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自然萬物可為器,獨獨只它為茶生因茶死,沉寂八百年榮耀歸來

自然萬物可為器,獨獨只它為茶生因茶死,沉寂八百年榮耀歸來

茶,自古以來便是舉國之飲,始發與神農,聞名於魯周公,興於唐宋,普及與明清,直到今天,茶依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茶所逐漸演變出的多樣化茶具更是讓人眼花繚亂,而眾多的茶具中曾經歷史上興盛一時,幾乎涅滅在歷史長河中的建盞,其餘茶的千年糾葛,如同看待一部悠長的編年體通史一般。

讀懂唐三彩,就讀懂了盛唐包容大氣的鼎盛繁華;

讀懂明傢具,就讀懂了明朝清廉簡單的文人風骨;

讀懂宋建盞,就讀懂了南宋素樸歸真的閑情雅緻。

但如果說陶瓷器物中有一種東西讓你印象深刻,那無疑就是色澤突兀的黑瓷。

沒有白瓷的瑩潤剔透,更沒有青瓷的清幽別緻,黑瓷天生就帶著一種簡樸的風采,即使成品相對粗糙,也無法擋住人們對它的喜愛。

黑瓷的盛行,恰恰處於青白瓷燒瓷工藝達到巔峰的宋朝時期,而黑瓷的燒制技術才處於基本成型。

兩者對比之下,黑瓷的獨特讓它在市場上實力碾壓其他瓷器,並且奠定了宋朝茶皿主流地位。

如果說在宋朝時期,對建盞的痴迷最是沉迷的時代,那莫過於宋徽宗。

這個時候的鬥茶已經風靡北宋南宋,上至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鬥茶就好像是今日的麻將,成為一種國粹,全民共享的娛樂活動。

為此,有不少的大文豪也為鬥茶賦過詩詞,著書立說,而遠近有名的莫過於《大觀茶論》。

鬥茶中兩條可以標量化的準則:一以湯色純白為榮,以湯色灰黃為恥;二以湯花咬盞為榮,以湯花渙散為恥。

鬥茶講究的是沖泡的技術,不露痕迹,如果出現白沫蓋茶盞那就更完美了。

如何讓白沫看起來更加的好看,當然是黑色的襯托?

這也是為什麼黑瓷在宋朝時期更受到人們喜愛的主要原因。

建盞因為茶而生,為此,在建盞的所有產品中都是與茶碗息息相關,更是和茶形影不離。

對比起建盞,其他的陶瓷產品逐步會衍生出更多的擺設藏品,但是建盞更多都是茶碗為主。

為此,當茶文化一經變化,建盞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建盞的衰落之後再難進入廟堂。

事實上,建盞的衰敗,更多是受到了國家命運的影響。

在唐宋鼎盛時期,茶文化鼎盛,是受制於當時的國家國慶。南宋末年,蒙古帝國踏入中原,首當受到衝擊的就是當時的茶文化。進入到明代以後,團茶製作的工藝複雜,當時國家處於一個百廢待興的狀態,為了減輕負擔,團茶也逐漸唄散茶所取代,沸水泡茶也成為簡單快捷的喝茶方法,而喝茶方式的變革更是讓人不明白為何茶色是白的說法,更不要說建盞的地位。

因此,建盞由一顆閃亮的巨星,墜落至塵埃,一直沉寂了八百年。

直到今天,有太多的人反覆普及著這口古老茶碗的文化背景。

其中被反覆咀嚼的,是宋徽宗趙佶對於建盞的喜愛。

在古畫《文會圖》上,徽宗與文士環坐,開著鬥茶會,我們似乎可在桌上看到建盞的身影。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建盞,這項近乎失傳了800年的技藝,因為政策的推動、市場的萌發,以「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氣勢,撬動著福建工藝美術陶瓷業的格局。

現代產業的外延,與傳統手工業的內核,在建盞身上並存,讓這個懷揣著復興之夢的行當,越發感受到對標準和文創的渴求。

對於孫建興、蔡炳坤等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來說,他們還肩負著文化傳續的責任。在未來的閩北行政中心,省工藝美術大師孫建興夢想建一所國家級建窯建盞非遺傳承和研究基地:「手工技藝的傳承是工藝美術產業化必須倚賴的另一條腿,我們要保持建盞的高端,明確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定位。」

此文僅為大家介紹關於武夷山的茶、盞與山水、文化和歷史,是小編閱眾多書籍及網路資料整理而成。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歡迎關注【武夷岩茶課堂】,關於武夷山、岩茶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這裡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中國最仁慈的皇室,雖國家富裕,但歷代皇帝仍堅持死後薄葬
靖康之變的悲劇本來可以避免,宋太宗的私心斷送了這個機會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