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戾氣,披上了正義感的外衣
1、一輛公交車容不下兩個「熊孩子」
近日,發生在四川遂寧的一起公交車內施暴事件在網上火了。
具體時間是4月27日中午,一個7歲男孩在車上用腳踢了幾下旁邊的成年男子,遭其揪背拎起摔在地上,並被連踩了頭部三腳,當場癱軟在車廂里。
公交司機見狀停車、乘客報警,分局民警趕到後將男子現場擋獲,同時把受傷男孩送去醫院接受治療。
慶幸的是,通過檢查,男孩只是受了點皮外傷,傷勢並不嚴重,但考慮到併發症,醫生讓其暫時留院觀察。
另一方面,新聞的相關視頻和動圖流傳很廣,引起了規模不小的網友輿論,但大量的評論不是在譴責暴力,而是為施暴男子叫好,說的還是那些老話
甚至有網友認為,部分媒體在進行報道時存在偏差,標題不該是【令人髮指!公交車上玩鬧,男孩被背摔踩頭】,因為他們覺得這男孩太熊,不值得同情,施暴男子「幹得漂亮!做了大家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兒」。
所以標題應改為【大快人心!未成年公交車上尋釁滋事,被重摔在地制伏】。
畢竟這老哥一套動作如行雲流水,那叫一個「解氣」!大批的改圖也接踵而至
可一時「解氣」的後果卻不夠「仗義」,警方依法對男子作出治安拘留15天並處罰款的決定。
事後,男子也「認慫了」,稱後悔給男孩及其家屬造成傷害,願意進行道歉和賠償——
「昨晚,我也好好地反省了自己,覺得自己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郭某天說,事發後,民警也給他看了公交車的監控視頻,他也被自己的行為嚇到了。想著給小孩及其父母造成了如此大的傷害,他本想當面向小孩及其父母道歉的,但因他正接受法律的處罰,所以他特地請民警錄製了一段道歉視頻,以示歉意。(via.遂寧日報)
對此,有人戲稱是「一個長大了的熊孩子穿越時空教訓7歲時的自己」,也不知道兩位當事人哪個更有資格憋屈。
2、當成年人教訓熊孩子成了「替天行道」
要問「熊孩子」真就那麼遭人恨嗎?當然,他們引發的惡性事件不勝枚舉:
2014年,貴州一10歲小孩嫌樓外施工聲音太吵,妨礙自己看動畫片,一氣之下拿小刀割斷了樓外施工者的安全繩,使其懸在半空動彈不得;
2017年,長沙一5歲小男孩對一名2歲的小女孩「惡作劇」,將其抱進電梯並按下18樓按鈕,最後小女孩墜樓身亡;
更近一點,前兩天河南一10歲男孩用家長手機打賞遊戲主播5萬元,孩子媽媽稱這是丈夫的喪葬錢,自己又患了直腸癌……
在這些新聞發酵的過程中,「熊孩子必須教訓」的社會心理也在被反覆醞釀。
我們可以發現,最近兩年,成年人在公共場合教訓「熊孩子」的案例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泛濫,而網友們通常的處理方式是拉偏架,大呼「為了孩子好,揍就是了」——
「他還是孩子,請多判兩年,因為年輕人有的是時間。」
「對待熊孩子,一頓毒打是他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
「自己的孩子不管教,社會上早晚會有人替你管教。」
可「以暴制暴」就是對的嗎?作為一個成年人,從體力到智力可以全面碾壓小孩,卻還在崇尚用拳頭說話,是不是有點太原始,太勝之不武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們真的活該,那「熊孩子」的判斷標準是怎樣的?教訓他們的判斷標準又是怎樣的?有沒有可能錯判一個「好人」,或者在教訓的時候沒算好力道、過火了?
前幾天的網路熱點【熊孩子故意猛推孕婦,試試能不能讓其流產】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聽上去倒是件懲奸除惡的大好事兒,可這並不是新聞,只是一則缺乏信源、未經核實的網路回復,目前沒有搜到任何相關的新聞報道,真實性未知。
已知的是,「對熊孩子就該以暴制暴」的社會心態被助長起來了。
去年,一4歲小女孩在飯店裡玩捉迷藏時大喊大叫,一個女大學生被吵到,上前沖著小女孩所躲藏的椅子踹了幾腳。
女孩媽媽稱自己當時已經在教育孩子了,但女生的動作讓她瞬間崩潰,起身就和女生廝打在一起。隨後女生道歉,並承認自己是因為心情不好遷怒於人。
上周四,一男孩小跑衝進一家飯店時,雙手撥開門口的透明軟膠門帘,掀起的門帘打到了坐在門邊的一位孕婦,後者為了報復,在孩子拿好碗筷往外跑時,伸腿絆倒了他。
事後,原本洋洋得意的她被孩子媽媽找到,自知理虧於是佯裝肚痛、抵賴逃離,反倒是傷到住院的小孩一家原諒了她。
舉這幾個例子是想說,網上關於「熊孩子」的傳說真真假假,對於「熊孩子」的教訓也常有失手,難道我們真的要「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嗎?
再說,現實生活中,大家捫心自問碰到過多少熊炸天的小孩呢?
一個普通的不懂事兒的小孩帶給你的憤怒,有多少是出自本心,又有多少是出自「懟熊孩子=為民除害」的推波助瀾,是被網上的言論渲染了情緒?
到了今天,施暴者能夠輕易地因為「懲戒熊孩子」得到網民們的擁戴,是不是標誌著,我們終於可以把仇童、怨老、diss中年男子歸為「網路三大政治正確」?
3、從大多施暴者身上看到的,是欺軟怕硬
除了讚美與膜拜,一些網友對新聞里的成年男子還有這樣的評價——
在現實里過肩摔又踩孩子頭的,未必知道網上在喊「熊孩子該打」,這種人就是脾氣暴躁,孩子能點著他,換成大人也一樣能激怒他。(via.@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不是聖母,他們認為這男子在視頻里展現出的狀態確實有很明顯的暴力傾向,一個正常人再討厭小孩也不可能對他大打出手,找他家長才是該有的反應。
而且我們還真不能單純因為男孩「先用腳踹人」,就急著把他定義為「熊孩子」,至少從網上流傳的視頻看,末尾時記者採訪了公交公司的人,補充了一個有所不同、又被很多人忽視的視角:好像是男子先招惹小孩的。
當然,我們不能稱其為「反轉」,畢竟被採訪者說的是「好像」,他也不能確定事件的主要責任人是哪一方。
但身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我們應該知道,很多時候不能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否則人人生來完美,要家庭教育和義務教育何用?
或許再明事理的人可能在某一刻也會覺得小孩子挺欠揍的,不過絕不會真動手或者說下死手,因為他最後的一點良知都會發出警告:
這一頓下去沒個輕重,要是真打壞了怎麼辦?
那麼多對孩子沒有嚴重傷害的辦法不用,非要展示自己的武力值,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對社會暴力的崇拜、對弱肉強食的肯定、對欺軟怕硬的鼓舞。
暴力就是暴力,縱然站上了道德高地,頂上了「家長不管總有人替你管」的光環,本質上他還是施暴者;而暴力一旦有了看似合理的借口和可以談判的餘地,就有可能變得肆無忌憚,像新聞里的男子一樣「不知輕重」,釀下大錯。
「若社會共識不能壓制暴力,暴力就會擊垮社會底線。」
所以,我們在以往義不容辭地反對家暴;在「男子推搡地鐵掃碼女」時告誡無論如何都不該動手打人;在小三被原配帶人當街暴打時也予以譴責……因為暴力無孔不入,我們不該為了一時的快感就給它的存在找盡理由。
我們歌頌勇敢是一種美德,可惜很多時候只能看到「對異己的欺軟怕硬」。
碰到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時這麼有魄力、三觀正,那希望下次碰到作惡的花臂壯漢時,那些崇尚暴力的人也能直面自己真實的內心,做一個「替天行道」的大好人,不要讓之前迸發的「正義感」變得太廉價。
4、「所有貼標籤的行為,都是主動放棄思考」
「熊孩子」固然惹人討厭,但這次事件暴露出的、輿論對施暴者的激賞,終於讓一些理智的正常人產生了恐懼。
事實上,我們害怕的遠不是暴力,而是一撥數量不小的網民對暴力的肯定與依賴,是如此的社會心理可能會讓我們陷入一種「所有人互相攻訐的戒備狀態」。
在此之前,那些隔著屏幕高喊「熊孩子該打」的人真遇到「熊孩子」,未必敢動手;可一旦被灌多了網上的毒雞湯,或許只有等進去了、警察叔叔跟他普法。
也是慶幸這次處於風暴中心的小孩抗揍,要真被男子摔/踩出個什麼毛病,可能這個話題並不能這麼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
因為事態會變得非常複雜,要考慮的因素會增多。
對廣大受眾而言,也意味著事件的接受度越來越不友好,於是人們就開始散了,話題走向衰減。回頭再看,大家一開始的關注就會顯得非常廉價。
要說那些為施暴者叫好的人毫無同情心,也不對,他們在圍觀時看到那麼嚴重的畫面肯定還是有觸動的。
所以一大早瘋狂轉發一則來源未知的「家長非常開心.jpg」,就為了打消心裡最後一點顧慮,「看,人家長都這麼說了,你不能罵我沒人性了吧?」
稍有點理性的人也表示很無奈,畢竟這已經是有名的網路霸凌現狀了。
像什麼「綠茶婊」、「直男癌」、「惡臭女孩」、「油膩中年」……這回輪到的「熊孩子」已經是其中的常青樹了。
這些充滿戾氣的新標籤一個個被發明出來,匹配了固定的負面印象,不斷挑戰人們憤怒值的同時,也在不斷突破良知下限,對多樣化的人生毫無敬畏心。
一會兒男的抨擊女的,女的挖苦男的;一會兒老的攻擊少的,少的又仇視老的;一會兒有錢的瞧不上沒錢的,沒錢的又嫉恨有錢的……
偏偏他們還認為自己的三觀特正。
以「熊孩該打」的擁躉為例,他們不僅以無瑕的成人道德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還會拿出最有理有據的證據(即自己)去論證——孩子加油,你們都可以在義務教育完成前就做一個聖人的。
平時理中客地嚷嚷著暴力是不對的、對弱勢群體行使暴力更是十惡不赦,到了沒被教育好的小孩面前卻立刻變成了勸打勸罵的「道德聖人」。
這哪裡看得出一個文明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容忍度,一個正常的、接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所應該具有的涵養、度量?
在樹靶子、製造割裂、秀優越感這種病毒式傳播的輿論生態里,為「打熊孩子」叫好的人,是真的不覺得自己會成為暴力的受害者嗎?不管這個「暴力」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性地對「不能創造價值」的人漠不關心,對沒有話語權的人「痛下狠手」,但不能避免地,我們終有一天也會老去,會對著新鮮事物發愁納悶,會跟不上年輕人的道德準則,會變成下一個被互聯網聲討的對象。
而一旦成為現狀不被關注、聲音不被聽到的邊緣群體,總有可能陷入別的悲慘境地,不是嗎?
※僵持18年,特朗普終於和金正恩見面了
※誰能像柯南一樣,篤定地說出——「真相只有一個」?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