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道德經》中高頻出現的不爭一詞,老子到底要表達什麼

《道德經》中高頻出現的不爭一詞,老子到底要表達什麼

不爭這個概念,歷來是很有爭議的,不爭,或者爭,堪稱中華文化的一大內涵。

而在《道德經》中,出現不爭一詞,高達八次,分布在不同篇幅中。

我們先來盤點一下,有的放矢:

第三篇:不尚賢, 使民不爭。

第八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出現兩次)

第二十二篇: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六篇: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八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第七十三篇: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八十一篇: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樣逐一看來,上善不爭,水不爭,善武不爭,萬民不爭,天道不爭,德不爭,聖人不爭。

不爭,在人這一層面看來是爭取,爭辯,用過激的行為去獲取。

甚至,有些人不勞而獲,天天要求這個,要求那個,也就是爭了。

那麼,不爭是不是就不幹活了,就不去勞作了呢?

其實,最後一篇,還是說的很清楚的,為而不爭,聖人之道。

小編對照了帛書版《道德經》看了看:

馬王堆帛書版:不者不博者不知善者不善?聖人無積以為

其他古版原文:信言不美﹦言不信知者不博﹦者不知善者不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看來這一篇,帛書版丟失的內容比較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不管怎麼說,萬事盡心儘力而為之,但問耕耘,不問收穫,這種態度其實是很好的。

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其實是毒雞湯。想想看,社會分工不同,不同的人,城市農村,國企,普通小企業,退休工資也不一樣。

所以,老子的話雖然揪心,但是畢竟還是真話啊。

難道,去做了,就一定有收穫嗎?就一定是期望的收穫嗎?

畢竟,這個世界存在著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天時地利人和,各不相同,諸葛亮也要看東風的臉色。

在鼓吹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時代里,老子的話,簡直是一股清流,堪稱泥石流,不斷的洗滌心靈,陶冶情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士申子源 的精彩文章:

銀河系,遙遠的中心點
宗教必然會走向統一,世界才會真正和平,真理是共通的

TAG:隱士申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