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採訪了幾位敘利亞籍藝術家與藝術管理者,又看了看他們的作品(上)|大象文摘

我採訪了幾位敘利亞籍藝術家與藝術管理者,又看了看他們的作品(上)|大象文摘

本文由公眾號「渡邊說」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撰文 / 

渡邊泊






經歷了7年的內戰,敘利亞藝術家們就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的種子,散落在世界各地。有的舉家移民歐洲,有的生活在阿聯酋、土耳其、卡達等阿拉伯國家。這7年過去,他們在以怎樣的方式創作藝術?




時值敘利亞戰火重燃,渡邊利用工作之便,隨機採訪了幾位散落在歐洲與其他國家的敘利亞籍藝術家朋友們,讓他們來談一談自己的祖國和他們的藝術。








塔姆曼·阿桑姆(Tammam Azzam)


 敘利亞視覺藝術家/策展人 


 畢業於敘利亞大馬士革大學藝術與戲劇專業 








「看到賈法里先生在聯合國總部的演講,我的心都碎了。那種無奈和蒼涼只有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才能體會。當全世界都醉心於爭論蒙拉麗莎微笑之謎的時候,敘利亞之謎和那些鮮活的生命卻沒有人注意到。這真是人類的可悲與可笑,所以我要讓世界看到敘利亞人的聲音.......」  





阿桑姆是前大馬士革大學油畫專業教授,曾是中東最具開拓性的視覺藝術家。2012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移民阿聯酋。和阿桑姆博士的相識始於2012年的倫敦,他的《敘利亞奧運會》設計展恰逢倫敦奧運會期間展出,那個時候他也是剛搬到迪拜,之後機緣巧合相互加了fb,便一直默默地關注著這位難民藝術家的經歷。




2013年他在已是滿目瘡痍的家鄉阿勒頗創作了《自由塗鴉》,在那部作品中,阿桑姆冒著隨時可能被炮火擊中的危險,爬上已被戰火蹂躪得破敗不堪的危樓,畫下了克林姆特的經典油畫《吻》。當照片發到網上之後,這副作品在短短5個小時內被超過140000人次轉載,西方媒體報道紛至沓來,帶給了世界莫大的震撼。





阿桑姆最為人熟知的作品《自由塗鴉》




2014年,阿桑姆系列視覺作品《我,敘利亞》先後在迪拜、倫敦、柏林等地展出。「用西方藝術經典祭奠戰爭」的創作概念向歐美世界展示了一幅真實的「敘利亞創傷地圖」,當達芬奇、馬蒂斯、畢加索、達利的畫作與滿目瘡痍的城市相遇,刀刀見血,諷刺而又犀利。





阿桑姆作品《自由女神在敘利亞》




阿桑姆作品《We Were There》





阿桑姆作品《巴別塔》





阿桑姆在阿勒頗交戰區的作品《裝點家園,繼續留守》





阿桑姆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





《高更》




《達利》





《戈雅》





《馬蒂斯》




《安迪

·

沃霍爾》




阿桑姆2013年系列作品《飛屋環遊》








飛到了倫敦、巴黎、貝魯特、紐約和聯合國總部日內瓦:














穆罕穆德·巴克利


 卡達愛樂樂團樂務長


 原敘利亞阿勒頗大劇院節目總監 / 敘利亞著名歌手 


 畢業於敘利亞大馬士革高等音樂學院 








兩年前在多哈的演出後台,我身旁始終站著彬彬有禮大腹便便的46歲樂務大叔巴克利。幾天的排演時間裡,漸漸和這位大叔混熟了,所以也開啟了彼此的心房。




巴克利曾是敘利亞少年成名的聲樂歌手,fb里至今保存著他當年在當紅藝人時代的視頻和MTV。




後來巴克利進入老家阿勒頗大劇院,負責節目製作,一干就是10年,是敘利亞最出色的藝術管理者之一。2009年巴克利開始負責當時阿勒頗國家歌劇院的籌建工作,參與了前期從招投標到基建的幾乎所有工作中。巴克利曾對我說過:「那座圖紙里描繪的恢宏而美麗的歌劇院,曾是我們幾代敘利亞藝術家們的希望,是這座擁有5000年歷史古城的藝術未來。」 




2009年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委任原悉尼歌劇院設計公司開始籌劃阿勒頗國家歌劇院計劃,地點在阿勒頗老城區市中心的總統廣場,緊鄰阿勒頗音樂學院。這本將是一座擁有1600座歌劇廳、500座音樂廳以及一座綜合圖書館的世界性歌劇院工程。2010年正是開工動工建造,2011年因敘利亞內戰工程戛然而止。








今天的阿勒頗國家歌劇院附近樣貌







2012年阿勒頗被叛軍轟炸後,這位劇院總監成了難民,他曾帶著一家老小6口人輾轉巴勒斯坦、埃及、沙特,後來聽說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在多哈創立了卡達愛樂樂團,為了能謀求一份和藝術相關的工作,便又舉家搬到了多哈。「因為樂團整體構成非常歐洲化,水平也很高,所以目前只能給我一個樂務的身份,但總的來說,工作待遇算是很好啦,足夠我養家,所以我現在也很滿足...」巴克利叼著煙,在後台侃侃而談。




當問到關於他祖國的問題時,巴克利這樣在郵件里寫到:





」我其實並不願意回想那段顛沛流離的經歷。但每每多哈舒適和平的生活環境讓我開始享受時光的時候,總會接到來自祖國朋友同事的郵件或信息,那些信息多半是關於死人的...」 




「這就像魔咒一樣,有一陣子幾乎每天都能接到自己認識的劇院同事被炸死或失蹤的消息.....」




「有一天早上,當我打開電腦,看到了自己工作過的劇院被炸得面目全非的照片.....那張照片給我的震撼太大了,我當場就失聲痛哭起來,一天沒吃東西。」





被炮彈擊中的阿勒頗大劇院音樂廳




2018年4月14日晚,美國再次向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挑起戰火,當晚,巴克利在自己的頁面里留下了這樣的話。











馬伊思·阿雅瑪尼


 敘利亞大馬士革人 


 東西蒂梵樂團/卡達愛樂樂團小提琴副首席 


 畢業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 


 大馬士革高等音樂學院教授 








「我可能是敘利亞藝術家裡相對幸運的那類人,從小就跟著巴倫博伊姆大師輾轉世界各地演出。我職業生涯的首場演出便是在已經被轟炸成平地的阿勒頗大劇院音樂廳,對我來說,那是個有家不能回的地方。」




「最近的一次親歷事件是參加馬友友的絲綢之路樂隊,我和同鄉單簧管演奏家Kinan Azmeh在漢堡易北河愛樂大廳演完出,本準備一同回大馬士革,結果都沒回去。」







2014年,出於對家鄉的思念,阿雅瑪尼在多哈成立了「敘利亞演奏家樂隊」,成員多半是來自敘利亞的音樂家,他們有自己的演出季,在樂團工作之餘,奔走在歐洲與中東各國的舞台上,他們在用古典樂為敘利亞音樂家們發聲。







除在卡達的演奏外,阿雅瑪尼還頻繁受歐洲樂團、世界音樂跨界樂團的邀請,和他身在歐洲的敘利亞音樂家們合作。他們的演出足跡遍及歐洲最頂級的音樂廳,如柏林愛樂大廳、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






阿雅瑪與敘利亞流放樂團在柏林的演奏視頻








尼薩爾·阿里

·巴德烈


 敘利亞大馬士革人 


 2003年移居美國 


 畢業於愛荷華州立大學建築設計系 








巴德烈出生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父母工作原因童年大部分時光在德國和沙特度過,15歲時回到敘利亞,在那裡度過了4年的本土生活。隨後移居美國。




由於美國的「穆斯林簽證限制」,使得巴德烈這樣的穆斯林在畢業後一直沒有辦法再回到自己的祖國。敘利亞內戰四起的時候,他出於悲憤與焦急,在接下來的數年裡創作了自己的設計作品。







2016年,巴德烈在土耳其一架敘利亞難民的偷渡氣船上建造了一座曾在自己夢中出現的大馬士革城。










《開啟:難民的旅行箱》




2017年12月巴德烈用搜集來的敘利亞難民箱訴說了上百個難民家庭的故事。打開每個破舊的箱子,展現出一幅殘破不堪的家庭,配以語音與音樂,講述戰爭和每個鮮活生命的經歷。





















「這並非關於戰爭與難民的故事,而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我所關注的難民問題,並非個體,也並非故意把難民群體浪漫化,我想通過這些作品,把難民的標籤與定義泛化,在今天美國這樣一個社會,難民可能真的離你我並不遙遠,他有可能是你的鄰居,也可能是你的同班同學..."






卡蘭德·阿吉爾


 敘利亞阿勒頗人 


 先鋒視覺藝術家 / 設計師 


 畢業於貝魯特大學藝術學專業 







2016年阿吉爾的系列作品

《Pokeman Go in Syria》

第一時間展現了戰爭過後家鄉阿勒頗古城的慘況:











阿吉爾2015年與敘利亞蘇菲舞蹈藝術家合作的系列作品

《敘利亞安魂曲》









「對於我的祖國,我所關心的,其實並非關於戰爭本身,而是關於和平的希望。因為戰爭是人為性的,而和平才是自然的,這與極簡主義的蘇菲舞蹈所追求的自然性有著內在而天然的一直性。自然,便是在黑暗中追尋終極的人性光輝。」













 敘利亞流放愛樂樂團 







2015年,20位移民德國的敘利亞籍音樂家們在柏林組成了一支樂團,名叫敘利亞流放愛樂樂團(Syrian Expat Philharmonic Orchestra)。3年間,這支樂團通過在世界各地的演出活動,逐漸把散落在歐盟國家的原敘利亞籍音樂家尋找出來,現在這支樂團擁有演奏家近75人,是一支整三管編製的完全由敘利亞演奏家組成的歐洲管弦樂團,總部設於柏林。




面對殘破且回不去的家國河山,這群流浪歐洲的音樂家們三年間努力創作改編並傳播優秀的敘利亞本土管弦樂作品,在國家文化受到不可挽回的重創的同時,在國外保留與傳承的敘利亞民間音樂。






敘利亞流放愛樂樂團演奏敘利亞作曲家作品《明天》,2016年於柏林音樂廳。








迪亞拉·布萊斯利


 敘利亞阿勒頗人 


 兒童插畫設計師 


 畢業於貝魯特大學藝術學專業 








「我最害怕的事情,是他們說沒有夢想...」





2013年離開家鄉敘利亞阿勒頗,現定居於黎巴嫩貝魯特。




布萊斯利是阿勒頗一家發行量最大的兒童雜誌的插畫設計師,內戰爆發後,雜誌出版社被迫關閉,雜誌停刊,她被迫出走阿勒頗。




2013年7月定居貝魯特後,布萊斯利找到原雜誌社主編,希望恢複雜志出版,未果。於是她開始親自編寫並設計每周一期的雜誌,起名為《

Zayton and Zaytonah》,這是一個關於男孩和女孩在敘利亞北部種橄欖樹的系列故事,每周男女主人公都會做不同的夢,關於和平與自由的最單純的嚮往。







布萊斯利聯繫到仍留在阿勒頗當地的朋友,在那裡雜誌每周五都被秘密列印出來裝訂成冊,然後免費分發給阿勒頗殘破不堪的街頭少年們。用美好的畫卷告訴孩子們:要保持人性中善良的那一部分,要有夢想和希望,要遠離暴力。










「2014年我回到阿勒頗的時候,在殘敗不堪的街頭看到一位小姑娘扛著吉他要為另一個小姑娘演奏,可當她把琴拿出琴盒的時候,圍觀的小姑娘卻嚇哭了,不停地喊叫著『不要殺我!不要殺我!』小姑娘把琴盒裡的東西當成了槍...」





「我最害怕的東西,是聽到他們說沒有夢想...」






 阿勒頗的民歌手 




這是2016年我在半島電視台看到的一部紀錄片片段,視頻中這位老者是阿勒頗當地一位知名的民歌演唱家,我們並不知道他的名字。




2012年戰爭燃起這座城市,他周圍的朋友、親戚全都離開了阿勒頗,只有他這個倔強的老頭兒,無論家人怎麼勸還是堅持哪兒也不去,留在自己的家鄉。家人朋友離他而去的這幾年裡,他每天一個人遊盪在老城交戰區,萬幸中的萬幸,直至電視台採訪之日,竟然還沒出過什麼大的意外。







這位阿勒頗的民歌手每天中午都會在做禮拜的時間,穿過危險的老城區回到自己已被炸成危房的家裡,在那裡站一站,看一看,唱兩首歌,4年來每天如此。很多時候,老人會唱到以淚洗面,視頻里記錄了這位老人在家中庭院里的演唱,令人動容。






老邁的民歌手演唱視頻




我們今天仍不知曉這位阿勒頗民歌手的下落和姓名,也許,他已經隨著那廢墟下婉轉憂傷的歌聲離開了人世......






「我想念我們的祖國


願她依然安好」








大象文摘是我們的新欄目。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里。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本文由公眾號「渡邊說」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為開發抗抑鬱藥物,這群科學家研究了十年…K 粉?|Nature 自然科研
為什麼還用不上時,人類就準備好了生殖細胞|Nature 自然科研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