼓勵這裡的民風,並且替高安地方的父老鄉親洗雪背惡名的恥辱。
楊萬里
楊萬里是最喜歡「江西道院」這個稱呼的名人。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秘書監。一生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他以正直敢言,累遭貶抑,晚年閑居鄉里長達15年之久與尤袤、范成大、陸遊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有《誠齋樂府》。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採納翰林學士洪邁之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饗高宗廟祀。楊萬里力爭主戰名相張浚當配饗,指斥洪邁不俟集議、專輒獨斷,無異「指鹿為馬」,因此惹惱孝宗。孝宗說:「萬里以朕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閣,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可謂天下皆知,婦孺老幼皆能背誦。他一生一共留下4200餘首詩歌(33歲前的一千首被他燒了,未能傳世,否則更多),算是一名高產的著名詩人。從離京赴任到為官高安這16個月期間,他一共寫了80餘首詩。他把這80餘首詩編成了一本詩鈔,叫做《江西道院集》。詩鈔重要描述他赴任、遊玩、為官期間的所見所聞,集中在浙江、江蘇、江西等地,其中寫筠州(今江西高安)的最多,有將近一半。描寫了高安的碧落堂、披仙閣、亦山亭、玉井亭、筠庵、翠樾亭、無訟堂等地,其中又以碧落堂的詩歌最多,有8首。
《江西道院集》楊萬里
南宋廬陵歐陽守道記碧落堂雲:「(高安郡)郡治在山間……最高處有碧落堂,下俯萬山,一水穿城,南北岸萬家鱗鱗,樓台皆可指數。誠齋先生所謂滕閣郁孤皆不及』者,誠齋為此堂賦詩凡八章。」楊萬里碧落堂詩,按所作時間的先後順序依次為《碧落堂暮景》、《雨後曉登碧落堂》、《碧落堂曉望荷山》、《七月十日大雨曉霽,登碧落堂》、《碧落堂晚望》、《中元日曉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留題碧落堂》等。作品所寫碧落堂以曉登晚望之景為主,「其狀煙雲吞吐,晴陰變化,真若游汗漫而凌倒景」,詩人在郡事餘暇,晨往夕返,他以傳神之筆描繪了此堂衣被雲錦,勝絕天下之美。其《留題碧落堂》乃是告別筠州時所作的文字:「仙人白日上青冥,千載如聞月下笙。南北萬山俱在下,中間一水獨穿城。江西個是絕奇處,天下幾多虛得名?滕閣孤台非不好,只緣猶帶市朝聲。」該詩描述了高安碧落堂的縹渺仙境以及地理形勝,洋溢著作者對江西名勝的讚頌之情和留戀之意。
高安碧落山
對於「江西道院」一詞,楊萬里提到多次,如「《只召還京題江西道院》病身只要早投閑,乞得高安政小安。山水秋來渾是畫,樓台高處日生寒。登臨未足還辭去,老大重來畢竟難。碧落翠微好將息,清風明月夢中看。【自註:郡圃鳳山佳處,有碧落堂、翠微台。】」、「《自跋江西道院集戲答客問》問我來朝南內南,便從花底趁朝參。新詩猶作《江西集》,為帶筠州刺史銜。【自註:時召命筠州守臣奏事。】」、「《延之寄詩覓道院集遣騎送呈和韻謝之》與君鬢髮總星星,詩句輸君老更成。別去多時頻夢見,夜來一雨又秋生。故人金石情猶在,贈我瓊琚雪似清。誰把尤楊語同日,不教李杜獨齊名!」「看荷山沉半脊,急歸道院了殘書」……
文天祥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也曾在高安為官,他對「江西道院」的描述較少,只在《瑞州三賢堂》中提及:「夫瑞為郡,號江西道院。」
無論是柳平、黃庭堅,還是楊萬里、文天祥,他們都對筠州(高安)這個宋朝時偏遠的小縣城有個一致的印象,那就是「筠州百姓很淳樸、鄰里和睦,很少有官司,為官輕鬆,政簡官閑」的「江西道院」。無論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在此為官,他們都能收穫一種心靈上的安寧。為此題名的柳平,收穫的是一種閑適;貶謫於此的楊萬里,得到的是一種慰籍;奮發有為的文天祥,期望的是一種和諧。在筠州高安,他們都有所獲、有所感、有所文,也讓「江西道院」這個詞,成了歷代文人或者官員筆下高安的常用代言之一。
900多年後,新時代的高安,依然充滿著和諧,人民幸福,百姓安康,繼續著「江西道院」的美名!
※書法 | 黃庭堅對天發誓,寫下此帖!
※書法家如果容不得批評,那他的書法一定不怎麼樣 | 走尋
TAG:黃庭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