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向此三人託孤遺言,外無關聯,其實環環緊扣透心機,孔明懼
原標題:劉備臨終向此三人託孤遺言,外無關聯,其實環環緊扣透心機,孔明懼
《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編寫的小說,但是很多故事情節都是真實可查的,千百年來受眾人喜愛之。曹操亂世梟雄,生性多疑;孫權善變權謀,得當用人;劉備仁義賢德,求賢若渴。在這三位偉人中,曹操立儲,朝堂一度混亂,黨同伐異,爭儲尤為激烈;孫權立儲,多次儲位更換,至死沒有合適人選,最後兄弟相爭反目成仇;只有劉備立儲時,安卧榻中,隻言片語收買人心,不僅立儲果斷,而且後世安排妥當,真可謂明主也。
夷陵大敗後,劉備退守白帝城,孫權恐蜀漢再次偷襲東吳,便以禮待之,結為秦晉之好。劉備因為兵敗愁苦,多年南征北戰身體虛弱,至此一病不起在白帝城託孤。當時只有部分謀臣在身邊,諸葛亮、劉禪、趙雲等人也是連夜快馬趕來。劉備從織席販履為生,桃園三結義尋得兩位異性兄弟關羽和張飛,招募兵勇,最後進入亂世紛爭之中,三顧茅廬求得卧龍,隆中一對三分天下,劉備奪得漢中後,自立漢中王。雖然蜀漢政權偏遠,但是終究三分天下有其一,興復漢室指日可待,劉備此時病危,無不老淚縱橫,乞求後人完成意願,一統山河。
劉備託孤時,第一個召見的便是諸葛亮,他把傳位詔書交予諸葛亮,望諸葛亮以旨行之。然後劉備讓諸葛亮坐在榻邊,握著諸葛亮的手說:「軍師之才十倍於曹丕,安邦定國,克成大統,必然指日可待,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後惶恐,多次叩頭謝罪,主公如此相信我孔明,怎敢不報知遇之恩,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劉備第二個召見的是自己的兒子,雖然只是託付家事,但是諸葛亮一直在帳中,劉備涕說:「爾等皆以父事丞相,不得怠慢。」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認諸葛亮為義父,在官面上稱為相父,也是告訴諸葛亮他們就是你的兒子,要好好輔佐。
劉備第三個召見的是趙雲,當時百官齊跪帳中,劉備傳喚趙雲來榻邊,愧疚的說:「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此話意思是告訴趙雲和他是患難之交,本是同甘共苦興復漢室,不料自己病危於此,我視子龍是兄弟,子龍要多照顧我的兒子,早晚都要去觀看,不能忘記。當時趙雲痛哭,告訴劉備定當盡忠職守。
這三個人的託孤遺言分開看,我們只認為是臨終的囑託,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藉此安撫後人,好好盡忠漢室。如果你仔細觀察,諸葛亮一直在帳中,此三人的臨終遺言,也同樣是對他說的,如果貫穿起來,必然大驚,劉備心機之重,必然讓諸葛亮驚慌失措,只是趙雲還傻傻的不知何意。
劉備先是誇讚諸葛亮的才能,表示認可他,然後是帝位的推讓,此時的劉備雖是老眼昏花,必然時刻關注諸葛亮表情和動作,諸葛亮聽到後是恐懼,然後是一直叩頭,這次叩頭是次次見血印,有人說帳中埋伏刀斧手,隨時斬殺諸葛亮,這個猜測絕不是空穴來風。劉備對諸葛亮的臨終遺言,屬於恩威並用,恩是認可,威是脅迫,在如此情景之下,諸葛亮表現的非常坦然,獲取了劉備一部分的信任,但是劉備久經殺場,識人斷物有自己的一套,蜀漢江山不容有失,他必須多加留意。
讓兒子認諸葛亮為相父,也是阻斷諸葛亮後期背叛的道路,他們都是自己的兒子,諸葛亮如果有不臣之心,必然遭天下人唾棄,師出無名。因為古代叛變和起義,都是要有口號的,不然下面的人不會信服,周圍人也不會投靠你的。董卓謀權亂政,天下十八路諸侯齊聚一起,打著清君側的口號討伐;劉備奪城掠地,建立基業,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各路軍閥,以天子之名征討。所以劉備讓諸葛亮為相父,徹底堵死了後路,只能傾盡全力,報效漢室。
劉備感覺安排還是不妥,藉此讓子龍來到身邊,先是講述兩人是患難兄弟,多年跟隨,如今我劉備即將病逝,趙雲你要好好照顧我的兒子,怎麼照顧呢?每天早晚都去查看,絕不能忘記。這句話同樣是對諸葛亮所說,我的兒子有趙雲保護,而且每天都去查看,如果你想加害或者控制,必然讓子龍發現,爾等休想得逞。對於武將出身得趙雲,他必然不知道這樣的深意,他只是得到臨終託孤,要好好的照顧我的兒子,趙雲是五虎上將中劉備不被重用的人,一直負責劉備的防衛工作,軍政大事多不讓他參加,也許這也是劉備的安排,為他以後託付後事備用。趙雲聽到劉備的遺言,痛苦流泣,一直說著盡忠職守。
劉備短短几句託孤遺言,表面看著並無關聯,其實環環緊扣透露心機,諸葛亮是聰明之人,他必然知曉深意,百官之中也只有諸葛亮聽得懂。其實諸葛亮本人只是一個謀士,而且手無縛雞之力,當時卧龍崗中深受百姓愛戴,他體察民意,是一位忠孝兩全的人物,他對待蜀漢的執著讓後人敬仰,後人之所以喜愛諸葛亮,一是他聰慧過人,錦囊妙計;二是盡忠職守,一心忠於漢室。諸葛亮本人一心只忠一主,在三國亂世中,沒有多少人做到,雖知天意,但是敢違抗天意,在劉備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備時,毅然決然的出山輔助,可見諸葛亮用心良苦和感激知遇之恩。
※和珅拿著蘿蔔和白菜怒斥紀曉嵐,紀曉嵐只說了一句話,乾隆連連點頭
TAG:游游史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