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哈市中醫院專家為您講講小兒腦癱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

哈市中醫院專家為您講講小兒腦癱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王美淇 李彥梅)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優生優育的廣泛宣傳及圍產期的保健工作的積極開展,小兒腦癱的發病率較前降低。國際上統計小兒腦癱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國內小兒腦癱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點八到千分之四。小兒腦癱的發生,不僅是給家庭造成痛苦,也對患兒本身造成致命的傷害。對患兒在未來的身體、精神、工作、學習、婚姻及社會地位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早期診斷尤其是0~6個月幼兒的診斷非常重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使輕度腦癱患兒完全治癒,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哈爾濱市中醫醫院小兒腦癱康復治療中心主任李彥梅和您講講小兒腦癱早發現早治療的相關話題。

李彥梅主任介紹,腦性癱瘓是指小兒因多種原因(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為癱瘓的疾病。嚴重者常並有智力不足、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小兒腦癱的病因包括以下五個因素:

1、母親因素

母親患缺氧病,如肺心疾病、母親糖尿病、甲狀腺異常、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貧血、休克或吸毒、藥物過量、妊娠早期感染用藥、妊娠反應嚴重、母親智力低下。

2、胎盤異常

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梗死或胎盤功能不良、胎盤的營養障礙。

3、臍帶血流阻斷

臍帶脫垂、壓迫、打結或繞頸單臍A。

4、分娩過程異常

臀位產、滯產手術產(產鉗)、順產轉剖腹產或應用麻醉藥、胎頭吸引、急產等。

5、新生兒因素

窒息,早產,持續性黃疸,低體重(足月小樣兒),顱內出血,雙胎,巨大兒,心肺功能異常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呼吸窘迫綜合症,周圍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胎兒畸形,早產兒小於32周,出生體重小於2000克。

李彥梅主任表示,小兒腦癱的早期臨床表現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易激惹,過度興奮,不停地哭鬧,煩,睡眠不安,」伸」,嚴重出現腹絞痛或嗜睡不醒,不吃不喝。

2、餵養時吞咽協調差,頻繁嘔吐,餵養難,吸允難。

3、極度緊張不安,煩躁,餵飽後仍然啼哭吵鬧。

4、表現對噪音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並伴哭鬧。

5、穿衣時肢體僵硬,上肢難入袖口,換尿布大腿不易伸展,難以分開兩大腿,洗手時發現嬰兒緊握拳,洗澡時四肢僵硬。

6、3個月以後的小兒如果兩手握拳,拇指緊握在手中,拇指內收屬異常,如果一隻手張開而另一隻手則緊握也屬不正常,一隻手能吃到嘴,另一隻手不吃也是異常。

7、出生一個月,頭後仰,抬頭好,伸肌張力過強或角弓反張,3-4個月時,頭反而不能豎起。

8、抱舉時其足尖朝下,足尖端立姿勢,下肢伸直,內收呈剪刀狀。

9、原始反射延遲消失,保護性反射不出現。

李彥梅主任提醒,小兒腦癱早期診斷的意義主要在於能使患兒肢體運動障礙得到儘早矯治。早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小兒是生長發育中的機體,腦組織在出生時尚未發育成熟,大腦皮質較薄,細胞分化較差,神經髓鞘未完全形成。3歲時神經細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經纖維在4歲時才完成髓鞘化。

1、出生後6個月內大腦處於迅速生長發育階段,神經細胞數目增加不多,主要是體積增大,樹突增多,加長以及神經髓鞘形成和發育,而腦損傷也處於初期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治療後運動障礙較易恢復。

2、處於未成熟腦,給予足夠的運動及感覺刺激後可促進腦細胞的發育和髓鞘形成。

3、早期診斷得到早期矯治對預防由於姿勢及運動異常引發的繼發性損害(關節攣縮、肢體變形)有益。

小兒腦癱在中醫臨床的癥狀與分型又是什麼呢?

李彥梅主任介紹,中醫學沒有腦癱這個概念,歷代將腦癱屬於痿症、五遲、五軟等範疇。但對本病的有關記載也不少。如{醫林改錯*論小兒半身不遂}云: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又說「突然患此症者少,多由傷寒、瘟疫、痘疹、吐瀉等症」引起,出現手足痙攣,周身如泥塑,皆是氣不達於四肢。

脾腎兩虧證

頭項軟弱,不能抬舉或挺而不堅;口軟唇馳,吸吮或咀嚼困難;肌肉鬆軟無力,按壓失於彈性,兩足痿弱,骨軟無力。面白,肢倦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無力或指紋淡。

肝腎虧虛證

肢體不自主運動,關節活動不靈,手足徐動或振顫,動作不協調,或失聽失明,或失聰。舌質淡。脈細軟或指紋淡紫。

肝強脾弱證(肝旺脾虛證)

自出生之後多卧少動,頸強不柔,肢體強直拘攣,強硬失用,或動作笨拙,肌肉瘦削。煩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後加重,食少納呆。舌質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膩。脈沉弦或細弱,指紋沉紫。

痰瘀阻絡證

自出生後反應遲鈍,智力低下;關節強硬,肌肉軟弱,動作不自主,或有癲癇發作。肌膚甲錯,毛髮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難。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滑。

心脾兩虛型

語言發育遲緩,智力低下,伴運動發育落後,發遲或發希萎黃,四肢萎軟無力,肌肉鬆弛,口角流涎,咀嚼無力,弄舌,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神疲體倦,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舌淡胖,苔少,脈細弱,指紋淡。

小兒腦癱早期預防的意義與方法

出生前的預防、圍產期的預防、防止高膽紅素血症、出生後的預防。

1、出生前的預防

注重婚前保健做好孕期保健——定期產前檢查,增加營養,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2、圍產期的預防

避免早產和低體重兒的出生

預防窒息和顱內出血

加強對孕產婦的系統管理,對篩查出來的高危孕婦或高危新生兒要送到醫療條件好的醫療保健機構進行監護,保障母嬰健康。

要及時到保健醫療機構進行產前篩查,接受醫生的科學指導

提高產前質量,加強醫護人員的責任心。

兒科醫生進產房或手術室,與產科醫護人員聯手進行對窒息兒等高危患兒的搶救,使窒息兒和痙攣時間儘可能的縮短,以減輕或消除新生兒的腦損傷。

積極搶救有窒息的新生兒,使其腦損害降到最低程度。

3、防止高膽紅素血症

預防早產,早產兒由於臟器發育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及時的處理膽紅素,故容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症,黃疸不僅發生較早,而且持續時間較長,程度較重。

妊娠高血壓綜合症、胎兒宮內窒息、異常分娩可使嬰兒的血清膽紅素增高。

孕婦要慎用磺胺類、水楊酸類、維生素K等藥物。

至於「母乳性黃疸」,並非為母乳餵養的絕對禁忌症,如新生兒黃疸不深,僅僅表現為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持續喂哺母乳,或停止喂哺3~5天,待黃疸消退後繼續用母乳餵養。

新生兒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臍炎、肺炎以及缺氧、出血、酸中毒、低血糖等均會導致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應當儘力防止,一旦發生,應及時治療。

若黃疸不斷加深,並有拒食雙眼凝視、抽搐等臨床表現,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有效的治療,以避免或減輕高膽紅素血症對嬰兒中樞神經造成的永久性損害。

4、出生後的預防

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預防高熱驚厥的發生、防止病程長引起的情緒變化、改善環境衛生。

小兒腦癱的治療方法

李彥梅主任表示,小兒腦癱的治療以康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並配合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療法、推拿療法、針灸療法、肢具矯形、高壓氧療法、藥物療法。

哈爾濱市中醫醫院小兒腦癱康復治療中心簡介

哈爾濱市中醫醫院小兒腦癱治療康復中心成立於1997年,是目前全國少數幾家採用傳統中醫療法治療小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專業醫療機構。中心現為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病、黑龍江省兒科康復聯盟會員單位、黑龍江省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委員學會組長單位、哈爾濱市殘聯小兒腦癱病定點康復醫院。

早在1995該中心便開始研究探索治療小兒腦癱的方法;2009年被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評為重點專病項目; 2014年4月,我省首家「俄羅斯腦癱患兒門診治療中心」正式揭牌開診;2016年10月申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國際合作項目,並獲批准;2016年又以滿分成績中標哈爾濱市殘聯定點康復單位。

該中心有門診治療室4個和小兒腦癱治療專區治療室7個,總面積360平方米。有醫護人員20人,主任醫師2名(黑龍江省名中醫一名)、碩士研究生1名,康復師15名(我科室康復師均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護士1名。配有中頻、低頻、痙攣儀、小兒腦癱治療儀及各種訓練器械100餘台(套)。

中心在康復治療上,採取按照人體腦組織區域的分布,將穴位與大腦對應起來,採用腦部分區域推拿,同時配合中藥、針灸、PT(運動療法)、OT(作業療法)和ST(語言療法)認知訓練以及感覺統合訓練等多種手段,綜合康復治療小兒缺血缺氧性腦病,並以卓著的治療效果大大提高了腦癱患兒的生存質量。較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具有針對性更強、療效快、療程短的優勢,並且由於手法安全,患兒易於接受,無任何副作用的特點,受到了國內外患兒家屬的讚譽。

哈市中醫院專家為您講講小兒腦癱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

圖片1

李彥梅哈爾濱市中醫醫院小兒腦癱治療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現任中華醫學會名醫研究分會委員、黑龍江省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哈爾濱市傳統手法協會副會長、龍江醫派理事、哈爾濱市中醫學會理事。從事兒科推拿工作近三十年,具有豐富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小兒腦癱,缺血缺氧性腦病引起的四肢肌張力高、運動遲緩、尖足、足內外翻,早產兒早期干預,小兒肌性斜頸,小兒先天馬蹄內及外翻足,小兒臂叢神經損傷,小兒便秘、腹瀉、厭食等消化系統等疾病。

出診時間:每周一至周五全天

出診地點:二樓門診小兒腦癱康復中心(D208)診室

健康諮詢:88029734/1393601206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