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技藝中的工匠精神
翡翠香
山九老圖
「人要乾淨,不能有雜念」——宋世義老師
翡翠香山九老圖,歷時三載,順利完成。該作品意與古會,神與物游,在作品中蒼松掩日,紅楓綴道,疊嶂夾岸、閑花照水、急瀑落川、藍煙氤氳、晴鶴排空、皓首霜鬢、一番千古風神。
北京山子
—— 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宋世義老師 ——
中華玉文化中,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也有「化干戈為玉帛」寬宏雅量,國人愛玉,玉質溫潤剔透,古代君子常以玉自比。作為玉雕界大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世義老師舉手投足之間,言談舉止之處都流露著一種自內而外的儒雅氣質。
五十多年的玉雕生涯,宋世義老師根植傳統文化,融匯世界藝術,鑽研不懈,集大成而開新面,通過一件一件精美絕倫的作品寄託精神、抒發情懷。在他看來,作品神韻源自於深厚的知識積澱,也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愛。愛玉,一生與玉為伴,品玉,回味形神具足,磨玉,彼時物我兩忘,無私無我,人的精氣神和玉料高度契合,以臻極致,工匠精神或緣於此。
玉雕四步,議繪琢光
玉雕有 「議、繪、琢、光」 四大步驟。拿到一塊石料,首先要研究料的顏色、質地、結構、裂綹,經過反覆「問料」,去臟剝料,將原料百分之八十的情況了熟於胸。然後再根據其具體特點,決定做什麼題材、什麼形式、採取什麼手段。
繪畫是玉雕技藝中非常關鍵的步驟,設計和表現往往決定著一塊料能否華麗蛻變,從料到藝術品。琢玉,是玉雕技藝中最艱苦漫長的過程,由粗到細,邊琢邊繪,隨著創作的深入,隨時調整修改設計方案,以確保造型準確。最後一道工序是拋光,經此四道工序,一塊塊其貌不揚的石料,在大師手中化腐朽為神奇,華麗呈現。
玉雕藝術是一門磨人的藝術,非常考驗人的耐心毅力。作品不算設計時間,光「琢」一道工序,往往動輒數月,短則三月五月,長則一年半載。宋世義老師的作品《翡翠香山九老圖》,創作歷時三載,這個重達3噸的作品,立意、造型、布局、俏色、留白、工藝、內蘊都表現得當,作品渾然一體,人山融合,為山子雕刻開創了新的表現手法,成為北京山子的典範之作。
古今中外,情系傳統
在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中,凝結的是宋世義老師五十年孜孜不絕的追求、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自覺精神。這一方面這源於宋世義老師紮實的繪畫、雕塑基本功,另一方面得益於他廣博的知識沉澱。
宋老師的藝術視野橫貫古今中外,在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四年學習歷程中,他系統地學習了世界美術史,以歐洲古典藝術為主,兼顧非洲、美洲、亞洲、澳洲藝術,比如拉丁美洲的印第安藝術、土耳其的拜占庭藝術、古埃及藝術、非洲藝術、紐西蘭毛利藝術、日本的浮世繪等等。同時,在這段時間,他還學習了國內歷代宮廷美術,以及精彩紛呈的民間藝術、瑰麗多姿的少數民族藝術。這樣全方位的系統學習,構建了宋世義老師廣博的知識理論體系。
宋世義老師近期小件作品
「知識和眼界開闊了,作品創作自然而然就能夠吸收很多古今中外的藝術。」宋老師如是說。從小衷愛讀書的他,涉獵廣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但是事有本末,宋世義老師憑藉著一專多能,厚積薄發的理念,鑽研重點還在傳統文化上。宋世義老師的作品,大部分取材於傳統文化。在宋老師看來,經、史、子、集浩若煙海,以先秦經典、諸子百家為基礎,涵括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明清理學,兼顧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書,構成的恢弘的國學體系,這些成為宋世義老師的作品精神源泉。京劇、中醫、武術、書法、國畫等等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老師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欣然忘我、大智若愚
宋世義老師字欣然,號痴人。欣然二字取於毛主席《送瘟神》詩序「遙望南天,欣然命筆」之句,以此來紀念創作時的激情與快樂;以痴為號,取痴迷之意,因為喜歡,所以一心深入,專研不輟,不計得失,沉醉其中,一個痴字,既滿含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也流露著 「不耕穫」的豁達坦然。
在宋世義老師看來,工匠精神是人類精神的最高體現,工匠精神是「道」和「術」的完美融合,通過「術」的極致追求「道「的完美,是一種非常高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超脫了人的物質層次的需求,是一種創造性的民族精神。
宋世義老師近期小件作品
宋世義老師認為,工匠精神建立在無私忘我的境界之上,建立在愛心、恆心、耐心、匠心的基礎之上。如果單單是為了掙錢糊口,沒有熱愛和專研,沒有生命的融入,就沒有辦法鑄就匠人精神。
宋世義老師說:「人要乾淨,不能有雜念。無私物我,心無旁騖、專心致志,能夠沉浸其中,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在宋老師看來,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要提倡和弘揚工匠精神。「做任何事情沒有工匠精神,單為了名利,個人無法成就,國家也難發展,都沒有前途、沒有持續性。把浮名富貴拋卻,不管苦累,堅持不懈、用心追求,就一定會有收穫。天道酬勤,真正付出後的收穫,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更是欣欣然,是一種自我滿足的高級快樂」。
TAG:永新華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