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不停歇的革命——《從RED烏鴉到8K,迎接GEMINI》

永不停歇的革命——《從RED烏鴉到8K,迎接GEMINI》

作者:李一畫

作者介紹:青年導演,非著名電影攝影師。導演了兩部你們沒關注的電影,《我相信》和《當事人》。攝影也沒幹過什麼牛X大戲,說了你們也未必看過。從標清磁帶拍攝入行,到高清磁帶,再到各種品牌數字攝影機(現在正找機會玩一下16mm膠片),基本全都使用過。工作10多年,拍過大到汽車,手機,冰箱小到保健葯之類的很多廣告,宣傳片,電視紀錄片,獨立紀錄片,網大,電視劇…除了平面攝影沒幹過,基本和攝影沾邊兒的類型片子全拍過。對了,讀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是,沒寫錯,文學系,但我是個攝影。

寫這篇用戶心得落筆前,不知怎麼地就想到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抄襲人家的「從……到……」這種文體,像標題黨一樣的耍流氓,實在羞愧。當時周先生經過「三·一八」慘案後,由北京跑去廈門,輾轉流徙,心情苦悶常憶少年往事,寫了這篇散文發表於《莽原》之上,並加有副標題「舊事重提之六」。想來,使用RED烏鴉攝影機的記憶也已是兩年前,可能「舊事重提」二字的影響更大吧。

2016年,我一個朋友銘哥的公司大量開拍網路電影,前幾部用了BMD的URSA mini攝影機,這機器優點是人體工程學很舒服,缺點是吃光,素材還大。這部戲說要做院線標準(當然,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標準」和我理解的標準不太一樣)。還有大量特效。機器也買了一款新機器,你沒看錯,這家傳媒公司從不租設備,只買。之前的機器也是買的,鏡頭也是買的,升降軌道木楔子能看見的都是買的。有次我助理說M家的跟焦器擰著不太舒服,老闆正好站在旁邊聽見了,立刻就讓手下定購了一個鐵頭的(這魄力真贊,當時忘了跟他提一下我的片酬也不太舒服,再高點就好了)。

當時另一個攝影楊峰打電話告訴我「烏鴉」時,我正在外地用ARRI的兩台Amira拍攝一支超牛X超大型的政府廣告,白天聽最多的就是GDP和各種財報數據,晚上盯著白酒杯子不知道剛才跟誰喝的。突然出現一個動物的名詞,讓我覺得格外清新,雖然這種鳥的外形和顏色非常的不清新……還是把戲接了吧,都是老熟人了,管它什麼鳥!

然後找資料詢問朋友,發現都沒用過烏鴉,因為當時中國其他家還沒有貨,剛到貨的兩台中,有一台就讓我這個朋友從紅鏡公司拿走了,而他一共定了4台。我也才發現好久沒關注RED了,我越來越多的用ARRI。

我接觸RED的第一台機器,是RED one的MX,應該是第一代產品中的第二種感測器的RED one(注意我的表述,很繞口)。至今我都不知道怎麼喊它比較爽,單純的叫redone,顯得不專業,畢竟是感測器升級了,用英文叫它全名嗎?「製片,我建議這片子我們租台 RED ONE MYSTERIUM-X攝影機吧!」很容易被人定義為裝X犯……。我自己經常稱呼它為「RED one 二」,確實,「二」表現為重,慢,死機……比我還提前收工…TMD……

(RED one 二--------MYSTERIUM-X)

插入一下, 強調一下,這絕對不是一篇黑RED的文章!我保證。

來,我們談一下RED烏鴉的原罪……(額……真不是黑它的文章)。

對了,我寫東西,既不會像技術控一樣給你聊很多數據和理論,那些自然有RED公司的技術來聊;也不像那些攝影大師一樣,說很多讓你聽完更蒙圈的東西(比如A家的採訪和文章,經常就有點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都是內行,誰不明白誰啊。反正我不信)。簡單易懂,開開心心的聊多好。

(第一台RED 烏鴉,無套件)

這台烏鴉的原罪其實不是機器本身的,我覺得是營銷策略的。估計RED沒想到訂單量能有那麼大,也沒鼓動其他廠家去抓緊研發些「衍生品」,比如我很喜歡的鐵頭公司,也是等了好一段時間才出了套件,我第二部用烏鴉的戲,就有了鐵頭套件。

反正當時我們拿到的時候,我很不開心。小監視器屏幕只有兩個地方可以安裝,一個正上方(小把手還擋著視線),一個正側面。結果就是,要麼你就hou著脖子拍,要麼擰著身子拍(你們想像一下這動作,很不雅)。帥氣的攝影組不復存在……。這都不用長年累月,一部戲下來,從頸椎到肩周到腰間盤,肯定沒一個好地方,輕者腰酸背痛,重者直接影響你的家庭生活,晚期就是植物人兒…

鏡頭我們選擇的佳能CN-E系列,14mm,24mm,35mm,50mm,85mm為基本組,稍後我會講為何選擇佳能鏡頭。另外備了一套三陽鏡頭和一套佳能大三元,防備拍動作戲時的需要(特點是快,再快,更快),同年的第二部戲加了一支三陽的135mm(T2.2)。

移動組就是基本的軌道、升降,小dally,斯坦尼康。對了,這次有VR設備,2016年也算是拍攝古裝劇情VR比較早的了。

其實從設備上看,怎麼也不像一個院線大戲的配置,就是一個普通的東西。算了,這兩年好多片子開機時說是院線,最後連網站都不讓你播了的東西。不重要,前天還聽說有個蹭網綜街舞欄目熱度的片子標榜自己是院線製作呢……唉,15天時間製作出一個蹭Ip的片子,就算院線給你排片了,你自己好意思糊弄觀眾嗎?網路播出,本來一點也不丟人,非要逐夢演一圈,就丟了。

(gopro拼的24目VR)

燈光師是以前西影廠的茂爺,後來我們又一起拍了《CAMELLIA》入圍了戛納

攝影棚用的是無錫影視基地1號和4號棚。

開始拍攝後,我就覺得烏鴉給我的驚喜還是很多的,甚至超過我對它的預期。首先,它的畫質非常好,在這個價位的機器中,畫質非常滿意。另外,在4k解析度下,可以達到120格,還有,就是輕。拍打戲很多時候要肩扛或手持拍攝,這個時候,輕便就顯得非常重要。我經常的就是用它安裝85頭,甚至135鏡頭肩扛拍攝。

另外,關於烏鴉的動態範圍,我覺得也很給力。這是我親自到後期流程跟進以後,覺的性價比真的很高。可能如今用烏鴉的人少了,我覺得無非兩點,要麼就是製作比較大,可以租賃更好的機器,要麼就是錢少,卻又不願意做麻煩的後期流程。但我覺得對於攝影來說,我們不考慮這個,我們只去想怎麼樣要最好的效果。

我之前對於RED系列最熟悉的是epic,自己導的第一部電影也用的epic。因為對這個機器摸透了,無論它好的地方,還是壞的地方,比如躁點的規律,如何避免,玩的太熟了。但2016年使用過烏鴉之後,我可以說,如果你使用烏鴉玩的好,那真是秒殺epic了,前提是:好好拍。慢慢的,別隨便。

(epic拍攝電影《我相信》 ;類型:文藝劇情;1小時58分;導演/編劇:李一畫)

當然,忘了說了,我們也解決了烏鴉沒有套件的問題。很簡單,自己裝一個小監視器嘛,總不能讓身體不舒服。總體來講,2016年烏鴉讓我覺得性價比超高。當然,這裡面有個小搭配問題,後來我也有用它拍過東西,用過cp鏡頭,用過其它鏡頭。但佳能的CN-E與烏鴉搭配是最好的。

說起來為什麼它倆搭配最好,可能就是一大堆理論……有的是人能給你分析到鏡片和鍍膜與感光元件的愛情關係。我不想寫這個。但是想起來一個笑話,很符合。你看顏色搭配嘛,它倆都是紅黑配,對不對?!就像你女朋友買筆記本電腦,要你給建議,你從CPU說到顯卡,內存,電池續航等等等等給她建議完了,她說「好的,那……就買那個粉紅色的吧,跟我的包包顏色好配哦~」尼瑪……有的時候,你老婆永遠掌握著無法反駁的真理。

烏鴉攝影機,左邊老楊右邊作者

這是另一個攝影,我一兄弟,以前的小楊,現在的老楊。大學沒畢業時,他就出來找活兒。2012年底我在準備一個片子時認識他,他還真是曠課出來的……他比較有意思,兩點,一個是髮型(娃娃頭,光頭,莫西干,染髮顏色各種色),一個是野路子。成長軌跡屬於「野路子」。野到什麼程度呢?他永遠沒有焦點助理也不裝跟焦器。可能因為少年時踢球一隻小腿受過傷,含著鋼板,為更好的掌握重心,他從入行開始就是自己單手跟焦,你去檢查他的機器和雲台,發現永遠有問題:不平衡,後沉的很嚴重,他需要把所有重量都靠右手舉著。左手從食指一直到手腕下的3公分,永遠貼在鏡頭上隨時擰焦點,有次開玩笑要在手指到手腕這條線紋身紋上英尺刻度……你給他配一個焦點員,他馬上就不會拍了……有次拍一個鏡頭,光孔1.4,三節軌道直推,50mm鏡頭,推到人物的面部特寫,試推了一遍,馬上實拍,我在大監視器上盯著很仔細,一下也沒虛!算是我團隊中的奇人了。對了,他只看黑白的監視器才能拍,說是習慣了……我甚至懷疑他自己知不知道他的染得這個頭髮到底什麼顏色?

後來臨時加盟去拍《大唐公主傳》時,也是用的烏鴉,不過這時候鐵頭出了套件,很舒服了。這個戲的導演姓楊,是個香港人,帶著港組的敬(熬)業(夜)精神也帶著他的港普話。他拍片有個特點,快!再快!把演員擺弄好了說遍詞兒,後期配音嘛,然後就是各種角度拍!一場戲從全景換近景,給我的改光時間非常少,經常看著燈光組抱著個魔術腿準備奔跑……而導演的口頭禪就是催喊「肉蓋啦,拍啦」,真想把電閘給他拉了……有個製片給全體工作人員解(定)釋(義)過:這樣非常好,快就是對了!阿稀吧……行,「快」誰還不會啊……

這個時候,烏鴉的機動性體現的非常出色,無論斯坦尼康還是拆裝到自己做的小車上,都能滿足他要的快!(不過說實話,這種拍法的戲最後我都不署名。)

自己拼的小車車,電動的

想給他拉電閘,所以這張黑白色

諾基亞VR拍攝劇情中的橋段,什麼都要嘗試

但不署名歸不署名。這個行業還是有很多這種片子要開工的,大量這種「產品」每年都在做。我想,既然市場有這個需求,就有它的道理吧。反正烏鴉的機動性和便捷性,我覺得對這種產品,太合適了。

我一直是RED和ARRI沒有特別固定的選擇,我相信大部分攝影師也沒有只用其一另外不用的狀況。我聽說某些人提過一種說法,說很多要做特效的片子會選擇RED,比如變形金剛……而劇情性比較強的就會用ARRI。包括你舉的這個破例子,就算是個小片子,不也是棚里,綠幕,要五毛特效,才選擇的RED嗎?! 我覺得這說法兒真是扯淡!永遠有裝內行的「器材控」們在BB一堆蠱惑人心的道理。RED不適合文藝或劇情?你們忘了當年REDone 第一部長片拍的是什麼了嗎?

行了,那我就聊一個純文藝的。

2018年新年剛過,我和我北電的一個同學嘗試用8K攝影機玩玩。拍個文藝短片。(對,文藝片,沒任何特效,拍8K, 就是這麼任性。)我們選擇了epic-W攝影機,原生8K。「你可以看到每一個毛孔里都帶著戲」(這有點吹了)

很慢的鏡頭節奏,全片的山西方言。看清楚片子中父女倆細微的表情變化,似躲閃又忍不住偷看的眼神,永遠的堅強著嘴巴,心裡卻在念著不舍。

測試8K,EPIC-W攝影機

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實踐論》第八自然段

如果非說用8K拍的原因,這就是原因好了吧。從上學開始,我和該片導演都是被教育過長大一定要做四有青年,樹立為電影的美好明天而奮鬥的遠大志向呢。

恩,基調定好說正事兒。

測試前,當時擔心一點相場問題,還有一些後期壓力問題。這一點要感謝紅鏡公司的Judy小姐和技術支持楊輝先生。還有RED特戰隊的我不知道叫什麼的一個哥們(老了,開始忘事兒啊)。幫我耐心處理一些我開拍前的擔心,尤其楊輝給我發的最後一句微信是「服務力求做的更好」,這個……一個搞技術的工科男,能把服務作為對自己的要求,他在公司得經歷了什麼呀……肯定沒少加班!

epic-w 拍攝《心結》

最後我們選擇了常用的UP鏡頭基本組拍攝。我個人在拍攝這種搞創作的片子的時候,比較喜歡前期掌握好所有東西,不能什麼都交給後期,所以除了設備公司給的濾鏡,我自己帶了8張其他濾鏡(最後只選擇了兩張),和三張透鏡(在高架橋拍攝時摔碎了一張,心疼啊~~各位,外景夜戲加風大的時候,一定得在安全的地方換鏡片)。

雖然epic-W是8K,但不用擔心相場問題。和怪獸VV的增大相場不同。它的感光面積只大那麼一點點。UP鏡頭組中,16mm的時候會有一點暗角,這個時候,切換解析度為7K基本沒問題了,而且我們拍攝畫幅比選擇的2.35遮幅寬銀幕。

肯定有人會提反對意見。我知道是什麼。

以前用epic的時候,很多後期部門會跟攝影這邊溝通,要求將為4K拍攝,這樣素材壓力小點。但是,請你記住,RED,是不玩的裁切拍攝的!!!不玩這個!!!不答應!

好了,現在我來聊一下,epic-W的裁切優勢……

但我說的優勢,僅僅是在8K至5K之間的切換。高解析度的素材,最後我們最高標準的國外放映,也就是4K的產出。在高於它的要求以上。另外,根據紅鏡技術的建議,我們選擇了10比1的red code。滿足我們需要的製作。

最簡單的好處是,當我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比如你賤兮兮的告訴導演,我想有個高點的視角,會比較好。結果找到這個高點的地方只能你自己徒手爬上上去,或者只容納你和機器的位置,眼看著錄音在下面舉著桿,壞笑著問你「我穿不穿幫啊?」,同時,你發現構圖不太好,太鬆了,需要稍微調整一下,OK,不用再讓助理換鏡頭了,裁切吧。

但你不要嘗試切換到4k及以下。永遠不要那麼玩。相信我。

如果不是遇到我說的這種困難或者趕時間和進度的情況下,請盡量按照正常的8K拍攝,這是最佳的。你就當成切換5K這件事,是特殊情況下,RED給你的小福利。

RED,不玩裁切!不玩!

對了,這次的燈光師叫顧春,他是《塔洛》的燈光師,最近還要上映一部《旺扎的雨靴》也是他做的燈光師。他比較能喝酒,而我比較能抽煙。以後他再說「把這杯乾了吧」我就得說「把這盒都抽了吧」,才能找到平衡。煙,酒,都是為了找靈感和扛住拍攝的高強壓力。

《心結》 演員對戲

他比較擅長自然主義的布光方式,我使用鏡頭語言也是冷靜客觀,導演選擇的方言表演也是質樸無華的。就像這所小城中心鐵路軌道依然有火車穿過,它慢慢的,好像是被時光停住在某一個年代。

這裡想說一下epic-W暗部躁點。每個人使用感覺可能不一樣。還有我這次用的IPP2。有場戲是在走廊里,低照度。我1280ISO拍的,走廊18米縱深,背景盡頭鎢絲1000點綴,走廊中間點綴兩盞650光區.人物光源一個棒燈。頭頂上家用燈泡5w。我發現epic-w的躁點控制很讓我滿意,畫面純凈(和以前的機器相比)。因為沒有遇到什麼別的難處,其他夜戲都是機燈組設備可控的。只有這一個讓我印象很深。

寬容度方面我覺得沒什麼可說的,別老聊什麼raw格式什麼log什麼高光部分最後拉回來什麼的好牛啊,那跟寬容度這詞兒的指向性都沒關係。

理論16檔半,我保留意見。我和朋友都感覺最多也就15檔。沒細測,也不想測。不重要,帶著一幫機燈專業人和設備是幹啥的?拍電影啊,說實話,一個機器到14檔了我就高興的不得了已經,13檔我也開心,12檔我也能拍好了。怎麼著都沒窮過嗎?以前索尼900R配B4頭的時候還不也能拍出經典?!要咱們帶腦子去還掏那麼多耗材錢幹嘛的……手藝人就得有點神秘感,有點難度是好事兒,都弄的簡單了,砸誰的飯碗啊?!咋這麼壞呢……

別總嫌棄RED菜單麻煩,這是好事兒,得有點知識你才知道怎麼調(跟S家的麻煩兩個概念),嫌麻煩買手機,全自動的,加上美圖秀秀你就是個攝影師。

左一燈光師顧春,中間是我,這女的誰啊?對著鏡子拍的。《心結》

這兩年的確是很多不太爭氣的劇本和網大在出現,但作為一個影視人,你要深知,每個片子能跟觀眾見面,背後都是不容易的。正是一群群,一堆堆小製作的片子,養活了這個市場的人。如果這個市場只存在那些大製作,那麼多公司喝西北風去啊……同樣,不能忽略了組成這個大大娛樂圈中的那麼多小圈子,是這些人的不斷奔跑,才讓這個行業血液在真正流淌。

這些天,GEMINI在朋友圈和NAB的新聞不斷出現。我這次一定會第一時間嘗試一下。雙感光系統,恩,美國有個好電工。

看過測試片,突然間感覺,很厲害。不是要捧RED這款機器多厲害,而是突然感覺到有一種精神的厲害。這種精神叫做變革。

膠片的退出,都在感慨,其實並不是有多少人真心懷念它。回到2006年那一年的美國,沒有任何數字攝影機能抗衡膠片,技術上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就是既得利益的享受者並不願意看到有什麼變化。他們讓世界定局為:數字的歸電視,膠片的歸電影。在這種結構下,利益大家都合適,誰去想到讓這個世界換個規則,制定一個新的玩法呢?而且是讓更多「窮」人能玩的玩法。

一個做太陽鏡的人,我相信他沒什麼電影夢想,沒什麼攝影夢想,可能也沒什麼科學家的夢想……但他有一顆變革的心,最喜歡的歌可能是「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睜開你的眼睛」這種《明天會更好》。RED的出現,帶來的是一場革命。之前我寫記不記得RED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那一年,非常支持RED的導演索德伯格,把RED還沒上市的兩台工程樣機借走,拍攝了傳記體電影《切·格瓦拉》,是的,兩台工程樣機。索德伯格等不了了。因為這個片子出奇的合適。這個T恤上的男人,一個騎著摩托車,朝著太陽飛馳的游擊隊員,一個不遠萬里,都要去古巴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努力的革命者。

電影《切·格瓦拉》

沒有幾年,膠片離我們而去,這是痛苦的,也有很多真心懷念它的人,畢竟,它是美麗的,是填滿了多少人童年到老年的記憶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化學公式。而誕生的是更繁榮的電影產業,和《阿凡達》《變形金剛》等數字技術的進步。這是一場革命,而RED並沒有停止。當我看到GEMINI的低照度能力時,我想,選擇三台定製機(另外兩台都是定製)中的埃隆馬斯克定製版,很有可能會有新的玩法的改變。一定會讓我們的習慣發生變化,當然,明天會更好。

《十月圍城》,孫文先生曾經這樣回答友人關於「何謂革命」的問題: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ilmtools飛毛兔 的精彩文章:

師從《獅子王》《銀翼殺手》?看《黑豹》如何預定明年奧斯卡的美術獎

TAG:Filmtools飛毛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