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沃興華: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生於上海,1977年考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1979年破格考取本校古文字專業研究生,198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4年晉陞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先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博導。自1973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1976年參加「中國現代書道展」赴日本展出,以後歷年有作品參加全國和國際性的重大展覽並獲獎,多次擔任「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評委,「流行書風展」主持人,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協理事,上海書協秘書長,除歷史方面出版的著作和論文外,書法方面出版的專著有《中國書法史》《敦煌書法研究》《金文書法》《碑版書法》《中國書法全集?秦漢簡牘帛書》上下卷《民間書法研究》《書法構成研究》《書法技法新論》《書法創作論》《書法臨摹與創作分析》《形勢衍》《書法問題》等三十餘種,出版《沃興華書法集》《沃興華書畫集》多種,主編教育部書法教材,《金文大字典》上中下三卷(合著,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



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各種挑戰

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各種挑戰。第一,創作主體的身份變了。以前是文人,現在是書法家,文人寫自己的詩文,書法家抄他人的詩文。從文人變為書法家,寫什麼的問題不那麼重要了,怎麼寫的問題也就是表現形式的問題則變得日益重要和突出了。第二,書法功能的轉變。以前的書法重視文字內容,為文本式的,現在的書法強調審美愉悅,為圖像式的,文本式的書法靠讀,圖像式的書法靠看,從讀轉變為看,視覺表現的要求自然會越來越高。第三,交流方式的改變。以前的尺牘書疏和家居園林陳設,都屬於單件作品的小範圍交流,沒有比較,寫起來很自然,用不著刻意去追求變化,追求個性和豐富性,現在主要是展覽會,幾十幾百甚至是上千件作品同時展出,作品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強調創作意識,強調視覺效果。第四,展示空間的改變。傳統書法的幅式和風格與它們的展示空間是一致的,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不同,現代裝潢特彆強調設計,書法作品要進入這樣的展示空間,並且與它們的風格相輔相成,相映成輝,就不得不強調整體構成。第五,計算機普及取代了文字書寫,使書法藝術進一步脫離實用,在造型和節奏的表現上可以更加自由和誇張,這就好比照相機的產生,促進了寫實繪畫向表現主義與抽象主義的發展一樣。

這五個方面的挑戰都不可迴避,結合在一起,猶如五雷轟頂,書法藝術再怎麼保守,也必須得變,而且變化的方向也被規定了,那就是強調創作意識,強調形式表現,落實到表現特徵上,就是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視覺化反映了時代文化,代表著一種發展方向。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找到合適的中庸之點

在書法研究和創作上,我一方面強調上下點畫、上下字以及作品與展示環境之間的組合關係,主張把點畫放到結體中去處理,把結體放到章法中去處理,把章法放到展示空間中去處理,特別注重它們之間的關係之美。另一方面也不忘記點畫和結體本身的美,就點畫追求起筆行筆和收筆的變化與協調,就結體追求各種點畫的變化與協調。然而這兩種追求是矛盾的,組合關係之美注重整體表現,是開放的;點畫結體的本身之美注重局部表現,是閉合的。強調組合關係之美往往會減弱對點畫結體之美的表現,反之,強調點畫結體之美也往往會減弱組合關係之美。創作時「目不能二視而明」,總會有所偏重,或重組合,或重局部,結果出來的作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有時覺得好,有時覺得不好,而且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認為好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不好的東西,認為不好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好是好的東西,這會讓我感到困惑。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任何事物都是相對而生的,沒有虛就無所謂實,沒有動就無所謂靜,要了解虛必須以知實為基礎,要了解動必須以知靜為前提,知其兩端,才能一以貫之,進而通過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找到合適的中庸之點。中庸在藝術表現上就是完整性與準確性的統一,這是我幾十年學習書法的體會。在臨摹階段,通過廣綜博覽,深切認識到在每一種傑出風格的背面,必然同時存在著一種與之相反然而同樣傑出的風格,學習就是要在比較中分析和掌握它們的特點,理解它們的長處和短處,進而作取長補短的綜合。這種臨摹的經驗用到以後的創作中,就特別重視對比關係的表現,粗細方圓、正側大小、輕重快慢、枯濕濃淡等等,在強調一個方面的時候,盡量不要忽視另外一個方面。然而,比對的雙方完全是一種相反的表現,創作時如何讓這兩種表現找到一種和諧的「度」,也就是儒家所說的「發而中節謂之和」,這很困難,因為變化太大,需要作各種嘗試,我常常會因此而感到困惑。


我的書法強調形式構成

說到理想,我的追求目標非常明確:在注重點畫結體的基礎上強調章法,在注重局部完美的基礎上強調構成關係,將偏重於文本式閱讀的傳統書法轉變為強調圖式觀看的現代書法。

我的書法強調形式構成,希望人們在觀看它的時候,第一時間感覺到的不是文字,而是筆墨與余白所構成的圖式,是多種多樣的書法語言,如粗細、方圓、大小、正側、疏密、虛實、枯濕、濃淡等對比關係,然後通過它們來充分感受書法藝術的視覺之美。這就好比看西方畫家塞尚和畢加索的作品一樣,首先看到的不是畫面的逼真,而是各種色彩和各種造型的和諧組合,然後經過一番審視,才能辨別出它所表現的是一片崖石、一座樓台或一個人體。

我的書法強調形式構成,目的是要豐富作品的內涵,因此不會忽視結體的表現。書法藝術寫的是漢字,任何方式的欣賞,到最後必然會落實到漢字上,書法家只有通過獨特的結體造型,才能讓觀者發現他獨特的處理意識和思想感情,感受到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我也不會忽視點畫的表現,點畫雖是書法作品中最小的造型單位,但是作為基礎,承載了最豐富的細節。古人論書,講得最多的就是筆法,主張將點畫分成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來寫,走出一個過程,通過提按頓挫,表現各種造型變化,通過輕重快慢,表現各種節奏變化,有形有勢,形勢合一,寫出生命的意象,獲得獨立的審美價值。結體和點畫是傳統書法的精髓,任何忽視都會降低書法藝術的品質,導致粗糙和簡陋的毛病。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形式構成的觀念和理論是在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為它從章法整體出發,視點更高,視域更寬,不排除點畫,不忽視結體,所以傳統書法所有的,它應當都有,傳統書法所沒有的,它也應當有。只有這樣,做到了『致廣大,盡精微』,它才配得上說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發展。」

我認為理想是一種信念,建立在個人的情志、歷史的意識和實踐的經驗之上,一旦確立,就不要輕易地懷疑,要相信。理想不會有錯,如果有錯的話,錯的往往是我們不夠執著,不夠堅定,因為猶豫彷徨而踟躕不前,結果走得不夠深不夠遠。因此,雖然現在有許多人不理解我的創作,我是造次於斯,顛沛於斯,但是心以為是,不敢不為,「雖千萬人吾往矣」,雖千萬難吾往矣!


強化視覺效果有兩種方法:形和勢

明確視覺化是一種發展方向之後,落實到創作上,關鍵要解決方法的問題。強化視覺效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強調造型表現。書法史上第一篇講創作的文章是《九勢》,它的第一句話是:「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意思是說,書法藝術的表現內容為「自然」,既包括萬事萬物,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而表現形式是陰陽,即各種各樣的對比關係,這些對比關係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形,即粗細、方圓、大小、正側等等;二是勢,即輕重、快慢、離合、斷續等等。歸根到底,書法藝術是靠形和勢來表現「自然」的。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形和勢的表現效果完全不同。勢的表現是使點畫和結體上下連綿,在連綿的過程中,通過提按頓挫、輕重快慢和離合斷續等變化,營造出節奏和旋律,具有音樂的特性。觀者面對這樣的作品,視覺無論落在什麼地方,都會順著筆勢的連綿一點一點展開,這樣的欣賞與文本式的閱讀相一致,有一個歷時的過程,很耐看,可以慢慢玩味,但視覺效果比較弱。形的表現是強調各種造型變化,大小正側、粗細方圓和疏密虛實等等,利用相反相成的對比關係,讓她們衝突地抱合著,離異地糾纏著,不可分割地渾成一體,營造出平面構成的感覺,具有繪畫的特性。觀者面對這樣的作品,視線不是上下閱讀的,而是上下左右觀看的,作品的內涵因為構成而同時作用於觀者的感官,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形和勢各有各的表現力,應當兼顧,然而不同歷史時期的書法往往有不同的偏重,甲骨文金文和篆書偏重結體造型,分書偏重點畫造型,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魏晉開始,追求連綿書寫,轉而強調筆勢,「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毋使勢背」。到今天,根據視覺化的要求,創作方法應當在重勢的基礎上,再轉而強調造型的表現。

強化視覺效果的另一種方法是強調構成關係。書法作品分點畫結體和章法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具有整體和局部的兩重性。點畫既是由起筆行筆和收筆所組合的整體,同時又是結體的局部。結體既是由各種點畫所組合的整體,同時又是展示空間的局部;章法既是由作品中所有造型元素所組合的整體,同時又是展示空間的局部。這種兩重性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創作方法和審美效果。如果把每個層次都當作相對獨立的整體來處理,就點畫論點畫,就結體論結體,就要求內部所轄的各種組合關係完整、統一,表現出一定的審美內容。這種審美內容是閉合的、內向的,體現為細節和韻味,適宜於小字,拿在手上近玩。如果把每個層次都當作局部來處理,把點畫放到結體中去表現,把結體放到章法中去表現,把章法放到展示空間中去表現,就要求內部所轄的各種組合關係不完整、不統一,以開放的姿態與其它局部相組合,在組合中1+1>2,產生新的審美內容。這種審美內容是開放的、向外的,體現為博大和氣勢,適宜於大字,懸掛在大堂里遠觀。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講視覺就是講「心」,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於明詮先生認為書法不是視覺藝術,講視覺是淺層次的,應當閉上眼睛,用心去體會,體會作品中不可言傳的「味兒」。他的意見代表了很多人的觀點。

我覺得我與於先生他們的分歧在於:第一,他們把視覺與心割裂了,而我認為是一體的,視覺的接受是有選擇的,確實是受心指揮的,但反過來說,心的選擇來自視覺所提供的各種信息,也是受視覺支配的,因此講視覺其實就是講心,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第二,他們認為心比視覺高明,而我認為沒有上下層次的差別,只有相互作用的關係。我發覺在許多問題上都是這樣,我認為一體的沒有貴賤之分的東西,別人往往不但要分別而且要分出貴賤來,例如名家書法與民間書法,帖學與碑學,內容與形式等等。

既然視覺與心是一體的,我為什麼要選擇說是視覺藝術呢?理由有三點,第一,任何藝術都可以說是用心的,無論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語言藝術等等,如果都強調心那就沒有區別了,因此強調視覺性是為了表現書法藝術的特徵。第二,藝術是形象的直覺,如果過分強調心的作用,理性意識太強烈,創作容易勉強,甚至摻假,欣賞時會妨礙對形象的感受,削弱對形式美的領悟。第三,最最重要的理由還是前面說的,為了應對當代書法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我主張書法是視覺藝術,其實我知道這種定義是片面的,任何事物說到底只能是他本身,書法就是書法,說書法是視覺藝術,是抽象藝術,是線條藝術,是造型藝術,無論說是什麼藝術,其實都是就某一方面的特徵來說的,一隅不能代表全體。因此我理解許多人的說法,書法不是視覺藝術,不是抽象藝術,不是線條藝術,不是造型藝術等等,甚至覺得在理論上後者比前者更無懈可擊。但是,作為一個書法家,一個實踐者,對書法光說不是什麼是沒有用的,他必須要有一個肯定的判斷,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實踐,否則的話,創作上沒有方向和目標,不是盲從就是盲目,出來的作品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可能有深刻的思想。因此我從來不反對別人說書法是什麼藝術,「盍各言爾志」,如果大家都從各自理解的一個方面去探索和表現,去追求某一方面的極致,綜合起來,就是全面而繁榮的書法藝術。當然,作為個人,認識到各種定義的局限性,也可以在不同階段作各種調整,甚至作不同方面的努力。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我主張書法是視覺藝術,但我不認為視覺藝術只是讓人看而不讓人思的。馮友蘭《新理學》引用邵康節的《觀物篇》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凡是物都既能讓人目觀,又能讓人心觀的。馮友蘭闡述說:「以目觀物,即以感官觀物,其所得為感,以心觀物,即以心思物。然實際底物,非心所能思。心所能思者,是實際的物之性,或其所依照之理」。書法作為視覺藝術,目觀可以感形,領略形式美感。心觀可以思理,體會形式所反映的內容,具有雙重功能。我在《論書法的形式構成》一書中說:書法藝術的形式是陰陽對比,具體來說,有用筆的輕重、快慢,點畫的粗細、方圓,結體的大小、正側,章法的疏密、虛實,墨色的枯濕、濃淡等等。這些對比關係概括起來,分形和勢兩大類型,形即空間造型,如大小、正側等,勢即時間節奏,如輕重、快慢等。而空間與時間的傳統概念為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即空間;古往今來曰宙,即時間),為世界(三十年為一世,即時間,劃地為界,即空間),是一切物質的存在基礎,也就是同混元之理的自然之道。因此,書法的表現形式本質上就是表現內容,我們講空間造型和時間節奏,講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實就是講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世界觀。我們講各種各樣的對比關係,其實就是講『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哲學觀念。形式是內容的直觀呈現,我們對於書法形式的判斷和表現必然結合著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例如哲學、文學、音樂、繪畫甚至社會的禮樂制度等等。」


書格的高下取決於人格的高下

做任何學問,搞任何藝術,如果僅僅局限於這門學問或藝術,都是沒有出息的,書法也是如此。因為書格的高下取決於人格的高下,「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才,如其學,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而人格的提升,志才學的培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讀書。因此我在強調書法專業訓練的時候,從來沒有反對過「加強學養、拓寬思路」的教育方法。希望大家不要把專業訓練與學識培養割裂開來,用非此即彼的方法,認為我強調專業訓練就是反對學識修養。事實上我非常贊同蘇軾的觀點:「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自己在幾十年的學書生涯中一直非常注重讀書。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反對無目的地泛覽,提倡專業引導。孔子講「不憤不啟」,心中沒有問題,靈智就不會打開。讀書就不能產生觸處生解的快樂。因此書法教育者應當想辦法讓學生加強書法實踐,積累各種問題,然後通過讀書,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材和老師都要從書法問題出發,去選擇書目,作輕重詳略的甄別和聯繫實際的講解。當然,一般的人文修養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須的,但應當讓學生自己帶著人生的問題去選修各種專業課程,書法專業的老師不必越俎代庖。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我們看歷史,晉唐書論從來不講讀書,一直到宋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走到了瓶頸,「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碰到了問題,為了尋找出路,才開始講讀書的,目的是想通過讀書,提高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改變學習方法,對名家書法的學習從規規模擬走向心領神會,最後表現自己的創意。並且改變取法對象,從臨摹名家書法變為「道法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和新的表現形式,創立新的風格面貌。總之讀書是要解決問題的,是與創新追求直接掛鉤的,正如梁漱溟先生一再強調的,學問是要解決問題的,真正的學問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


即使被人誤解,也應當坦然

我想起好多年前在《廣州日報》上的一篇文章,當時覺得好就把它抄下來了。文章題目叫《生命中的三種人》,作者是馬明龍,他說:「重視我的人,鄙視我的人和輕視我的人——我應該感謝他們。重視我的人,是他們確立了我的信心,堅定了我的信念,讓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當我春風得意時,一句適時的讚譽,可使我平添百倍的熱情;當我失意時,一句及時的勸告,會讓我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那顆浮躁的心重又沉靜下來。鄙視我的人,是他們讓我認清自己的全部,使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他們批評我、譏笑我、擯棄我,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的,都像皮鞭一樣一次次抽打在我身上,鞭策我加倍努力,拚命前行——雖然很痛,但每一次鞭策都加快了我前進的步伐,不管他們對我如何,我仍將以一顆平常心,真誠地感謝他們。輕視我的人,我仍該感謝他們,他們既不詆毀我,也不讚譽我,他們忽略我的存在,卻給我一個自由的空間,任由發展。如果我不甘寂寞,想引起他們的關注,那麼我就得取得超人的成績。我知道自己是塵世中的凡夫俗子,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績,就得付出超人的努力,他們給我的是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變成動力,促使我努力前行,我真誠地感謝那些輕視我的人。」

在抄寫這篇文章時,我又想起兩段話,一段是哲學家馮友蘭在美國接受某大學博士學位時講的,憑印象記憶大致如下:我的哲學研究許多人讚譽,許多人批評,讚譽和批評我都收下,並且把它們的能量正負抵消,讓自己始終沒有負擔地從零開始,繼續新的探索和創作。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書法作品

另一段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這三句話,歷來注家都是分別闡述的,一般人也是分別摘引的。我最近在一次書法交流會上,忽然悟到它們之間有一條潛藏的義脈,根據這條義脈,這三句話可以通解如下:學而時習,溫故知新,當然高興。心有所得,希望被人理解,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更是一種快樂。但是知音難求,理解不易,即使被人誤解,也應當坦然。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是一切學問的根本,「古之學者為己」,因此要「人不知而不慍」。孔門弟子把這段話放在《論語》的開篇,想必認為它重要,類似於總綱,很可能就是孔子的一再強調的教誨。我覺得這段話可以作為所有問學求藝者的座右銘。


興高采烈地去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情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讓人排除一切誘惑,專心致志、持之以恆、興高采烈地去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價值觀太重要了,尤其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處處誘惑,一不小心踏入其中,便有去無回,不知伊於胡底,我們身邊的這種例子太多了。

沃興華:雖千萬難吾往矣!

圖:沃興華 《我》

生活態度取決於價值觀,但是價值觀問題很複雜,我說不好,只講一本曾經讓我思考價值觀問題的書和其中的一段話。以前讀梵高傳記《麥田的守望者》,開始時不知道作者為什麼要取這個書名,當看到梵高給弟弟提奧的一封信時才恍然大悟。梵高在信中用牧師佈道般的神聖口氣說:「如果要生長,必須埋到土裡去。我告訴你,將你種到德朗特的土地里去,你將於此發芽,別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將會對我說:『有在城市中生長的草木』。但你是麥子,你的位置就在麥田裡……」。這段話中下加重點符號的文字讓我想了很多,懂了很多。

整理節選自張鵬採訪沃興華

標題為編者所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解小青|節日看她寫詩 率真如她
劉敏豪書法專場,今晚22:00結拍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