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1世紀的《黃金海岸和貧民窟》

21世紀的《黃金海岸和貧民窟》

羅伯特·桑普森(Robert Sampson)的《偉大的美國城市——芝加哥和持久的鄰里效應》不僅會改變我們思考鄰里效應的思維方式,還將賦予開展社會科學調查的標準以全新的內涵。實際上,我認為《偉大的美國城市》一書是有史以來由社會科學家開展的最全面、最縝密的實證研究之一。這本書可讀性極高、措辭精確,人們會不禁驚嘆於其研究範圍之廣。正如羅伯特·桑普森指出的,「這本書是一部介紹一個想法的思想史,一則講述一項重要研究的故事,一段描繪了一座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城市的傳說,一套有關鄰里效應系統化的理論,一份反映了一系列社會進程social processes中社區層面變遷的實證報告,一套對社會調查不同學派的匯總分析,以及一個批判地整合了現有的各種假設並意在揭露新的事實的長期的實證分析」。

在最後一章即第17章里,他重訪了佐爾鮑(Zorbaugh)在1929年的經典研究《黃金海岸和貧民窟》(Gold Coast and Slum)里所講的地區,特別是現在位於前卡布里尼綠色家園Cabrini-Green住房項目中心區域的「死角」Death Corner。他在2010年的夏天多次回到那裡,2010年10月又最後去了一次,為的是從此地的視角出發闡述書中的觀點。最後,他還把環繞著「死角」的卡布里尼綠色家園住房項目拆除的事例置於該章的最後一節,探討政策所造成的影響。

——威廉·朱利葉斯·威爾遜

William Julius Wilson

偉大的美國城市——芝加哥和持久的鄰里效應

[美]羅伯特·J. 桑普森(Robert J.Sampson) 著

陳廣渝 梁玉成 譯

2018年 1月 出版

21世紀的《黃金海岸和貧民窟》

哈維·佐爾鮑(Harvey Zorbaugh)的《黃金海岸和貧民窟》(Gold Coast and Slum)發表於80年前,其場景已經受過歷史的洗禮和人口變化的深遠改造。但對於佐爾鮑而言,耐人尋味的謎題在於社會分化,而不是當下明顯的特徵或群體。在咆哮的20年代,在北部邊陲的小西西里地區(Little Sicily,通常被稱為「小地獄」),人們往往將義大利人與暴力和城市混亂相聯繫;但隨著後來的歐洲移民、來自南方農村的大遷徙、鄰里種族變化,以及芝加哥決定興建隔離的大規模保障性住房之後,佐爾鮑所對比的「貧民窟」一邊,人口結構出現轉變。在20世紀後期,距離白人富裕地區的黃金海岸Gold Coast僅幾個街區的卡布里尼綠色家園Cabrini-Green住著逾4000戶黑人為主的家庭,成為城市貧民高層建築的國家象徵。 2003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全國性節目「60分鐘」60 Minutes稱卡布里尼為「全美最臭名昭著的保障性住房項目,是黑幫、毒品、苦難和謀殺的同義詞」。

如果社會差別和社會距離真的存在的話,今時今日它們將如何發揮作用?如第1章所述,在一片大張旗鼓的陣仗中,大部分卡布里尼綠色家園項目已在城市轉型計劃中被「移除」。數以千計的家庭被移置其他單位(沒有人真的確定他們究竟去向何處),建築物跟南區的泰勒公寓一樣被拆除。從根本意義上說,佐爾鮑的對比也因此被政府的干預而徹底且蓄意地重塑。由於和繁華一英里(譯按:繁華一英里是芝加哥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在空間上相近,許多人當時預言此地會有可觀的經濟投資和富人的遷入,即在本質上,短期內將出現一個煥然一新的鄰里。例如,2003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報道描繪出一幅鮮明的願景圖:「美麗的新的混合收入發展——貧富人等共居其間。」幾年後,在某些方面,我們可以說這是真的,一個「正向」變化的個案正在被落實。在鄰里的北部,北城村North Town Village的混合收入住宅按照市場價market-rate單位在21世紀前10年中期迅速暢銷。我在第1章提過,在更靠近卡布里尼的許多住宅附近,2007年3月一名婦女在新公寓外面的一塊大招牌附近乞討,以及北拉拉比街North Larrabee Street一間健身房的大膽宣言:「裸體即美。」如今,該招牌和乞討女子均已不復存在,為了鍛煉而進進出出建築物的人們,看起來就像美國主要城市中那些有健康意識的年輕專業人士。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那些進出健身房的人流與種族融合的場景正好相反。在兩個街區以外,我發現一個似乎無家可歸的女人,帶著一隻破舊的手提箱,正緩慢地穿過一塊空地,走向一棟廢棄建築。衰敗的市容仍然存在於許多街區,在西橡樹街West Oak和北哈德遜大街North Hudson附近有許多用木板封上的建築。此外,一間卡布里尼殘留的住宅尚有人居的跡象,人們被圍在電纜柵欄後方,在本來開放的過道前形成一道屏障。儘管陽光明媚,但我仍然只能聽到一些婦女的聲音,無法看清她們的臉孔。中年男子在外面遊盪,顯然處於失業中。當我在建築物邊繞了一圈,一隻被重擊過的死老鼠躺在一個無蓋垃圾桶附近,未收的垃圾臭氣衝天。東邊的兩個街區的交角是一間叫點心鋪Munchies的便利商店,看上去還在經營。在調查期間,我在遠西區遇見的那種年輕的專業人士,他們當中沒有一個會冒險靠近這裡,他們也不會接近隨時會被拆除的幾近廢棄的項目。可悲的是,在我的最後一次訪問這個鄰里的最後一天,即2010年10月16日,點心鋪的主人被一個無名人士從背後槍殺。

「死角」

社區變化是悲觀的還是樂觀的?據佐爾鮑的研究,在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小地獄」Little Hell的橡樹街和劍橋大街路口是「全市眾所周知的『死角』」。這個路口離點心鋪Munchies僅幾步之遙,它如今的所在地正是過去卡布里尼綠色家園的正中心。因此,我想這是一個兼具社會和歷史意義的戰略性地點,它可以被用來重新密切觀察佐爾鮑描述的地方在21世紀的表現。2010年6月10日,離卡布里尼的廢墟僅一箭之遙,我觀察到在橡樹街以南約十碼的北劍橋街東側人行道上,有人圍坐在一張臨時擺放的桌子邊。他們似乎在打牌,另外的四五個男人靠在附近的車子上,一塊空地延伸到街對面。在遠處,西邊可見到新的多單元住房,東邊則可以看到南黃金海岸的天際線。

為了讓讀者體會這個特殊路口的感覺,我拍了一張照片。在圖17-1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棟被遺棄的建築:橫掛著鏈條的大門、破窗以及「降價」的標誌。我注意到的那些男子就在建築物右邊的角落。攝像頭的後面是一片空地,垃圾隨處可見。這些多重的「失序」跡象在芝加哥的某些地區並不少見,但停在前面的寶馬車(在一部沒有輪軸蓋的汽車後面)和高檔住宅(西邊可見低層單位)通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幅畫面中。也許這輛寶馬的主人是本地的專業人士,住在離此僅三個街區遠(在北克羅斯比街,是橡樹街向北邊和南邊的延伸)的一套50萬美元公寓中,或者,更諷刺的是,它屬於一個來自郊區的毒品買家,他來這裡是為了進行短暫交易。我不確定,甚至擔心我在第6章的發現影響了我對於什麼是,或什麼不是失序的看法。也就是說,我並不比讀者更公正。

因此,這一天,在這個角落周圍的公共場所瀰漫著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我們是否能看到正在進行的中產階級化?抑或是短暫停頓後的改造?還是這一區域受過去貽毒太深,街道和角落店鋪兇殺案的污點多到難以洗刷?這畢竟是相當引人注目的,這裡就是佐爾鮑在20世紀20年代所強調的他那個時代緊挨著黃金海岸的義大利貧民窟。我們察覺到,當涉及社會距離、空間相鄰、暴力和差異看法的概念時,無論是在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中,有些事情真的是沒有什麼不同。

由於這些問題揮之不去,我在2010年10月份最後一次造訪「死角」和近北區,以再次確認重點的觀察對象。近北區的繁華一英里和黃金海岸沿線仍是富裕如昔。在一個宜人的秋日裡,街道上充斥著遊客,但當我向西行,穿過北州街North State附近,人流瞬間變得稀少。沿著北劍橋大街東側的西橡樹街,我發現了和夏天時一樣的空置住宅。圖17-1中的被遺棄建築仍然被以木板和鏈條封住,在上前仔細查看後,我注意到門上的「終止供水」通知。黃昏時,一群男子在大樓附近遊盪,但離我上次訪問地點約20碼左右的地方,現在有大約八到十個人聚集在街道的西側。經過這些人的時候,其中一個人直接問我:「你發現什麼了?」從拉拉比街南邊往西走一個街區,當我走近北金斯柏利街North Kingsbury以及西芝加哥大街時,在高檔建築附近發現了空置的店面。沿著劍橋街南側、芝加哥大街附近,有一個熱鬧的社區花園。這些對比都有點超現實,花園式的氛圍與荒涼僅咫尺之遙。

從花園往北走時,我經過了一長排大多是以木板封住的低層建築。大部分的門覆蓋了黑膠合板,特別是在街道東側。儘管有廢棄的感覺,但我在街上遇到的人數相當驚人,全都是非裔美國人。一些兒童在玩,母親站在門口,而男性和青少年都聚集在大街上。在幾個街區中,我是唯一的白人,近北區這邊處於完全的種族隔離。當繞回佐爾鮑「死角」的廢棄建築時,我在空置建築的背面附近遇到兩個倒卧著的人,其中一個仰躺著且失去知覺,這讓我心生警惕。另一個目光獃滯,正垂著頭來回晃動,好像就快要倒下了。但隨後有一個人越過馬路和我愉快地打招呼:「喂,夥計」,還大咧咧地笑了一下。我回了個招呼,並繼續前進。

第二天早上11點,那一群人還在同一地點,只是這一次有許多顯然是無家可歸的人加入了。毯子散落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台前一天並沒在那裡的雜貨店購物車。一群鵝被放養在街道對面的一塊空地,背後傳來建築工地的嘈雜聲,那裡是過去高層建築的所在地。該場地從夏天開始進行清理,而現在它讓我聯想起泰勒公寓舊址。一種超現實的感覺瀰漫著,就像格蘭大道社區一樣,當時我也同樣漫步在一個不久前還安置著數千居民的空曠場地。當我最後一次離去時,這些留下來的居民命運未卜,這使我心情沉重。穿過離橡樹街和劍橋街不到兩個街區的一條小巷,我在建築物的背面看到一大片醒目的塗鴉。集中監禁、種族不平等以及無法自由選擇生活,種種現實被作者以尖刻的形式表現得栩栩如生,而這或許出自一個孩子之手。有兩個草圖描繪著鐵窗內黑人男子的冷峻表情,其中一個的下方畫著一本打開的書,傳達這樣的信息:「你必須有反抗的力量。」第二句是「智慧不在於抗爭已經存在的力量,而是發展力量使之存在」,下方畫了一本學位證書。這些圖像具有衝突性,但令我感到震驚的是它所表現出的抵抗種族奴役和以教育作為向上的途徑的兩種意識。

城市研究·經典譯叢 系列

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

]邁克爾·J. 懷特(Michael J. White) 著

王曉楠 傅曉蓮 譯

2017年 9月 出版

攀登勞雷爾山:一個美國郊區圍繞保障性住房的抗爭及社會流動

[美]道格拉斯·S.梅西(Douglas S. Massey)

[美]蘭·奧爾布賴特(Len Albright)

[美]瑞貝卡·卡斯諾(Rebecca Casciano)

[美]伊麗莎白·德里克森(Elizabeth Derickson)

[美]大衛·N.肯錫(David N. Kinsey) 著

朱迪 張悅怡 譯

2017年 6月 出版

城市郊區:後郊區時代的郊區地區化

[英]艾倫·梅斯(Alan Mace) 著 田豐 陳劍暉 譯

2016年 12月 出版

城市理論:對21世紀權力、城市和城市主義的批判性介紹

[英]艾倫·哈丁(Alan Harding)

[英]泰爾加·布勞克蘭德(Talja Blokland) 著

王岩 譯

2016年 12月 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學之思 的精彩文章:

TAG:社會學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