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與貓的正午
正午牡丹
歐陽公嘗①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識其精粗②。丞相正肅吳公③與歐陽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④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若帶露花,則房⑤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高漸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此善求古人筆意⑥也。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
【注釋】
①嘗:曾經。
②精粗:精良和粗劣。這裡指古畫水平的高低。
③正肅吳公:即吳育(1004~1058年),字春卿,浦城人,官至參知政事。他謚號為「正肅」。
④披哆(chǐ ):披散張開,指花朵完全開放,花瓣向外張開。
⑤房:這裡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⑥筆意:這裡是指畫作的意境。
【參考譯文】
歐陽修曾經得到一幅古畫,畫面上是一叢牡丹,牡丹下蹲著一隻貓。歐陽修不知道這幅畫的優劣。丞相吳育是歐陽修的親家,他看到這幅古畫後說:「這是正午的牡丹。根據什麼來判斷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畫中的牡丹花完全開放而且顏色乾燥,這恰是花在正午陽光照射下的樣子;貓的瞳孔縮成一條線,這就是正午時貓的眼睛。如果是帶有露水的花,那麼花心是聚攏的,而且顏色顯得光澤滋潤。貓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圓的,太陽漸漸移向正中間,貓瞳孔就漸漸變得狹長,到了正午就像一條線了。」這是善於研究古人筆下的意境啊!
【文化常識】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評析】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狗來富,貓來貴」。古人稱「七十曰耄,八十曰耋,百年期頤」。貓、蝶與「耄耋」同音,具有長壽的吉祥寓意,所以貓和蝶就成為入畫的好題材。
《正午牡丹圖》即用一隻貓和牡丹組圖。貓的眼睛一到正午變成一條垂線,恰好指向十二點,正午也恰是牡丹盛開之時,牡丹表示富貴,寓意「富貴運氣正好達到頂峰」,如日中天。
還可以扯得再遠一些。《西窗集》是詩人卞之琳於上世紀30年代翻譯的一本小書。其中法國人波德萊爾在《鐘錶》一文中開頭的一句話就是:「中國人從貓的眼睛裡看時辰。」
他在文中接著寫道:「有一天,一個傳教士在南京郊外散步,發覺他忘了帶表,就向一個小男孩兒問,現在是什麼時候了。天朝的這個小傢伙,先遲疑了一下,然後靈機一動,回答說:『我會告訴你。』一會兒,他回來了,手抱著一隻肥碩的大貓,和它瞪眼相看了,就毫不遲疑肯定說:『正午還差一點兒。』確實如此。」
原來,貓的妙處並不僅是「捕鼠」,還在於「報時」。古人還能通過貓瞳孔的形狀變化來判斷時辰。白日正午,光照強烈,為減少光線射入,貓的瞳孔縮小,呈上下豎直的一條線;夜晚光線微弱,為增加透光量,則瞳孔充分放大呈圓形;其他時刻,則呈不同程度的橢圓形。
貓眼為何能一日三變?只因貓的瞳孔很大,收縮強烈,宛如一隻精密的自動照相機鏡頭。
「貓眼一線日當午」。從貓眼裡看時間,能更深地體會一种放松和悠閑。而這個,既適合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模糊計時法,也適合中國人閑適、從容的審美情趣。從貓眼裡看時間,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
再回到《正午牡丹》這個小故事。畫家善於觀察,才能畫出常人所不見之處,描繪精細入神「善求古人筆意也」。重神意必須是對被繪之物有足夠的觀察與了解,待充分體會與把握後再行描繪,方能「神奇迥出,別有生動之意」。同樣道理,要想識畫之妙,亦非善於觀察不可。做任何事皆如此,豈止一畫而已。
TAG:萬卷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