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與父母為什麼不能聊一點心裡話?

我們與父母為什麼不能聊一點心裡話?

麻麻:灰灰啊,你周末的更新呢?

我:還沒寫出來

麻麻:就瞅瞅你那樣吧,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

我:……那您發表下高見?

麻麻:自己沒想明白就別出去瞎嘚瑟

我:表達下自己的看法嘛

不可以咩?

姥爺過世的時候,姥姥一直拉著媽媽,數落了姥爺生前的各種,絮叨了喪禮該注意的事情。

我注意到,除去喪禮相關的事務,媽媽也並沒有興趣聽姥姥數落姥爺,當然姥姥有些記憶混亂了,有些事情是姥姥的創傷後幻象,喪禮期間,講那些話畢竟不合適。

前幾年我跟家裡通電話,媽媽總是跟我嘮叨我哪個同學結婚了生小孩了,我會本能的認為是媽媽在催我找對象結婚,非常反感的告訴他們,如果只是聊這些事情我沒興趣聽,然後大家就索然無味的掛斷了電話。那時候我會苦惱,為什麼父母親除了婚姻就不能關心點別的,可能父母親也會難過,為什麼女兒一句話都不願意跟他們說,總是生硬的掛斷電話。

成年之後的我們與父母之間,是不是就真的不能聊一點心裡的話?

這兩個周我反思的,是親子關係。

對於多數人,親子關係是時間跨度最長的關係,是最難割裂的關係,是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更容易被忽略的是,親子關係也是時刻在變化的關係。

在我睡前從盆友圈瀏覽過的世界大事里,一般把親子關係分為4-5個階段,且通常以孩子的年齡劃分:

第一階段:嬰幼兒,聽父母的話。

最多維持到幼兒園結束,6年左右。

第二階段:青春期,聽老師的話。

小學到初中為主,10年左右。

第三階段:成年早期,重視小夥伴。

高中到大學,工作早期,10年左右。

第四階段:初為人父人母,與父母和解,5-10年。

第五階段:人到中年,理解父母。

心懷愧疚,整個後半生。

但是吧,一輩子辣么長,這個分類方法是不是太粗糙了點,我們活著的每個階段有有相應的親子關係的啊,為人子為人親,至少一個角色在,而大部分時間裡,還是又是為人子又是為人親。而且,為什麼大部分親子關係類的探討都是如何照料和照看嬰幼兒的?親子關係是相對的,小時候是子,長大了是親也是子,到老了才是單純的親。親子關係,貫穿生命始終,是悠長的變化的關係。

發展心理學裡,把人的成長階段分為嬰兒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生命尾聲八個階段。埃里克森認為,人要經歷這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並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這八個階段緊密相連。

表格來源網路,僅僅作為粗略參考。

個人認為,發展心理學受社會影響較大,某些階段的年齡區間是有出入的,八個階段的劃分對於我們茶餘飯後的自我認知還是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為了理解的更直觀,我用圖示表達下各個成長階段。

人的成長是越來越慢的。從生命初始兩年三年一個階段,到後來幾十年才能跨越的一個階段。一個生命從出生到成年早期,經歷了人生6個階段,相應的父母才完成成年中期到成年晚期的成長。總是聽到父母感嘆,孩子啊,順間就長大了。而長大的我們,也會在某一個瞬間意識到父母已經在漸漸老去。

這是親子關係之間成長的不平衡,也是權力不對等的根源。社會變化和科技進步正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人均壽命普遍延長,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精細,立足與社會的年齡也在普遍推遲。50歲體魄強健,精力充沛跟青年人不相上下的比比皆是;30歲沉迷玩樂,沒有進入成年中期的也大有人在。人均壽命的延長和人均進入成年中期的年齡增長顯然會加劇親子之間關係的不平衡和不對等。

我一個快30歲的人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要跟父母親提起,他們開口的第一句話都是,你不懂,你還小不知道人能多貪婪險惡,你以為事情都是那麼簡單的啊。作為信息接收者的我,感受到的是他們不尊重我的決定,不信任我的判斷,總是質疑我,甚至想要干預我的行為,因此我會感受情緒的不適,這種不適的最底層,是我需要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得到決策和行為的自由。

我的這種心理狀態從高中畢業一直持續到過去的一兩年。而父母的行為狀態從那時候到現在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我們的爭執是從高考報志願開始的。他們認為醫生收入高收人尊敬,我膽子大不怕血正好合適,數學好女孩子家學個金融,以後考個公務員也不錯。我執意要念建築學卻被當做以後要做包工頭幾個女生學建築遭到反對,我非常理性的分析了國內建築學的教育現狀,各校的行業影響力,各校在山東的錄取狀況, 第一選擇了西安的高校,卻因為並非一本他們覺得丟人遭到了強烈反對,只好轉戰成都。

那個時候,父母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經開始動搖了。他們決策的理由,總是深深的遭受著身邊社會關係的綁架,帶有著家族的性別歧視色彩,是的,看病和辦事都是困難的事情,在人情交織的小城市裡,他們曾經經歷的各種困難讓他們下意識的選擇了讓兒女成為其中一部分,這樣兒女就不用再遭受他們經歷的冷暖。他們不給我決策的空間,不關心我的感受。打著為我好的旗號,隨意的干預我的人生。他們從來沒有察覺我並喜歡那個叫做家鄉的城市,我一直都在謀劃著離開那裡。也不允許我有這種大逆不道的念頭。以至於以後的很多年裡,我們都在進行回不回去的拉鋸戰。

這兩年我突然意識到當時的父母可能還認為我處於青春期的叛逆里,需要管教,需要他們操心。

但是我已經漸漸有了獨立決策的能力,不是憑著感性的直覺,一時的喜惡,而是理性的思考判斷。那個時候的我,急於實踐自己每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容不得任何人干預。

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各自成長的錯位就漸漸拉大了距離。

成長,總是愉悅的,充滿期待的;成熟,可能是苦澀的,不知不覺的;但是繼而到來的衰老,是不悅的,本能的要排斥的。

就像小時候偷穿媽媽高跟鞋想像著自己長大後的樣子滿心歡喜,現在穿著高跟鞋聽到小孩子說阿姨你真漂亮一定要糾正人家娃娃講姐姐真漂亮。

父母也在抗拒自己老去,他們要努力的抓住任何機會證明自己不是一個無用的人,因為信息不對稱買了不少奇怪的理財產品或者其他貌似是很值錢的或者是能增值的東西,我們得知後卻會覺得是老年人上當受騙,指責經銷人員沒良心欺騙老年人,他們會相信推銷的人員的說辭買回一堆三無的保健品,我們得知後卻會覺得是老年人上當受騙,指責經銷人員沒良心欺騙老年人,頂多了解下過程反思自己對父母的陪伴太少,給了保健品銷售人員甜言蜜語的機會,他們會把我們當成寶寶照顧的無微不至獲取他們並未老去的心裡滿足,我們多數人卻愧疚不該讓父母如此操勞。

他們,漸漸的要進入成年晚期了。

為什麼總是無法和父母好好的溝通,或許問題不在你,而是父母對於自我的認知,對於子女的認知滯後於實際的狀況。針對這樣的現象,我有三個不太成熟的小建議。

01

我們要擔負起子女的責任

成年早期或者已經進入成年中期的我們,有必要理解和幫助父母緩釋更年期的焦慮和衰老的抗拒。幫他們找到除了含飴弄孫之外的其他樂趣,不要那麼的排斥廣場舞和太極拳,想想你熱衷的買包和打遊戲,年齡不同共同語言不同罷了。父母需要的是他們自己的盆友圈,沒有盆友就只有家人,一個孫兒怎麼夠四個老人玩耍,用腳指頭想想他們會催你你生了大娃生二娃。

02

對父母要耐心溝通而非強迫

我們這代人青少年時期對父母最多的不滿,可能來源於三年考高五年模擬。我們被強迫著考第一考前十前二十,985,211,一本。再往前追溯一些可能是特長班補習班。當然,不滿意廣場舞的你也可以帶媽媽去學學崑曲,和爸爸一起健身,前提是,你們不會在廣場舞免費學崑曲要花錢上產生分歧,你可以能通過某些方法隱瞞學費的存在,不可以要求父母學費已經交了不去浪費。原生家庭的烙印和悲劇可能就是你小的時候父母親對待你的方式,父母老了你再還回去。更可怕的是,我們還要這個樣子去對待我們自己的孩子。

03

面對自己的孩子,要審視自己

孩子會爬了會走了會咿咿呀呀了,你呢,你在這期間會了什麼? 不是與孩子相關的任何技巧,是以自我為出發點的成長的反思。那些個理直氣壯的回答我升職加薪賺錢的父母需要特別警惕,自己還能不能正確的認知親子關係,在你忙於賺錢的日子裡,你的寶寶可能已經到了調皮搗蛋的年齡,你卻還在期待他乖乖巧巧跟你撒嬌。你們親子間的成長錯位可能已經拉開了序幕。這個時候,出問題的往往不是孩子,是作為父母的自己,對孩子不恰當的期待。

面對一些問題,需要的是用行動解決,

而不是一味的甩鍋給原生家庭。

明天我們聊一點親子關係里的極端狀態,

離家出走。

封面圖片為電影《血觀音》官宣,故事是一家三代的悲劇,沒有人走出原生家庭魔咒,追尋自由不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巷半大王家 的精彩文章:

TAG:巷半大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