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白鷺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白鷺

人們往往將白鷺與優雅、嫻靜等辭彙聯繫起來,然而,若細心觀察,你的美好印象也許會被它們捕食的場面顛覆喲。它們如何捕獲小魚小蝦?爭搶之態如何兇猛?養兒育女又是如何盡職盡責?也許大自然最本真的一面更令人感慨。

白鷺夫妻

很多人聽說過白鷺,但對白鷺所指卻不甚明了。通常,人們將羽毛均為白色的大白鷺、中白鷺和小白鷺都稱為白鷺,而在動物分類學上,白鷺特指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它體長約60厘米,體形纖瘦;雖體羽為白色,但臉的裸露部分卻是黃綠色,嘴為黑色,脛與腳部也是黑色,趾為黃綠色。在上海郊區,常能見到白鷺在清澈如洗的藍天上飛翔,在碧波蕩漾的湖畔河岸尋覓食物,在綠意盎然的樹林中營巢育子。這些白衣仙子體態優美,舉止優雅,為美麗的大自然增添了無窮生機。

洞悉潮汐規律,守株待兔、主動出擊

技巧與耐心兼備,智慧與毅力協同

——這就是白鷺的捕食策略

白鷺生有長喙、長頸和長腿,因此能在江河湖海、沼澤和稻田等處的淺水處和泥灘地輕鬆優雅地覓食。它們主要以魚、蛙、蝦和水生昆蟲等為食,往往長時間蹲守一處,靜候獵物出現,有人因此打趣地稱白鷺為「老等」。

位於黃浦江東岸的陸家嘴,退潮時常在緊靠堤壩處殘留一些混濁的江水,偶有沒來得及離開的小魚潛伏其中。一天,我看見一隻白鷺守候在堤壩前,注視著水面;幾分鐘後,一條魚在水中翻動了一下,白鷺呈「S」狀的頸部立即伸直插入水中,將那尚未沉入水底的魚捉住,原來是一條泥鰍。泥鰍不甘束手待斃,盤曲在白鷺的喙上做最後掙扎。白鷺用力將它甩到淺淺的水中,還沒等泥鰍緩過神兒來,白鷺用力夾住它的頭部,仰頭吞下,就像人們吃了根麵條一般順暢。

黃浦江退潮或漲潮時,都會有涌浪一次又一次地沖向岸邊。退潮時常有未及時撤離的小魚擱淺,漲潮時也會有小魚從深水區被衝到岸邊。白鷺熟知潮汐變化,自然不失時機成群結隊地趕來「就餐」了,有的緊盯江水,沿著江水大踏步地搜尋;有的長時間守候一大片淺水區,不斷環視四周,一見到小魚蹤影,便疾步前行或展翅前往,搶先將獵物捕獲。

抖動背部蓑羽的白鷺

在人工湖中的小島上生長著幾棵喬木,數十隻白鷺棲息於此。一次,我見到一隻白鷺從樹枝上起飛,朝湖面俯衝過去,它在划過水面的一剎那,將頭探向水面,撈起一條浮出水面換氣的魚,在回到樹上的途中便將獵物吞下了。

青浦區大蓮湖濕地岸邊有垂直的堤壩,白鷺很難在岸邊捕食,於是它們大多盯著湖面,靜觀其變,一旦發現目標,便俯衝將其捕獲。

南匯東灘有大片濕地,常年有水禽在此棲居;到了冬春季節,便有大量在北方繁殖的水禽南遷到此。2013 年冬季,有人將濕地中的大部分水抽出,但在一個廢棄的水利設施附近仍殘留一片面積不大的水域,靠近岸邊處曾生有蘆葦,此時已被人割去,僅有葦茬露出水面,水深不足10厘米,下面還有小魚在遊動。空中不斷有白鷺往來飛行,我不想過多地驚擾它們,便躲進那處水利設施內對其進行觀察。很快就有一隻白鷺飛來,翅膀收起後緊盯水面,探頭探腦地尋找小魚。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邁步時腳趾並不急於落下,而是先在水中抖動幾次,然後再落步,顯得小心翼翼。葦茬並不會扎進它的腳趾,難道它在擔心自己陷入泥水中?很快就有了答案,原來白鷺抖動腳趾能夠起到哄嚇小魚的作用,受驚的小魚在水中驚慌亂竄,讓居高臨下的白鷺更易捕捉。這是白鷺捕食的常見動作,但無法確認這種能力是遺傳的還是後天學習的。

捉食水中的小魚

白鷺捕魚有如探囊取物般輕鬆巧妙,但並不是每次捕食都這樣輕而易舉,有時也需要費些周折。一次,在黃浦江邊,我看到白鷺從草叢中啄起一隻澤蛙,原以為它能立即吞下,結果卻用了好幾分鐘:白鷺用喙夾住澤蛙的軀幹;蛙用前肢抱住鳥喙上方,後肢努力地向外伸出,使勁蹬白鷺的頭,拚命逃生。白鷺一時無法得手,便將澤

蛙放進淺水中,澤蛙以為有了逃跑機會,便鬆開前肢,試圖遊走;但白鷺立即將澤蛙再次啄起,這次只夾住了澤蛙的一條腿,其餘三肢仍在頑抗,白鷺仍然無法將其吞食。就這樣,白鷺共9 次將澤蛙放進水中,再啄出來。由於被多次啄咬和擠壓,澤蛙的掙扎越來越弱,白鷺也終於啄到了適合吞食的位置,將其吞進肚裡。為什麼白鷺不

將澤蛙放在地面上調整呢?澤蛙四肢發達,能在陸地上連續、快速地跳躍,很容易伺機躲進草叢;如果在水中,澤蛙雖能游泳,但畢竟速度有限,一切仍在白鷺的掌控之中。

嫻靜淑雅的它也會因食物大打出手

瘋狂的「吃貨」形象真讓人大跌眼鏡

白鷺覓食通常結伴出行,但到了覓食地點就會分散開來,各自尋找食物,因為食物資源畢竟有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看似溫柔文雅的它們,也會因口腹之慾大打出手。

一次,我看到20 多隻白鷺在黃浦江邊覓食,彼此間保持一定距離。身體強壯的霸佔著一片區域,如果其他白鷺膽敢靠近,立即會被驅趕。發起進攻前,守護者往往停止活動,身體直立,頸部向上伸直,頭部高昂,喙斜指向天空,似在顯示自身高大並向入侵者示威。這一動作讓人想起體操運動員準備比賽時昂首示意的姿勢。入侵者見狀會停止捕食,準備迎戰。守護者突然降低身體,展翅奔跑,直接沖向入侵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入侵者無心與它發生爭,「呱」的一聲驚叫,立即飛離;只有在少數情況下,雙方勢均力敵,都不肯退卻,在地面和空中你來我往,似飛似跳,以喙互啄,以翼扑打,偶有羽毛飄落。雙方只需數個回合便可決出勝負,敗者徑直離去,勝者繼續覓食。

守護方並不總是好戰,有時入侵者只要表現得「低調」一些,縮頭縮腦地繞過,便不會受到攻擊。爭鬥是否發生,似乎取決於雙方的「心情」。

如果白鷺覓到較小的魚並迅速吃下,其他同伴也無可奈何。如果捕到的魚較大,來不及吞食,就會招來同伴蜂擁而至的哄搶。優雅的舉止代之以近乎瘋狂的搶食,伴隨著粗啞的「呱、呱」聲,它們在地面和低空追逐,起起落落,有時由近及遠,消失在人們視野中;過一會兒又由遠到近,繼續爭搶;直到一方將魚吞下,爭搶立即結束,一切歸於平靜。

爭搶食物的白鷺

我觀察到十多次爭搶,多數情況下爭奪者都是無功而返,僅有一次見到在爭搶中捕食者不慎將食物掉落,立刻被爭搶者奪走。偶然的獲益是它們一次又一次爭搶的動力,使得它們也變得極其粗魯且不守規矩,這便是真實的大自然。

既然同種個體之間競爭激烈,白鷺為什麼還集群活動呢?集群生活能增加白鷺發現敵害的可能性,有利於及時採取逃避措施,群體生活的個體,其生存機會大於獨來獨往的個體。

我還觀察到不同種生物也存在爭奪食物的場面。早春的一天,一隻白鷺捕到一條魚,從蒼鷺停棲的大樹旁經過,蒼鷺見後立即展翅攔劫;白鷺驚惶失措,一聲驚叫將魚掉落到水中。蒼鷺急速俯衝入水,將未來得及逃離的魚捉住。

松鶴延年之說侵犯了誰的「名譽權」?

它樹上為家,經營愛巢、養兒育女

完成大自然賦予它們的神聖使命

白鷺和丹頂鶴都是涉禽,在淺水處和泥灘地覓食。白鷺具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各趾在同一平面上,它們能抓住樹枝,在樹上建巢繁衍後代。我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附近甚至見到白鷺在一根電線上行走。「松鶴圖」是許多人喜愛的畫面,有不同版本,多數是在蒼勁的松枝上畫著一隻或幾隻丹頂鶴,寓意長壽。早在20 世紀80 年代初,著名鳥類學家鄭作新院士就指出這樣的畫面存在科學性錯誤。丹頂鶴雖然也有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後,但是後趾小且位置較高,不知它們能否抓得住樹枝,不過能確定的是它們從不落在樹上,只在各種灘涂上棲息和繁殖。「松鶴圖」上的「鶴」實際上應該是鷺科鳥。

進入春季,白鷺陸續進入繁殖期,在上海郊區和一些城市公園的大樹上,都能看到正在「談情說愛」的白鷺。與秋冬季節相比,此時它們白色的「禮服」上多了一些裝飾:枕部生出兩條長羽,像水兵帽子後面的飄帶;背部和胸部長出許多蓑羽,纖細如絲,飄逸似發。雌雄白鷺相遇後,儘力展開蓑羽,彰顯各自魅力。

蓑羽的基部會不斷生長,末端則隨之自然老化,形成細細的鱗片狀粉末。這些粉末呈蠟狀,具有防水性,能避免羽毛被水浸透。也就是說,蓑羽不僅是白鷺的「結婚禮服」,也是「護羽」佳品,對於經常與水打交道的白鷺來說非常重要。結成「夫妻」的白鷺恩愛有加,閑暇時雄鷺會替雌鷺梳理羽毛,表達愛意;如有不速之客靠近,它們便一同向入侵者發出警告,並用尖喙連連發起攻擊,直到將其驅離。

白鷺在樹上繁殖。它們總能尋到適宜的場所,有時是水中孤島,有時是一座山丘,有時只是遠郊的一片樹林,大多離水域較近,以便覓食,且盡量遠離人類居住區。白鷺喜歡集群生活,有時候好幾隻同落在樹上,彷彿綠色海洋瞬間多了白帆;若受到騷擾,白鷺們躍身起飛,場面非常壯觀。

在掠過水麵的瞬間,撈出了水面上的樹枝

人類是白鷺最可怕的「天敵」,在人類干擾較多的地方,白鷺多在高大的樹木頂端築巢;在人們不易到達的區域,有的白鷺會將巢建在樹木下層,甚至極低處。

建巢時,白鷺會將巢址處的枝條踩平或折斷,並就近折一些樹枝鋪在上面。它們還要到附近的水邊、地面和樹木上尋找適宜的材料,因此經常拖著長長的枝條從空中掠過。有的白鷺會趁「鄰居」不在家,偷拆「別人」的巢材。一旦發現,「主人」便會鳴叫示警,甚至啄咬「小偷」;後者當然自知理虧,往往主動退讓。建好的白鷺巢非常簡陋,為淺圓盤狀,只是一個簡易平台。

上海市虹梅南路南部靠近黃浦江的地方曾有一大片香樟林,樹高僅五六米,棲息著一些夜鷺、牛背鷺和白鷺。一天,我深入林中,準備近距離觀察它們孵卵和育雛的情況。剛進樹林不遠,就見到一些樹木枝葉上沾著白色糞便,其下方地面的枯葉上也有許多白色污跡,空氣中還飄散著難聞的腥臭味。一抬頭,樹頂上的鳥巢隱約可見,不時傳來清晰地「卡卡」的鳥喙敲擊聲,還有粗啞地「呱呱」聲。

不知我被哪只鷺鳥發現了,先是一兩隻驚叫著飛起,接著是整個樹林一片騷動。透過樹枝間隙,我看到上百隻不同種鷺鳥在空中盤旋。我很後悔自己冒失地闖進它們的棲息地,破壞了它們寧靜的生活,便立即離開了。

剛產的白鷺卵為淡青色,顏色接近鴨蛋,據資料記載,它們一窩產卵2 ~ 6 枚;親鳥交替孵卵, 孵化期為20 天。

白鷺雛鳥出殼時腿腳軟弱無力,不能離巢,還需要親鳥飼餵,屬於晚成鳥。也有學者因其孵化時眼已能睜開,全身密被絨羽,體溫調節能力較強,稱其為半晚成鳥。二十多天後,雛鳥飛羽長出,只是肌肉尚欠發達,還沒有力量將把自己送往藍天,但飛翔的本能讓它們不甘寂寞,此時就頻頻地扇動翅膀了,有時甚至會離開鳥巢,到附近樹枝上活動。偶爾有雛鳥會不慎失足跌落樹下,瞬間的大風也能將它們吹到地面。

與雀形目鳥類不同,白鷺的親鳥不能識別離巢後的雛鳥,雛鳥自己也沒有能力重新回到樹上。因此,雛鳥一旦掉到地面,等待它的只有被捕食者咬死或餓死的命運了。繁殖季節,林下經常能見到死去的雛鳥,其中不少是因為自己的冒失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作者單位:上海市位育中學)

本文為《大自然》雜誌

2015年第2期原創作品

歡迎分享和收藏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自然雜誌 的精彩文章:

「吃貨」眼中的南崑山植物
紐西蘭阿瑟山口國家公園

TAG:大自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