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心態與文豪心態
常人心態與文豪心態
今年正月初一,早上到蕭山樓塔祖廟祭祖,中午到諸暨舅公家拜年。我代表家裡人,到舅公家拜年,有十五個年頭。這十五年似在昨日。
往年我都會喝得酩酊大醉而歸,今年我小酌半杯,身不由己而已。十五年前的我,是不會想到十五年後的我,居然連喝酒的自信力都會喪失。所以那日的我,不敢想像未來會如何。在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下,我外觀世間的繁華,常會有一種表面風光的感覺。
這種表面風光,有時很難變成內心的風光。比如聚會中,我們祝福別人「永遠快樂」,被祝福者聽到如此祝福,只是一種外在感覺而已。如果像錢鍾書先生一樣,細細品味「永遠快樂」四個字,其中是有問題的。「永遠」和「快」,是完全矛盾的,如「四方的圓」。「樂」都是「快」,如追風的感覺;「永遠」不是「快」,是一種等到天老地荒的「慢」。如此品味,才會產生揮之不去的內在感覺。
這種揮之不去的內在感覺,大概不是常人心態,而是大文豪心態。
這種大文豪心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得特別多。如林黛玉在聚會中,就產生過「聚鬧散清而不如不聚」的感覺。林黛玉的這種感覺,充滿著非常明顯的理性痕迹。這種理性痕迹,一定是曹雪芹內心一直品味「聚會」的結果。
常人如我,也會品味「聚會」,可總在品味「聚會」的外在風光。如在東家拜年時,想著到西家的樂趣,到西家拜年,又覺得少了東家拜年的樂趣。這種矛盾滋味,就如一個囚徒在「砍頭」時覺得「上吊」會舒服一些,真讓他「上吊」時,又會覺得脖子勒麻太難受,不如「砍頭」來得痛快。這種搖擺不定的矛盾滋味,是常人滋味。這是常人常有的心態。曹雪芹則不同,在品味「聚會」中的矛盾滋味時,有驚人的見解。
常人向外尋找快感,大多是無意識在彌補內心的痛苦寂寞;大文豪向內尋找快感,大多是有意識在察覺自我的生命。
其實,這種向內尋找生命的快感,在拜年時,時時存在,又時時難為人察覺。
如拜年聚會時,常常會認識一圈又一圈的陌生的轉折親。人脈在此時可以延伸,親情味在此時會變得濃厚。如果如此多轉折上幾圈,人間可以處處是親情了。可人要享受這份親情,前提是身體要硬朗。但做人最矛盾的就是,在身體硬朗時很難品到健康帶來的內在快感,當意識到這種內在快感可貴時,健康大概已經不大可逆了。
常人心態與文豪心態的區別,就在於能否在熟視無睹的忽視點上,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思考。
2018.2.16
〖簡介〗
樓葉剛,學界泰斗錢鍾書再傳弟子,「講文堂」創辦人,浙江獨立作家,西部文學作家協會會員,杭州蕭山儒學學會會員,香港文聯作家協會終生會員,《語文報》杯特等獎指導師,名列「互動百科」全球華人名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