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的今日頭條
26日有自媒體爆料說阿里打算拿出數十億美元參與今日頭條的融資,傳言出來後,一石激起千層浪,今日頭條在重壓之下還是沒躲過被BAT收割的命運?
張一鳴沒能成為騰訊的員工,卻要投入阿里的懷抱?
對此傳言,今日頭條當即表示:「不予置評」,網友用自己的經驗稍稍一看,就從這回復中看出一行大字:多半是真的了!
27號,阿里王帥發消息稱,緋聞是假的,阿里不做媒體生意,也做不好,更沒有這個基因,想也沒有想,這是別人編得段子。
原文如下:
「不斷進步的今日頭條,是我們很好的合作夥伴,也是很多人的研究、學習討論的熱點和對象。很多人今天在傳頭條和阿里的緋聞,實際情況是我們各自守身如玉,阿里巴巴對文化產業有極大的的興趣和戰略,但阿里巴巴無意也不善於媒體產業,未來也是如此,說實話我們缺少媒體集團的基因和興趣規劃。想也沒有想,做肯定也做不好,所以早就斷了這個念想,大家是在要編段子,找幾個合適的對象編啊......」
這全方位的否定終結了阿里與今日頭條的謠言。謠言暫時終結了,但事情還沒完,今日頭條的融資還沒完成。
空穴來風,阿里與今日頭條合作能成緋聞,多少還是有些邏輯在裡面的。
阿里看中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流量
先不說阿里以後是不是能堅定自己的言論不做媒體,反正馬雲也說過:「餓死不做遊戲」,最後還不是買下了《旅行青蛙》,馬化騰說:「堅決不做手機,不做硬體」,不還是出了款QQ閱讀電子書。互聯網變化莫測,大佬們被打臉也是分分鐘的事兒。
為什麼會有這種傳言?信源傳播者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阿里看中了今日頭條的導流價值和抖音的帶貨能力。
如果留心的人就會發現淘寶已經開闢了抖音專區。而抖音的用戶也能在觀看視頻之後,將看中的網紅同款get到自己的購物車當中。
阿里近幾年不是一直想補上內容和社交的短板嗎?眾所周知,今年2月份抖音的周活躍已經超越了微博,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抖音都已經佔到了微博和微信的對立面。阿里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不過抖音顯然不是阿里的對手,而是朋友。
此前,抖音用戶中就有聲音表示在視頻中看到別人在用的東西自己也想買。別人使用的東西自己看到後會產生購物慾望,消費者自己的傳播更容易讓同為消費者的人產生信任,所以具有較強的帶貨能力。
另一方面,抖音用戶大部分都是90後和00後,是主要的消費群體,年輕人的需求必須要抓住,這也符合淘寶一直以來的轉型理念。
一直以來,阿里也在探索外部導流的途徑。除了精準廣告投放和與微博的合作外,阿里也曾嘗試過與傳統電視平台進行合作。
2017年4月15日,阿里就曾與北京衛視合作,將電視大屏作為入口,嘗試電視台和網路電商平台的實時導流。
不過在此之前,阿里就與電視進行過合作,2010年,阿里聯合浙江衛視影視頻道做過一檔《天下淘寶》的節目,後來不了了之。顯然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活躍度比起電視平台能為淘寶導流。
倔強的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與巨頭們傳緋聞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算上這次,基本上三巨頭的緋聞都有了。
2016年7月份傳騰訊將以80億美元收購頭條,張一鳴公開表態:「我創立今日頭條不是為了當騰訊的員工」,言猶在耳,到2017年8月份,又有傳聞說百度要收購頭條,併購後張一鳴會進入百度決策層。
當時今日頭條的公關負責人疑似發表過朋友圈回應:這稿子就是一個錯誤,買賣關係寫反了。不過很快就刪除了。此次傳出阿里將投資的消息,與之前的而兩次傳聞還不太一樣。
原因就是頭條的處境惡化了,一方面頭條要面臨著騰訊,百度以及微博的全面流量封殺,另一方面監管整改,內涵段子掛掉了,抖音,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等產品也要進行調整升級。
今日頭條的處境很艱難,而且據說它新一輪以300億的估值今日進行融資,還未完成。
雖然阿里否認了傳聞,但融資一定會進行的,只是不知道最終會如何收場,倔強的今日頭條又能否將潔身自好進行到底?
張一鳴會不會繼續堅持獨立發展?
可以說今日頭條和BAT們屢傳緋聞而沒有成真,是靠張一鳴的信念在支撐。就像第一次面對騰訊收購傳聞時說的那樣他不是要成為騰訊的員工。
後來張一鳴在內部公開信中表示:
「我們希望能夠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很大價值,很大意義的平台級公司,主要是想跟員工或者跟業界表達的是,頭條還是有自己的志向的。」
在各大創業公司難逃被BAT收購和入股的命運,或者以抱三巨頭大腿站隊為主要目標的局面的,張擲地有聲的表態也是讓人佩服的。
張一鳴對公司要保持獨立發展的堅持和他的看人思維很像。
他在談到自己對優秀人才的看法時提到過5條特質,其中有一條就是「不甘於平庸」,他自己將這條解讀為:
「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
他還說到:
「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剛畢業就加入的,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平庸』掛鉤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些事。他的行為就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
這和各大創業公司以站隊BAT為主要目標是何其相似!但也不可否認藉助於BAT的資金也不失為發展自身的優選途徑。
張一鳴看人的思維又何嘗不是他做事情的思維,他不願站隊巨頭,要獨立發展,是他對自己的高標準,也是頭條的志向。那麼在這個即將融資的節骨眼上,他會選擇風險自己扛而不求助於阿里嗎?畢竟有時候堅持自我是要付出代價的。
TAG:財經相對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