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和田玉
在我「留戀」北海道的那些時日,朋友提醒我,說好的聊「和田玉」,怎能「玩物喪志,荒廢學業」?
抱歉抱歉,閑話少敘,直奔主題,聊聊「有故事的和田玉」。
1
和田玉標準之爭
作為「中國四大名玉」之首,和田玉雖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本身並非地域概念,而是一類玉品的統稱。
儘管此前學術界對和田玉是按產地還是按礦物成分來劃分存在爭議,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國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和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批准發布了的國標GSB 16-3061-2013《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正式確定——
「和田玉實物樣品國家標準不論產地,一律按其礦物成分來界定,即透閃石礦物成分在95%以上的玉石,統稱為和田玉。」
2
和田玉命名之路
爭議常靠權威終結,不管國標如何界定,和田玉的流通已有7000多年歷史。
溝通中西文化的「絲綢之路」,其前身就是輸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早了4400多年。
早期的和田玉並非此名,秦始皇一統中國時,和田玉因產於昆崙山而被稱為「崑山之玉」,後又因位於「于闐國」(古代西域王國,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而被稱為「于闐玉」。
直到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才正式命名「和田玉」。
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凡玉,貴重用者,盡出於闐、蔥嶺。」
于闐,又稱和闐,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蔥嶺則指昆崙山一帶。
宋應星認為這兩個地方的玉料是最好的。
今天看來,他的觀點非常正確,全國其他地方所出的玉,質量都比不過和田玉。
3
和田玉與乾隆與清
縱觀中國玉史,和田玉的鼎盛時期就是清代,清代玉器的產地就是新疆和田。
初清時期,清政府苦於未能控制新疆地區,「于闐玉」難以大量運進京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回部,打通了玉石通道,「于闐玉」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
乾隆爺在《和闐玉》一詩中就曾描述:「回城定全部,和聞駐我兵。其河人常至,隨取皆瓊瑤」。前面我曾說過,「瓊瑤」就是指美玉。這首詩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一句,「隨取皆瓊瑤」。
好羨慕那個年代,河中信手拈來便是美玉,如今的新疆和田,挖掘機掘地三尺,也難見一塊好料。
提起清代和田玉,就不得不多說兩句那位傳奇皇帝——乾隆爺。
乾隆皇帝除了愛吟詩作賦,更是酷愛寶玉,其所做的詠玉詩文就有800多篇。
是什麼概念?
詩仙李白一生大約寫詩1000首,而乾隆爺僅僅是為玉作詩就達800多首,其對玉的喜愛可想而知。
乾隆爺一生愛玉的另一大體現就是,他的阿哥們的名字全部都是玉名。
比如嘉慶皇帝,叫頤琰。「琰」就是一種美玉。我們的「五阿哥」永琪,這個「琪」字也是一種美玉。
乾隆爺對玉的態度不僅僅影響了清代,其實也一直影響到今天(我指的可不是那什麼「大清乾隆年制」的落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紫禁城養心殿正門前的那塊大玉璧,叫「面壁」。
乾隆皇帝每天處理政務,一抬頭就能看的這塊玉璧,「面壁思過」,看看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
一國之君,尚能如此,我們尋常百姓,儘管終日忙碌,也應該偶爾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初心,離最初的夢想,有沒有越走越遠?
TAG:旅途石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