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捺畫詳解——「波磔」之筆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捺畫詳解——「波磔」之筆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二十八集|捺的寫法(上)

捺的起筆?

捺的中線?

|筆記|

1.捺的中線

橫豎撇捺是書法四大線條。橫豎撇都講過了,今天講捺的寫法。

第一,講講捺的中線。捺的中線跟一個人有關係,這個人生活在建初年間,建初是漢章帝的年號,從公元76年用到84年。漢章帝本人對書法也很感興趣,我在今後還會講到。

這個人叫王次仲,多種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麼事呢?據衛恆《四體書勢》說:「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上谷是地名,那裡有個王次仲,他創造了楷法。

什麼是楷法呢?唐朝張懷瓘《書斷》引北朝王愔的話說:「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這一段話詳細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隸書,四四方方,沒有波勢,他用草書的方法,給隸字加了波勢。

我在第一課就講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圓轉的線條,書寫起來速度慢,後來改為隸字,把圓轉的線條變為直線。

你看這個「木」字,跟篆字相比較,就可以知道撇捺來之於篆字的弧線。最早的撇捺,就是這樣直挺挺的線條。

到西漢時期,隸書中還可以見到這樣直線捺。這是新莽時期的《萊子候刻石》。天鳳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東。

我們來看它的幾個字,這是「人」字。石頭有些破損,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後」字,捺筆中線還是直的。

什麼是捺

早期隸字中的捺,是從1號位開始走向9號位的斜線。往往是筆直地行筆,無須動手腕。

再舉一個例子,東漢明帝時期的《開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比《萊子候刻石》晚五十年。

這是「級」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筆彎曲了一下。不過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動作。

這個「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線。說明當時有些人寫字,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開始運用手腕。

所以,同樣是從1號位走向9號位,有直線運動,也有弧線運動。寫弧線要動手腕,手腕運動是左、右。只要手腕運動,你看這個直線的「木」字,就變成了右面這個「木」,撇捺帶有弧形。當然就比較好看了。

從公元16年《萊子候刻石》,直線較多,到公元66年《開通褒斜道刻石》,弧線產生,可以看到當時書寫的習慣。要注意,這些都是寫字,用腕不用腕只是個人習慣。

1.1波

王次仲不滿意這種情況,他要把用腕作為有意識的動作,也就是說,王次仲要在寫字中加入藝術成分。他的創作之一,就是把長筆畫變成「波勢」。注意,我這裡只講行筆中線,沒有包括起筆和收筆。「波勢」通常用來寫最長的一橫或者一捺。

你看《萊子候刻石》的「三」字,直線為多,而後來的《曹全碑》「三」字,形狀就大不相同了。最長的一橫,出現顯著的波勢。好像波浪翻滾,一高一低。

捺筆也開始使用波勢。如《禮器碑》、《西狹頌》,捺筆的波勢都非常明顯。

衛恆《四體書勢》還說:「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也就是說,王次仲的楷法,影響很大。在八、九十年間,流布全國,產生了很多好手。

你看,後來真書、行書中寫一捺,還是使用波勢。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你可以看到這一捺的中線,就是一個波浪形。

唐代褚遂良《陰符經》中的「人」字,捺筆也是用波勢寫的。

橫筆的長畫,也往往用波形來完成。你看明代文徵明《游虎丘詩》的「一」字,就是兩個來回,上下兩次。

一般來講,兩個來回的波勢也就可以了,「寺」字的長磺,也是兩個來回。

現在市面上文徵明《游虎丘詩》這本貼有兩種,左邊這一個「年」字,是蘇州博物館所藏文徵明的真跡。右邊這一本,你看「年」字中間的長畫,手腕動得不大好。這個作假的人,功夫還相差很遠。買字帖的時候可要小心,不要買錯一本。

我在21課中講到「點畫振動」,曾舉米芾《多景樓》「泛」字為例。米芾人稱「米癲」,容易激動。這最後一捺的波勢,他狠狠地來回了幾下。不過波浪太多,只是表現心情激動,未必好看。

1.2磔

捺有平捺,有斜捺。大家都知道,在書法中,捺筆收尾往往粗重,這稱為叫磔。俗稱「雁尾」,就是好像大雁的尾巴。

大約晚唐到北宋時的《永字八法詳說》,記錄了一個筆訣:「筆訣云:始入筆,緊築而微抑,」「築」是筆鋒直下,「抑」就是下壓,「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慢慢行筆寫波勢,看差不多了,就要加上「磔」。從這句話知道,當時「磔」就是寫波勢的最後動作。

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有一句話:「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寫一波,從頭到尾上下三折。而收尾必定要「磔」一下。

在王次仲時代,這個雁尾加在波勢上,會有什麼結果呢?你一望而知,這就產生了我們現在的捺筆。

從隸書過度到真書,一橫的雁尾逐漸消失了。但一捺還經常保留著「磔」。後來張旭的永字八法中,把斜捺直接稱為「磔」。

簡言之:

王次仲不是創造一種字體,只是美化書體。

所謂波勢的本質,就是運動手腕。

有波的筆畫收筆為磔,後來永字八法中稱斜捺為磔。

2.捺的起筆

現在你知道了,常用起筆就是我反覆講的五種。

2.1一面鋒起筆

最簡單一面鋒起筆,露鋒。

好像《蘭亭序》中的這個「人」字,這一捺,中線是一直線,一面鋒起筆,一面鋒行筆。順便講講,收尾看起來也是在這個直線上。那麼收尾是不是就不要動手腕了呢?不是,收尾要收尖,還是要用上一堂課講的揭筆。

這個「夫」字,也是露鋒一面起。

2.2兩面換起筆

第二個兩面換起筆,起筆和行筆所用的側面不同,要扭動一次手腕來調整中軸。上次講過,兩面換起筆有橫起和豎起兩種。

王羲之這個「人」字,捺筆就是兩面換橫向起筆。這種起筆用得非常廣泛。

褚遂良《陰符經》中的「道」字,最後一捺,豎向兩面換起筆。

王羲之這個「及」字,有點像橫起筆。其實起筆時手腕在左,不是右。所以應該屬於豎起筆。

2.3三面換起筆

第三,露鋒三面換起筆,同樣有豎起筆和橫起筆之分。

《陰符經》中這個「反」字,最後一捺看不大清楚,原帖紙張有點損傷,我把它去掉背景,放大,現在可以看清楚了,是橫向三面換起筆。

傳為張即之寫的「收」字,是豎向三面換起筆。

這個「送」字,也是豎向三面換起筆。

2.4藏鋒起筆

第四,藏鋒起筆。是反向入紙,繞一個圈把尖鋒的痕迹抹掉。轉圈順時針、反時針都可以。

傳為張即之寫的「更」字,他用的毛筆有點禿,這一捺的起筆,是轉圈的,藏鋒。

2.5藏鋒兩圈起筆

通常用在平捺上。四個面,左右上下,跟隸書一橫的蠶頭寫法完全一樣。

張即之《杜甫詩》中的「趨」字,最後一捺就是蠶頭兩圈。

「追」字,走之旁一捺,也是蠶頭藏鋒起筆。

一捺又稱「波磔」,我們今天要解決「波」,下一次我們解決「磔」。

這個波,可以先從橫筆開始,先寫一個波峰的,就是一上一下。這是一個波峰。然後可以寫兩個波峰,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這是兩個波,但是你寫的時候,不要這麼平均,你可以前面寫得長一點,後面寫得短一點。前面的長一點,後面的短一點。

那麼像文徵明那個「一」字,就是用這樣的波寫出來的。

那麼來試一下,起筆,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收筆。這樣用波形寫出橫筆。

那麼橫筆有了以後,你寫平捺,實際上是一樣的,平捺有兩個波勢的話,就是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這就是平捺。

第二個練習是斜線,斜線你可以沿著九號位寫下來,這個是沒有波形的,比較簡單有波形的,就是左右,一個波形。如果你把它加粗一點,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捺了。一左一右。

最後怎麼收,這是下一堂課。現在這個不是正式的收。兩個波形的,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你把它處理,也是長短不一樣。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實際上這已經是捺了。

到下一堂課講了怎麼收筆,這個捺就出來了。請大家多加練習。

本節要點:

王次仲對隸字筆畫的改造。

捺的中線:波和磔。

捺的常用起筆法。

思考題:

古稱捺筆為「波磔」,這名詞的意義,在張旭前後有什麼不同?

除了我講的五種常用起筆法,你是否見過其他的起筆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書法大家,是如何調鋒的?
沈從文的字為什麼那麼好?一輩子都在「寫字」!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