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望洋興嘆」的尷尬來的晚一些…
「當潛水天堂變成塑料海洋」
潛水員的心中有句「MMP」……
宏都拉斯Roatan島嶼附近,攝影師Caroline Power拍下這樣一幕:原本被視為「潛水天堂」的海洋浮了一條長5英里(約8千米)、寬2英里(約3千米)的垃圾帶。這條垃圾帶包括如破足球、牙刷和鞋子等塑料垃圾。潛水員對著滿滿一海的垃圾無奈苦笑,提著裝備卻只能「望洋興嘆」不知該怪誰?
實上,媒體上不斷有海洋動物受困於塑料垃圾或因誤食塑料垃圾而死的報道,這些塑料垃圾已經嚴重污染到海洋的生態環境和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
面對嚴峻的海洋污染形勢,人們開始反省,到底是誰造成了潛水員們「望洋興嘆」的尷尬局面?
外賣毀掉的不僅僅是我們的下一代?
之前,《外賣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的文章席捲了微信微博朋友圈,在引起人們對年輕人生活方式的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外賣行業集體恐慌和緊急公關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關於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產生重要影響,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外賣類APP「餓了么」發布的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用戶規模達到6億,2016年在線外賣用戶消費頻次每周消費3次以上的用戶佔比高達63.3%,外賣就餐成為常規方式。
按照這個消費方式,每周最少有4億份外賣飛馳在中國的大街小巷。至少產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和4億個塑料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餐具的廢棄。這些塑料袋就被送往垃圾場填埋或者被直接倒入海中,問題在於,每一個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
這篇有理有據的文章並非危言聳聽,外賣毀掉的不僅僅是我們的下一代,還有我們的生態環境。
垃圾產生速度遠高於環境自凈速度「供過於求」
若是把垃圾比作供銷商品,環境的自凈力比作市場需求,生產垃圾量遠遠高於環境的消費能力,供過於求使得市場飽和,這些滯銷品就被投放到新的市場中,這個「倒霉市場」便是海洋。
2016年「跨區域偷倒垃圾」新聞屢見不鮮,而發生這種現象,除了自私自利這個原因,本質上是因為:一些城市的垃圾容量已經飽和,只能向其他城市轉移。當陸地不能夠承擔這個重量的時候,人類就將目光瞄準了海洋,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料傾倒入海洋,中國的傾倒量大約佔1/3。
按照這個發展速度,到2025年,海洋里每一條海魚(按一條1千克來計算)就有330克塑料縈繞在它生活的海域。
而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將會超過這些海魚自身的重量。
到那時,生存還是死亡不再是一個問題,對於海洋生物來說:生不如死!
對於海洋污染的預見和共識
早在1972年,認識到海洋環境及賴以生存的生物對人類至關重要,確保對海洋環境進行管理使其質量和資源不致受到損害關係到全體人民的利益;
同時認識到海洋吸收廢物與轉化廢物為無害物質以及使自然資源再生的能力並不是無限的,各發達國家經過商議討論,共同簽署了《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又叫倫敦公約,旨在保護海洋環境。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局限性必然會經歷這一成長的陣痛,這不可避免,但是作為文明開放的發展中國家,應秉持與世界接軌的原則,認識並接受前人已達成的共識,並主動加入其中,自覺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人類沒有環保科學就沒有未來
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嚴重性不言而喻,除了靠大自然的自凈能力,還要靠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垃圾的處理、降解,使其更容易循環於環境中;另一方面可以生產環保類商品,從源頭上消除或減輕塑料等製品對環境的污染。
當科技還未達到或普及時,我們就要學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環境。
比如說,我們可以:
1. 自備購物袋
2. 隨身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水瓶
3. 自備水杯
4. 自備可重複使用的餐盒/容器
5. 拒絕使用不可降解的吸管&餐具
6. 盡量不用塑料袋
7. 盡量不選擇外帶/外賣
8. 選擇玻璃罐保存食物
……
只要有心,能做的還有很多
愛護海洋人人有責
聲明:本篇為轉載文章,轉自:帛琉百悅酒店集團。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微信立場。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謹遵專業人士叮囑。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十八米潛水微信公眾號:dive18m。關於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歡迎投稿合作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