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紅山玉豬龍
原標題:文物介紹——紅山玉豬龍
紅山,即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在了英金河畔,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蒙元時代,蒙古人稱它為烏蘭哈達,漢語譯為「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名叫桑志華。他來到熱河省林西縣,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了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
1930年冬,從通遼來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開始研究考古學,他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中有一類造型奇特的玉器被稱作為玉豬龍。它肥首大耳,吻部平齊,鼻樑上帶有明顯的皺紋。這些特徵使它的頭部看上去特別像豬,而蜷曲無足的身體說是像龍,到不如說有些像蟲。這種豬首龍(蟲)形的怪物在自然界很難找出它的原型,因而顯得十分神秘。玉豬龍的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鑽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繫繩佩掛。據出土時成對位於死者胸前的情況看,用作佩飾的可能性極大。但高度達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豬龍,就其重量來說已不適合佩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
一般來說,原始人的圖騰大多來自於某種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動植物,而原始藝術大多是對自然物的一種模仿。由於玉豬龍的頭部明顯具有豬的特徵,大多數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可能是豬。又因為它蜷曲的身體特別像蟲,也有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來源於金龜子的幼蟲蠐螬。而據我們研究,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原型很可能是豬的早期胚胎。凡讀過生物進化論的人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在外形上都很相似,全都長著一個大大的腦袋和蜷曲有尾的身子。這恰好與玉豬龍的形態相吻合,其中尤以豬的早期胚胎與玉豬龍最為相近。紅山的先民從事漁獵和畜牧,能夠接觸到豬的胚胎當在情理之中。或許他們早就發現人與豬的早期胚胎十分相似,因而產生出一種人豬共祖的圖騰概念,進而把豬的胚胎作為一種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來加以崇拜。
「玉豬龍」又稱「玉獸形」。學術界為取名曾有爭論,有人認為是豬,有人認為是龍,在沒有結論的情況下才定名為玉獸形,「玉豬龍」是俗稱,還有叫豬母龍的,叫龍胎的,不一而足。有人說它不像豬不像龍卻像熊。紅山文化地域博大,除東北地區外,還包含內蒙古。特別是在東北地區,歷史上確有熊崇拜的風俗。鄂溫克族薩滿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晚期形式,把圖騰上的熊尊為祖先熊,為該教的守護神。此外,在祭禮儀式中,還有隆重的祭熊和風葬儀式。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短立耳、圓睛的特徵與熊相似,應稱之為熊龍。紅山薩滿將熊龍玉雕系掛在衣服上,是借著熊神果敢、勇猛、神力無敵的特性,增加自己的法力。
在國家博物館裡,收藏著幾枚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玉豬龍。這裡所選擇的是,出產于吉林省的紅山文化玉器,是與遼寧省朝陽市的牛河梁所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玉豬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玉神器,同屬於新石器晚期的藝術作品。
這三枚玉豬龍的共同特點是:首先是玉豬龍的耳部很小,小到幾乎寫意而已。當然,相對而言,其面部也是小巧的,眼睛略顯誇張,與嘴巴相鄰,構成視覺中心。其次是背穿開孔較大,大到與常規的玉豬龍背孔相比,幾乎可以說是大出一倍,且兩邊較大而中間較小的「牛鼻穿」也是非典型的構成。按照一般的理解,像紅山文化的「牛鼻穿」是呈現較為誇張的「喇叭口」狀,最大的構成比例可以達到3:1的比例,也就是說邊緣直徑倘若是3的話,那麼,里徑的尺寸可能是1。當然,這是比喻而言,絕非定律。
在從材質來看,中間的這枚玉豬龍是岫玉透閃石,也是較為通透的玉材之一。利用岫玉透閃石製作玉神器,似乎是牛河梁的特色,當然,牛河梁地處遼寧省境內,遼寧省又是岫玉的主產地,這在玉材上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便。此外,這枚玉豬龍的中間孔洞也與眾不同,它是上下垂直打鑽而成。而其它作品的孔洞,往往是像「牛鼻穿」那樣,呈現略微傾斜的差,不過所謂的差只是比較而言,但很少有像這枚作品這樣上下兩側垂直打鑽的。
另外這枚的玉豬龍,其材質是地產玉,是一種大理石化特徵突出的半石半玉的礦物。當然,這樣的材質也有其專用名稱,譬如:珉,還有很多類似的稱謂,只是使用頻率較低不被人們所知罷了。這種材質的肌理間可見岩屑混生,是蝕變不徹底所致,這也是「高古玉」常見的現象。因為,古人采玉,往往是利用地表礦脈露頭而撿拾;如今的玉料來源大多數礦山洞采,而地表玉璞之類的棄之不用,除非仿製「高古玉」,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還有一點,就是這裡的玉豬龍其形制更接近於「玉璧」,也像「玉玦」那樣有一處象徵性的開口,整體形制趨向方中磨圓,而左上角卻預留方角而雕刻成龍頭部分,並在此形成以龍耳為主要輪廓的視覺中心,在突出面部的眼睛、上唇。至於玉豬龍開口的制式,縱觀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徹底切開的。如中間透閃石這枚。還有一種是半開的,如大理石岩的這枚。這樣的區分,按照顏祥富先生的說法是雌雄之別。
※歷史故事——靠舌頭謀生的張儀
※歷史上的今天——1856年4月27日,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出生。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