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整天琴棋書畫了,讓你的孩子感到幸福才重要!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幸福,那讓孩子幸福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每天從早到晚忙著賺錢的爸爸媽媽?
每個周末上不完的興趣班?
各種敷衍的誇獎和鼓勵?
我想這都不是答案。
莫言說過:「好父母是學出來的」,父母需要認真傾聽、體會孩子心底的「聲音」。其實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顆有靈魂種子,他在努力長成自己的樣子!
那如何去培養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呢?接下來的11條建議,希望能給你答案。
1.多給予來自父親的愛
之前在文章中就有提到父親在整個家庭中重要的地位。作為父親,請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儘可能抽空陪伴孩子,減少對孩子的高控,放下所謂的威信,去設置和孩子一同商量好的規則,讓孩子覺得你是朋友。
2.快樂的父母總能給孩子幸福感
其實父母的學歷,收入,職業等等這些,都不能去影響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與形象,反而, 你與愛人之間的關係,是孩子對你評判的重要標準。和諧的夫妻關係,帶給孩子的是影響是積極向上的。作為父母,適當的娛樂,保持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
3.樂觀很重要
有數據顯示,在兒童期學會樂觀的孩子,會減少將來青春期患抑鬱症一半的可能。孩子在五歲時就能感受到什麼是樂觀,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給孩子傳遞樂觀的情緒。
在這一點上,父親的影響力要大於母親。快樂會傳染,同樣,負面的情緒也會。樂觀的孩子不是不會經歷苦難,就像「洪荒少女」傅園慧說的那樣:「不走過地獄,看不見天堂」。
4.誇獎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之前的文章也有聊過怎麼去「花式誇獎孩子」。
盲目的吹捧與誇獎,帶來的往往是自負,經不起挫折與打擊。現在的社會,情商和智商的依然重要,但「逆商」(AQ)卻悄然上位,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重視努力過程的孩子,往往會全力以赴每一件事,就算失敗也會坦然面對,隨時準備好再次挑戰。
5.「因材施教」
孩子的個體差異性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孩子不像商品有統一的規格和使用說明,每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好父母是要去學習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教育方法都適合生搬硬套在孩子的身上。
6.孩子的韌性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會被人誤解:這些孩子會不會因為家庭中某一情感的缺失而產生扭曲的心理。但是一項調查顯示,父母離婚之後,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依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可以和兩方和諧相處。
7.父母的情感不合更具殺傷力
這個世界上,最令孩子害怕的莫過於自己最愛的兩個人冷眼相對、肆意辱罵。
8.孩子更需要成為「自己」
孩子從三歲起就有了很強烈的自我意識,從此刻開始,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9.教會孩子分享
分享是孩子社會性的重要體現,但是在當下,分享對於大多數的孩子還是比較難做到的,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居多的當今社會,幼兒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往往會表現出自私的一面,不願與人分享。作為父母,鼓勵孩子分享,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是十分有必要的。
會分享的孩子是幸福的。
10.每天給孩子更多自由的時間
記得去年的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遊戲----點亮幸福童年」,但是相比較二十年前,現在的孩子每天的生活被大量有計劃的學習或訓練所佔據,自由遊戲的時間每天減少了八個小時。
著名的幼教先驅蒙台梭利也說過:「兒童的進步不是取決於年齡,而是取決於能夠自由地觀看他周圍的一切。」給孩子自由,他的能力比大人想像的大得多。
11.運動使孩子更快樂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運動健將,這無關天賦。熱愛運動的孩子更加積極陽光!
TAG:十分鐘學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