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心理學工作坊
教練心理學工作坊的誕生是有緣人一拍即合的產物。最初我的設想是能夠有機會讓項目相關各方有機會對話。當時WQ老師剛從英國回來,想做職業院校的研究。心靈契合般地,我們愉快地決定開展工作坊。
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我聯繫了本校IMI班師生和外校通過IMI三級的老師以及企業的人事經理和技術總監。他們一致同意來參加,我們迅速組建了工作坊的團隊(企業2人,學生2人,IMI班教師1人,通過IMI三級的教師3人,名師工作室2人,高校專家1人,研助1人,還有我1人),連著三周,每周一次,每次三個多小時,印象里那時是接近40度高溫的上海和師生們的暑假時光,這一顆顆火熱的心因為IMI而聚在一塊。我和WQ老師確定了每次主講的模塊,對半分工:
目標一致,共識也多,三次都很順利。
第一次的要點包括:
來自教師:
(1)IMI的規範性高,包括技術數據、工藝流程、現場管理、服務管理,案例導入,客戶講解等,比較人性化。
(2)對安全優先考慮,不講情面,例如拆卸下來的螺栓忘記裝回去,國內很多考評師認為肯定會安裝就算了,但是IMI就是直接要學員補考。
(3)IMI執行力很強,對標準的執行很規範講究,會牽涉到現實情境中碰到的問題。和國內考核的篩選性質不同,IMI是通過一次兩次甚至多次的輔導,都要努力幫助所有學員全部通過,幫助學員學習,目標更高,感覺到這個過程中自己被拔高了,自己具備了能力、方法和策略。
(4)教師要對學生有正確的預期。比如讓學生跑3000米前,先告訴學生會經歷以下過程:剛聽到3000米的時候會很震驚,然後跑到800米時會很累,然後跑到1500米時會麻木,然後很快就到目標了。學生自己體驗後,就會說自己可以嘗試5000米甚至更遠的距離。
(5)國內的考核老師都很著急,因為勞動局的考試都是幾百道題。和IMI的考法很不一樣,IMI的題很實用,題量不多,但是每一個選項都需要動腦分析,比如冷卻系統的問題和空調也有關。內容不深不難,但每樣都要學得很紮實,注重體驗的過程,印象會特別深,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是真實的教育情境,切合實際。IMI只管考,ECL作為培訓機構管教,但考的內容太傳統。國內的教育制度考知識可以,考能力不行。
(6)教師要把精力放在怎麼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上,先培訓組長,然後讓學生通過同伴學習,增加實訓機會。比如根據學生組長的特點進行分組,能力強的負責實操具體執行,能力弱的負責清掃工作,有些人負責擺放工具,有些人負責維修資料等。教師在過程中進行監控、反饋和優化,每個組形成報告。
來自學生:
(1)學生主要通過學長和宣講會認識了IMI,從就業方面更廣(學習不同的車型)考慮以及在校能夠學到的知識更多兩方面選擇了IMI。
(2)IMI班的學生每學期至少一個月在企業里,利用寒假和暑假進入企業實習,較之其他項目班,延長了實習的時間。
來自企業:
(1)目前企業承擔的責任比較多,政府給企業的津貼是零。因為學徒制產生的費用企業和學校各承擔一半,技師指導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2)首屆IMI畢業生入企後較之其他班級更能夠適應工作環境,上手也更快。
(3)學生可以通過企業開放日來了解真實的工作環境。
(4)採用崗位勝任力模型進行測試。主要是銷售和服務顧問,通過訪談、建模、人才庫影響因素對比等方法,測試員工的抗壓能力、溝通能力、邏輯能力、職業錨、領導力等,然後給出報告,面試的時候就可以側重問具體的維度。
後續兩次也整理了不少內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