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莊子》:本身而異形

讀《莊子》:本身而異形

原文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為人也,聰明叡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莊子·天地》)

①堯:傳說中遠古的帝王。許由:古代的高士,堯把天下讓給他,他不肯接受,逃到箕山下隱居。齧(niè)缺、王倪(ní):都是傳說中堯時的得道高人。②被衣:人名,即《莊子·應帝王》里的蒲衣子。③配天:配合上天。指受天命為天子。〔晉〕郭象註:「謂為天子。」 ④藉(jiè):假借,藉助。要(yāo):邀請。⑤殆(dài):危險。圾(jí):同「岌」,危險。按:「岌」表危險義來自山高,因過高而搖搖欲墜的樣子。⑥聰明叡知(ruì zhì):耳聰目明,智慧超卓。按:叡,同「睿」。給(jǐ):靈敏。數(shuò):快捷。以:連詞,相當於「而」。敏:敏捷。⑦其性:他的天性。過人:超過別人。乃:通「能」,有能力做到。受:通「授」,加。以人受天:用人的才智加於自然之上。⑧彼:代詞,指代齧缺。審:明察。乎:介詞,相當於「於」,對於。禁過:制止過錯。所由生:產生的原因。按:過之所由生,乃是因用智而生。⑨與:通「舉」,舉用。⑩且:將要。乘(chéng):利用,憑藉。乘人:憑藉人的才智。無天:無視天道。?方且:將要。〔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為也。」本身:以自身為根本,以自身為出發點。異:使不同。形:指人所見所聞所感知到的。異形:使認識的萬物之形改變。即由自身出發看待事物,從而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按:或說「異形」意思是形跡不同於別人,即不能與眾人混同一體,而是突出自己。?尊:以為尊,尊崇,重視。知(zhì):智慧。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智」。火馳:像火一樣奔走馳逐。成玄英疏:「馳驟奔逐,其速如火矣。」按:這是說為求智慧而拚命奔走。?為(wéi):被。緒:絲端。比喻細微之事。《爾雅·釋詁》:「緒,事也。」使:役使。為緒使:被各種細微之事所役使。即忙於事務。?絯(gāi):約束,束縛。為物絯:被外物所束縛。?四顧:四方顧盼。形容應接不暇的樣子。物應(yìng):與萬物相應對。按:「應」是指事物出現或變化所引發的相對應的反應。?宜:適宜。應眾宜:應對各種各樣的適宜。〔清〕王先謙《莊子集解》:「事事求合。」按:應眾宜,指在「物應」的條件下,做事的標準也隨之發生變化,需要適合外物的情況。?與物化:跟隨外物變化。未始:未曾。恆:恆定不變。有恆:有常。按:《莊子·天道》:「以無為為常。」?雖然:雖然這樣。然:這樣,指代齧缺不「足以配天」這一事實。族:眾屬。祖:祖先。這裡指道。父:指官長。眾父父:眾父之父,即祖,指祖先。按:「有族」,所以「可以為眾父」;「有祖」,所以「不可以為眾父父」。?率:帶領,引導。這裡「亂之率」,指導致各種動亂的根源。?北面:指臣。南面:指君。按:古代帝王坐北面南,臣子面向北拜見君王,因而以「南面」喻君王,以「北面」喻臣子。賊:害。

譯文

堯的老師叫許由,許由的老師叫齧缺,齧缺的老師叫王倪,王倪的老師叫被衣。堯問許由說:「齧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通過王倪邀請他來做天子。」許由說:「那天下可就危險了!齧缺這個人,耳聰目明,智慧超卓;頭腦靈敏,反應快捷。他的天性過人,又有能力把人的智慧加在自然之上。他對制止別人犯錯誤非常明察,卻不明白過錯產生的原因。舉用他來做天子嗎?他將要憑藉人的才智而無視天道,他將要由自身出發看待事物,從而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他將要尊崇智慧,並為求智慧而拚命奔走;他將要被各種細微之事所役使;他將要被外物所束縛;他將要四方顧盼而與萬物相應對;他將要應對各種各樣的適宜;他將要跟隨外物變化,根本無法做到恆定不變。那樣,哪裡能夠做天子呢?雖然這樣,因為有眾屬,他可以做眾屬的官長;有道存在,他卻背離了道,因而不能做天子。追求治理,恰恰是導致動亂的根源,是臣下的禍患,是君王的禍害。

讀後感

堯詢問許由對老師齧缺的看法,並想通過王倪邀請齧缺,從而把帝位讓給齧缺。許由指出,齧缺富有智慧,能力出眾,由這樣的人做天子,必將導致天下大亂。

許由的論證過程是層層推進的。齧缺這樣的人,自恃甚高,對自己的才智充滿自信,因而便習慣於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從自己的角度看待萬事萬物,而這就必然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他相信人的智慧,就會拚命追求用人力改變自然;然而這必然使自身陷入無窮無盡的事務之中,從而被事務所役使;再進一步,他的身心便將被外物所束縛,不再有任何自由的空間;自此,他身心俱疲地窮於應付,逐漸被外物所同化,因而也就徹底背離了道。

這一切,就其根本來說,都是有為的必然結果。人追求有為,到最後不僅成為外物役使的對象,而且將跟隨外物的變化而變化。「化」表變化義,強調實質的改變;變化的結果是轉化為他物。

「與物化」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人適應社會、適應現實的過程;所謂適應社會,即是使自身成為社會所要求的樣子。只是社會是複雜多變的,現實是複雜多變的,人要不斷改變自己適應這樣的複雜多變,豈不正是「未始有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古人書 的精彩文章:

讀《孟子》:侮奪人之君
讀《孟子》:敬人者,人恆敬之

TAG:讀古人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