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人都想內外雙得,可是你真的反思過自己嗎?

人人都想內外雙得,可是你真的反思過自己嗎?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求在我」,就是說在我們自心上尋求,能在心上積聚善因緣,不但能夠成就內在的道德仁義,外在的功名、利祿、富貴同樣也可得,這就叫作內外雙得。這種求對於「獲得」是有利益的,這就叫作「有求必應」。

成功之道,就是順應緣起的規律而努力求證。萬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惡地道惡,向內成就道德仁義,因上善妙,果上自然顯現功名利祿、功名富貴。我們的心就好比一面鏡子,鏡子能擦拭得乾乾淨淨,凈相自然會顯現出來,這個就叫內外雙得,也就是「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的道理。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想方設法消除苦的因、成辦樂的因,只是徒然的向外追求,本來「求」有它的正道,「得」也有它的命數,外求積聚的這個並非正因。佛教常說「回頭是岸」,要向心裏面去反省。向內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不能反省,不能充實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緣,結果只會內外雙失。因此,這種「求」對於獲得毫無利益。

現在,有很多成功學、創造財富學介紹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在互聯網上、書店裡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個商業巨子的成功。他們這些人奮鬥成功的經驗教訓可提供給一般人做參考。你用他們這些理論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因為你不是向真心裡頭求,你不是向心性裡面去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我們看到當今社會,這樣的人很多,這一段是雲谷禪師提醒了我們。

如果是以矇騙、損害他人的方式去追求,內心就會增加越來越多的貪嗔痴,就會失壞這個道德仁義。以內心的失壞,外在必然會加深身心世界的痛苦,還有環境痛苦,內外必然是雙失。如果鼓吹向外追求,那麼人們都捨棄了反躬自省,因此內心就會沒有了安樂,外界也失去祥和、和諧、平安。那麼,世界就會風不調雨不順,這是內外雙失。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

雲谷禪師又問袁了凡居士:孔先生是怎麼算你的一生命運的?袁了凡居士就如實地將詳情告訴了雲谷禪師。

雲谷禪師便教導袁了凡居士反求諸己。這是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導師在旁邊旁敲側擊、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引導,起到開發智慧的效果。所以我們學佛,不反求諸己,即使道理上學得再高深,也很難有實際的受用。

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居士在自己身上反思應不應得科舉考中,是否應該有兒子,實際上是就緣起來觀察有沒有正因。這是教他反惟業果。

袁了凡居士反觀自己的身心,不斷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後說:「我都不應該得到。」

這個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所以很可貴。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檢查,只是聽別人講,那麼這個感受就不深刻,轉動自己心識的力量也不會大。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袁了凡居士真正發現了自己的過失。人學會了反省很重要,只有認識自己的錯處,才可能改過自新。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袁了凡居士說:「我觀察科舉考中而做官的人大抵都是有福相,而我的福薄,又不能積累功德善行,培植深厚的福德,使自己的福德根基更加的牢固;做官領導大眾,應當心胸寬廣,能夠包容。而我遇到煩瑣、困難的事情,從來都沒有耐心,心胸狹窄,也不能容納別人;身為君長應當謙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時常以聰明才智處處壓制別人。心裡怎麼想就不加考慮,貿然去做;說話刻薄、做事隨意,魯莽任性的輕言亂說,這些都是福薄的表現,怎麼能夠科舉考中取得功名呢?」

更多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轉凡成聖」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行善必定不會空耗 有善必然顯現人間的吉祥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