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秦始皇堪稱古代「風水教父」,留下一規矩,漢朝皇帝無一不恪守

秦始皇堪稱古代「風水教父」,留下一規矩,漢朝皇帝無一不恪守

帝王陵墓是歷史的實證,而帝王陵地的選擇,歷史形成了一套嚴密實用的風水理論體系。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易經·繫辭》記載了遠古時期的喪葬習慣,那時候的殯葬方式十分簡單,地面沒有任何標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重視喪葬問題。隨著靈魂不散、生死輪迴觀念的出現,山頂洞人已經開始為死者陪葬骨墜、石珠、獸牙等物品,要讓亡靈不能孤單寂寞。有所依託。

秦始皇堪稱古代「風水教父」,留下一規矩,漢朝皇帝無一不恪守

漢武帝劉徹的陵墓——茂陵

在西周開始流行的孝禮到了孔子時代,得到了極大的倡導。在《論語·為政》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孟懿子的父親臨終前告訴孟懿子,要跟著孔子學習孝禮。有一天,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無違。」在孔子看來,「孝」就是要聽父母的話,「順」就是按照父母的意志辦事,要遵從父母的意願。這時候,孔子還特意強調,「父母活著的時候, 按照禮節伺候他們;死了, 按照禮節埋葬他們, 按照禮節祭奠他們。」這段話告訴我們,在那個時候,喪葬祭祀已經有了成熟的路數。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隆喪厚葬的風氣慢慢颳了起來,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喪葬制度和祭祀制度,堪輿術(風水術)興起。

「堪,天道也,輿,地道也。」風水術剛一興起,就講究天地和諧,許慎在注釋《淮南子·天文訓》時又引申了堪輿的含義。堪輿家非常注重陵墓位置的水文、地質、土壤和墓葬的方位朝向等,注重陵墓與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的融合,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追求與自然環境的渾然交融。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古人一開始就追求著萬物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風水吉地。

秦始皇堪稱古代「風水教父」,留下一規矩,漢朝皇帝無一不恪守

秦始皇陵墓

風水理論認為,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因此,帝王們為了江山永固,子嗣發達,都對自己陵寢的選擇精心而不潦草,並且把陵墓的選擇和修建當做國家的大事情來辦。

在秦始皇的眼睛裡,驪山不僅「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的秦始皇陵園,它的環境風貌優美,山上草木鬱鬱蔥蔥,山下流水潺潺。 「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 按照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說法,秦始皇在建設自己陵墓的時候,對陵園的局部環境進行了改造,最後形成了三面環水的局面。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理想場所,秦始皇很是心滿意足。嬴政欽定了自己的終老之地。

也就是由秦代開始,「依山傍水」的陵墓建設理念深深地影響著後代。

秦始皇堪稱古代「風水教父」,留下一規矩,漢朝皇帝無一不恪守

漢高祖長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漢兵馬俑

秦始皇時代很快過去了,時間到了西漢。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後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當時負責陵墓修建的蕭何、曹參按照秦始皇修建陵墓的路子選擇高祖的陵墓。長安城北的渭河二級台地,背依關中北山,南臨渭水,有騰龍翔躍之勢,具得水聚氣之形,很符合「枕山際水」「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的特徵。也就是由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十一個皇帝中的九位就埋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就是到今天,漢高祖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弗陵平陵、漢武帝劉徹茂陵等等, 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理念來選擇陵地和修建的。這些陵墓東西一線,綿延50公里,如游龍一般盤踞在渭河二級台地上。

皇帝們希望江山亘古不變、萬世不滅。可是歷史流轉的鐵律依舊曲折驚險、波浪連天。然而,每一個帝王都要樂此不疲地把重重心思附會到陵墓里。就這樣,一座座帝王陵墓在充滿對後代和江山佑護的良好願望里,由河山之間突兀起來,成為後代琢磨不透的歷史符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