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平古鎮 追憶紅色年代

太平古鎮 追憶紅色年代

翻開80多年前的歷史一頁。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紅軍共經過14個省的長途跋涉,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成功實現了戰略轉移。

作為長征途中紅軍停留時間最長的四川,境內有六成縣域留下了紅軍的足跡,古藺便是其中之一,轄內太平渡是紅軍「四渡赤水」作戰的重要一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其中在古藺縣轉戰達54天,太平鎮就是紅軍長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轉戰的地方。當時,中央紅軍機關全部駐紮在鎮中,這裡保留了大量紅軍長征的重要遺迹和文物。

↑太平古鎮全貌。右側?依山而建有許多吊腳樓。

史載戰國至先秦時期太平鎮一帶屬古習國部落和夜郎國,稱落洪口。明代江西隴南縣太平堡商人朱復桐在此定居,為紀念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傳道,將落洪口更名鹿平場,其後人又將此地易名「太平渡」,沿用至今。

此地處在川黔交界,古藺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為古藺出川入黔的東大門,明清時由於川鹽入黔的需要,場鎮設立水路驛站,眾多鹽商湧入太平設號,兩省邊民互市,商賈雲集,店鋪毗鄰,物資豐茂,有「小山城」之美譽。

今日的太平鎮分新舊兩處,緊臨古藺河邊地勢較平緩處為新街,現已形成一片新的商貿區。可惜山多地少,形勢所限,主幹道僅能修成雙車道,兩側鱗次櫛比聳立著清一色的鋼筋水泥樓房。除了當街的商鋪,許多農戶亦把自家的農產品背來沿街擺賣,導致逼仄的道路上人車混行,顯得雜亂無序。難怪在2016年景區「整肅風」時對太平鎮的環境問題提出了嚴重警告。

?

↑太平新鎮。(2013年)

遙想當年這裡一如沈從文筆下描寫的邊城,同樣的鄉土氣息,同樣的市井風情,大約不致凌亂於此,感嘆今不如昔,不禁唏噓。

老街與新街僅一水之隔,兩廂對望。與新街不同,老街經過2006年的整修擴建,加之翌年又被建設部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進行了較好的維護,顯得井然有序。

↑新建的石牌坊後是通往古鎮的石梯路。

↑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層疊錯落。

新街南向路邊有座「太平永鎮」石牌坊,背後一條石級路直上古鎮所在的山顛,亦可通往老街各處。老街依山而建,街道呈階梯分布,房屋高低錯落,修建在山體之上。

建築以清代至民國時期為主,體現出江西及川南民居建築風格。經過近年的修葺粉刷,部分民居外觀看上去已煥然一新,好在仍舊維持以往的房屋架構,保留了古樸的風貌。

房屋皆為磚木材料,多依託山勢採用半干欄式的吊腳樓結構。這也是山地建築因地制宜的表現形式:在斜坡上用木柱撐起兩層房屋,上層通風、乾燥、防潮,作為居室;下層用來堆放雜物。在這種山地之處既節約土地,又有造價低廉的優勢。

老街上人煙稀少,偶有當地的鄉親和幾個遊客擦肩而過,連老茶鋪也因生意清淡不知幾時已關張謝客。個別宅院尚住有人家,更多的則關門閉戶。大約政府為了保護歷史建築和方便遊客參觀,逐步遷離了原址的居民。古鎮環境清幽,遊覽起來可算適意,卻緣於缺少了本該具有的生活氣息,又顯得有些不盡人意了。

↑彭德懷住地舊址。

↑總政治部舊址。

一條近500米長的長征街貫穿古鎮,街道由數百級石梯延伸至山腳的河岸,房屋沿山脊逐級建設,落差近百米。山崗上,小巷中,許多住宅的門楣上標識有紅軍當年駐紮時的用途,如「總司令部舊址」、「軍團駐地舊址」、「炊事房舊址」等等。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休息處,紅軍臨時醫院和蘇維埃臨時銀行等紅軍遺址共八十餘處。

↑長征街一景。

↑許多老宅的門板當年曾被紅軍用作渡河的材料。

當年鹽運鼎盛時期,鎮上曾有恆鹽號、三益恆鹽號、榮盛通鹽號等八家鹽號。紅軍長征進駐太平渡時,依據地形和面積狀況,鎮上的許多大鹽號和廟宇改為軍隊機構和領導住地。

總司令部舊址原先便是太平古鎮上一座大廟,因地形可俯瞰整個赤水河戰場及對岸高地,故徵用之。榮盛通鹽號曾是毛主席的住地,解放後在此最先建立太平渡紅軍長征紀念館……

↑總司令部舊址。

↑總司令部舊址大門。

那一年,鎮中多數的老鄉家中都駐有紅軍,這種軍民一家人的場面在許多革命老電影中可以看到,應該是真實地還原了舊日的情景。

如今,古老的鹽號招牌早已不見蹤影,留下的是一處處紅色景點;而早期的太平八景,本有著諸多動聽的名字,包括九溪煙雨、落洪曉渡、榮盛星火、營頂夕照、漁翁垂釣等,今日也鮮有人提及——紅軍的光環掩蓋了更多幽遠的往事,誰又能知道,這裡或許也發生過與《邊城》中湘女翠翠同樣凄美的愛情故事呢。

古鎮正北有赤水河緩緩而過,昔日的太平渡口一派山光水色。河面水平如鏡,碧綠清澈,身後是聳立的山崖和壯觀的民居建築群。

↑靜靜的赤水河與今日的太平渡渡口。(2013年春)

我們到的時候正是早春時節,適逢枯水期,幾十米寬的河床一半裸露於外,布滿沙石。兩河交匯處水流平緩,幾葉小舟橫卧於淺灘之上,有幾分野渡無人的意境。

滄海桑田,時移俗易。當方便快捷的陸路交通逐漸取代水路運輸後,傳統的船運方式逐漸被人拋棄,那往日舟楫往來,人貨兩旺的水碼頭也不復舊日繁華喧鬧,如大戲散場,瞬間便人去樓空了。

誰又能想像,百餘年前,這裡作為著名的水路驛站,每日里商貿往來,舳艫千里;八十年前,又有數萬紅軍在此拼板為橋,渡河轉戰呢。

↑太平渡渡口舊照。(圖片來自網路)

↑《四渡赤水》電影劇照。(圖片來自網路)

河岸屹立一座十餘米高的太平渡渡口紀念碑,不遠處的老鷹石則是紅軍當年用來拴系篾索渡河之處。這些歷史文物承載著當年金戈鐵馬和倥傯歲月的記憶,供後人懷念。

↑太平渡渡口紀念碑。

↑老鷹石附近是當年紅軍渡河之處。

鎮上的景點本是免費參觀,只是我們卻在周六這樣的日子吃了不少閉門羹。除了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包括毛澤東四渡赤水紀念館和許多紅軍駐地、舊址都大門緊鎖。沒能參觀館中保存的200餘件長徵文物,留下些遺憾。

↑毛澤東四渡赤水紀念館。

↑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前的紅軍雕塑。

↑太平寺始建於明末,文革中被毀。後於1990年重建。

在鎮上遊覽五個小時後,我們駕車前往20公里外的二郎鎮,那裡為名酒郎酒產地,亦是紅軍四渡赤水的渡口之一。有時間的話,能與周遭的茅台渡口與土城渡口一併參觀,如此便把四渡赤水的重要幾處渡口全數走遍。對於了解這次著名的戰役,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都是極有幫助的。

↑二郎灘渡口舊照。(圖片來自網路)

↑茅台渡口舊照。(圖片來自網路)

↑土城渡口舊照。(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知古鎮 的精彩文章:

TAG:行知古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