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孕婦絆倒4歲孩子,帶著戾氣到底有多可怕?

孕婦絆倒4歲孩子,帶著戾氣到底有多可怕?

生活不是戰場,毋需一較高下。

本期主播|回聲鳥

特邀小嘉賓|小王子

GIF

1

4月19日晚間,在陝西一家麻辣燙的店內,一名4歲的小男孩跑進店裡時,進門掀起軟簾碰到了坐在門口的孕婦。

這名孕婦當時受到了驚嚇,隨後和對面的男子說了幾句話,並試著伸腳在門口比划了一下。

此時,這名小男孩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怒到了別人,依舊歡快地奔跑。隨後,當孩子拿了碗和筷子再次跑到門口,準備出門時,該孕婦突然伸出腳將孩子絆倒在地。瞬間,店裡的人都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這位孕婦。

孩子的媽媽趕緊起身,只聽孩子邊哭邊斷斷續續地說,是門口的阿姨絆倒了他。

媽媽就去問孕婦,沒想到孕婦上來就開始甩鍋!這名孕婦趾高氣揚,拒不承認是自己絆倒孩子的。再加上餐廳有目擊者說孕婦是「故意的」,男孩的媽媽決定調監控!

就在這個時候,孕婦「急中生智」說自己肚子疼,趕緊坐計程車開溜了!

只顧著泄私憤的孕婦,可能當時「怒火攻心」,一點兒都沒想起來,自己也馬上是個當母親的人了!

孩子4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正應該活潑可愛,同時又在探索中不斷尋找邊界以至於屢屢讓大人發狂。

回到前面,一開始進門時,這個小孩子從外面跑進來,掀門帘這個動作確實魯莽了些,也許家人沒有看管好,如果教育地說他幾句當然也無可厚非。

但是,一個大人居然對一個4歲的孩子暗地使絆,這無非是一種惡劣的報復方式!

GIF

從視頻上看,孩子碰到她後,其他食客都在看她,我們就能猜想到,她反應一定很大,出言斥責的話一定不好聽,如果說這是受到驚嚇後出於保護胎兒的應激反應,大家倒也能理解。

GIF

但是,對一個4歲孩子暗地使絆,用惡劣的方式報復,這種睚眥必報的心態和手段,簡直令人髮指!

每個孩子都是家人的心頭肉,家人給的寵愛永遠不嫌多,自己家的寶貝遭遇如此「臨門一腳」,家長回來質問再正常不過。

而更讓氣憤的是,當孩子家長找上來,這孕婦不僅不認賬,後來還「開溜」了!

GIF

2

你可以生氣,但是請不要有戾氣。

面對如此焦躁的社會,戾氣有時會不知不覺襲來。

「當了父母,就不能這麼任性了!」老一輩人經常會告誡下一輩!

作為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冷靜、機智地處理各種事情。

GIF

這是為啥?

因為,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學在行動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遇到讓你不快或者爭執的地方,有時候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有一方勝利了,但在孩子眼裡,無論誰勝誰負,其實他們都敗了。因為他們身上的戾氣,他們的「野蠻」,在孩子面前,一覽無餘。

這要孩子以後如何尊重別人,又如何看待父母呢?

GIF

3

兩年前,一則類似黑色幽默的社會新聞同樣讓人大跌眼鏡:

長沙一位網約車司機與乘客因小事鬧得不可開交,網約車公司最後的處理辦法是:經過後台設置,在這個租車平台上,他們今後將「永不匹配」。

對網約車公司來說,作出這樣的決定可能是出於不引發再次衝突的無奈之舉或者「聰明」選擇,但在我們看來,透出的卻是一股悲涼之氣。

引發糾紛的成因往往並不複雜——乘客舉止不當,司機沒給好臉色,乘客賭氣給出差評,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示弱,以至於情緒惡化到不可收拾。

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在近乎極端的案例里,我們不禁想問:這究竟是怎麼了?

每個人都有「垃圾」情緒,都有心理暗角,而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陽光、健康的心態對待生活、對待他人,還真得好好修鍊。

每個人都有權生氣,但請別有戾氣!

生氣是每個人的正常權利,遇到不公正、不平等的事情,我們當然可以生氣,但不能因此就把生氣變成戾氣!

戾氣是什麼?是暴戾之氣,代表的是殘忍、惡毒,甚至是極端的心理。

一言不合,就可以出拳頭;

一口氣不順,就可以拚命;

看別人不舒服,就可以毫無底線地用惡言惡語辱罵對方;

……

顯然,戾氣是一股極具破壞力的力量,抵擋不住衝動的魔鬼,最後往往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那麼,這戾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GIF

弗洛伊德說過,攻擊性是生命受阻的結果。的確,因為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會讓平時累積的憤怒、不滿,一點點積聚成身上的戾氣。

弗洛伊德在他晚年發現,暴力破壞的癖性,這也是人類行為中的一個主要動機。

艾瑞克·弗洛姆(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暴力破壞行為的解釋是:生命有其自己的內在動力、有生長及表現自己的傾向。如果這種傾向受到阻礙,以發展生命為目的的精力便會走向分解的過程,並且轉變為以破壞為主的精力。

因此可以說,暴力破壞行為是生命受阻的結果,而人的攻擊性行為,都是個體需要受到挫折的直接結果。

GIF

4

為什麼人們會變得焦躁和充滿戾氣呢?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無法化解在現實生活中瀰漫的相對剝奪感。

什麼是相對剝奪感?

「相對剝奪」最早由美國學者斯托弗提出,其後經默頓的發展,成為了一種關於群體行為的理論。它主要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以表現為憤怒、怨恨或不滿。

簡單而言,相對剝奪是一種感覺,這感覺是我們有權享有但並不擁有。例如,某人看著鄰居家買了一輛新車,他認為他也能有這輛車。但實際他並不擁有。

當這種被剝奪感越來越強時,人們便會從心理上更傾向於接受能引發他們被剝奪感共鳴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擴大著他們的相對剝奪感。相對剝奪感越強,人們就越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唯金錢論的成功觀和價值觀的瀰漫,讓急於成功的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焦慮感也愈強。而這種缺乏安全感和生存焦慮的無處釋放,使得人們戾氣十足,言語暴力、行為暴力也隨之增多。

當你在你的小圈子裡有所成就感覺不錯的情況下,突然發現網上比你強的人比比皆是,而你在社會中的那點成就根本不算什麼時,你的自尊受到了挑戰,你的好勝心使你不服氣,而無從發泄這些怒氣。

因為無知,所以狹隘。戾氣,就應運而生了。

身處戾氣中的人們,難道真的無法改變了嗎?

其實很簡單,少一些抱怨。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些東西是我們短期內無法改變的,雖然這些東西讓人憤怒、無奈。但生活是我們自己的。在戾氣的催化中憤懣、消極或是變得極端,傷害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尼采曾經說過:「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樂觀豁達,也許是一劑良藥。

GIF

本文不是想請你喝下老掉牙的心靈雞湯,也不是想要教化充滿戾氣的一類人。

遇到讓你不悅的事情,請告訴自己:

忍耐不是懦弱,是寬容;退讓不是無能,是大度。

包容多一些,紛爭自然就會少一些。

生活不是戰場,毋需一較高下。

願你有個好心態!

遇到糟心的事,你會計較嗎?

歡迎留言

文|孫奕天

配樂|孫奕天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人民日報、家長薈萃、知乎、

心理工廠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孕婦 的精彩文章:

最新證據!孕婦炎症水平影響後代大腦
孕婦能吃燒烤嗎 潛伏多種健康隱患

TAG:孕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