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晉侯蘇編鐘被發現的歷史背景

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晉侯蘇編鐘被發現的歷史背景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一級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目的是保護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禁止其出境展覽。

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晉侯蘇編鐘是64件(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說起晉侯蘇編鐘,從重見天日到成為國寶被收藏,還有一段曲折經歷。

山西曲村天馬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曲沃、翼城兩縣境內,是西周時期晉國的早期晉侯墓地,年代為距今2800~3000年。曲村—天馬遺址發現於1980年,又名「晉侯墓地遺址」,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

上世紀90年代前後,這一地區盜墓分子盜墓猖獗,晉侯蘇編鐘中的14件被盜墓分子盜挖並輾轉販賣到香港,在香港漂泊幾年後,國寶勝利回歸。

國寶勝利回歸,要歸功於一個人:馬承源。

馬承源(1928-2004),浙江鎮海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1954年起就職於上海博物館,歷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銅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館館長。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鑒定。曾任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保利藝術博物館顧問、中華世紀壇名譽館長。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馬承源和他的同事到處徵集文物。在長年的實踐中,馬承源練就了一雙鑒定文物的「火眼金睛」,為國家搶救了許多文物!單是在香港,經過他手的就有包括青銅器、石刻雕塑、玉器、印章、陶瓷等3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有晉侯蘇鼎、晉侯蘇編鐘等。

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晉侯蘇編鐘被發現的歷史背景

1992年,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那裡傳出一條信息,即香港文物市場上有一套14件的編鐘,馬承源憑他多年研究青銅器的經驗,斷定是真品,毅然決定搶救回滬,用重金從香港將流落在外的晉侯編鐘購回。

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晉侯蘇編鐘被發現的歷史背景

(圖為1993年出土的2件小編鐘)

1993年初,山西晉侯墓考古發掘出土了殘存的2件小編鐘,形制與14件晉侯蘇鐘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連綴起來,證實上博從香港搶救回歸的14件鐘與此次發掘出土的2件鐘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編鐘數目應是16件。

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晉侯蘇編鐘被發現的歷史背景

晉侯蘇編鐘編鐘為成組的青銅樂器,屬西周厲王時期。該組編鐘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鍾。鐘上都刻有規整的文字,共刻銘文355字,最後兩鍾為2行11字。銘文都是用利器刻鑿,刀痕非常明顯,銘文可以連綴起來,完整地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

晉侯蘇編鐘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64件(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再坤 的精彩文章:

有關張獻忠的寶藏之謎,有據可查的文字史料有哪些?
命運坎坷的東漢才女蔡文姬,一生經歷三次婚姻,後兩次是被迫

TAG:張再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