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心學三件事》
----2017年4月20日心明先生於北京
(原創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均是原創,學友們,可以轉載,但是請互相尊重,註明作者,便於結集)
一、人能弘道?道能弘人?
學習心性之學的人,以體道悟道為手段,在基本初心上卻至少可以分為兩派:「人能弘道」?和「道能弘人」?那麼,那一個最合適?
這個世界是先有道,還是先有人?先有道!
沒有人,天道能否貫徹宇宙?答案是肯定的!
沒有道,人能否了徹生命?答案是否定的!
相對於道來說,人類和萬物一樣,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類而已,只是手段和形式問題,不是根本問題。
相對人來說,天道是人性的本相,是那三個哲學問題的根本答案。
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你在意或不在意,她都一直在哪裡。一味擔心「人能弘道」?很沒意思!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位置沒有擺對。我們到是要時刻警醒自己能否實踐「道能弘人」,其實應該是「道能弘己」?,即始終貫徹道性,弘揚自我生命?人生苦短,不至於渾渾噩噩,白白浪費一次性靈歷練的機會,就得靠直徹道之本性,提升生命。
心學主張致良知於萬事萬物,因為萬事萬物皆得其理,而不僅僅是讀書著述。
不要糾結「人能弘道」?而要警醒「道而弘己」?
二、如何對待那些先知?
天道得以被發覺和整理,離不開自古先賢。如:佛家的佛陀、儒家的孔老夫子、道家的老子、基督的耶穌、禪宗的六祖、心學的王陽明。。。。。。自古以來,在體驗和實踐道性方面,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先知和先賢們,當然還包括更多的自然科學的先賢們。如何對待他們?
毋庸置疑的是,在天道面前,這些先知們都只不過是手段和形式,天道假借他們的身份,揭示給後世諸人。根本性值得重視的依然是天道本身,而不是中間的媒介載體。為了表示尊敬,可以祭祀和敬拜;為了其他想法,就是多餘。
不論是佛陀、孔子、老子、六祖、王陽明等等,沒有一個可以替代天道本身,這是事實。以王陽明為例,一代聖賢,發覺出天道良知後,使命就已經完成,再多地對他本人的解構,都不如時時直指自我本心本能。當然作為一門介紹和吸引後學者的手段,反覆描述和介紹陽明先生,到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值得重視的是,太多的個人知見知識,不僅與良知本道無益,還有阻礙於良知本道,誤導他人,好心辦壞事。
三、如何實修心學?
修學心學不在於對王陽明解構得多麼妙筆生花,也不在於對《傳習錄》、《王陽明大傳》、等王陽明系列叢書的滾瓜爛熟,而在於自身能否從中得到了斷煩惱,內心安寧,應變當下的根本力量!
世人為了各自目的,變著花樣地誇大或貶低王陽明,著書立說,其最終都是為了增長自身慾望滿足,副產品都只不過是誇大或貶低良知本能。陽明先生在世時,不主張著書立說,刻意把自己的書籍銷毀。弟子們不理解,我們也不理解。道理其實很簡單,單就把天道解釋得比較清楚的書籍,佛家的經典、儒家的經典、道家的經典等,足以!孔老夫子也看到這個根本性問題,一生重在對已有的經典進行刪減和修整,自己卻很少獨立著述什麼書籍。是孔子和王陽明不如我們更悟道?恐怕不是吧!是根本那個必要!
先生感懷天下學子,學聖求賢誤入歧途,紛紛糾結外求知識,處處痴迷世俗事功,於聖道越學越遠。錯在學者以知識為知,不是以良知為知。前者基礎上的格物致知,只是無窮無盡的知見累積,很難觸及聖學根本,也即天道本質。所以,終其一生,唯在闡述「致良知」,別無他法。即指出必須直徹自我的本心本色。良知本能在那裡?人生處處不心學,生活處處現良知。歸根結底在自性自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以外在的知識為知,堅持以內在的良知為知,並基於此,知行合一,天道立現,生命即成。
王陽明以聖賢之心,苦口婆心,不斷告誡我們------不要以窮理致聖,而要以良知致聖。可惜後來者,又有多少人真正體會並接受?!實修心學,不在於讀書多少,著書幾何,而在於事上磨練,不斷磨練心安於----「處處知是非,時時無是非」。生時、去時,都能夠泰然面對自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TAG:飛熊道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