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學堂——防己茯苓湯

傷寒學堂——防己茯苓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

防已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神農本草經》葯解

防己:味辛平。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癰,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離(《御覽》作石解引云:通湊理,利九竅)。生川穀。

茯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

桂枝: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

見賢思齊,諸賢解釋:

高學山:四肢於人身。有邊鄙之象。其陽氣為少薄。故水先犯之而腫也。風水之水。在衛分。皮水之水。在皮里膜外。故曰在皮膚中。聶聶。蟲行之貌。水氣與虛陽互相勝負故其皮中之動機有如此也。防己逐水。故尊之為主病之君。茯苓兩膺上滲下泄之任。故倍用之。以為防己之伊芳霍也。本以衛氣虛而致水。故佐甘溫實表之黃(芪)。本以四肢虛而先腫。故佐辛溫外達之桂枝也。夫治風水皮水之例。利小便之功十之三。而發汗之功十之七。以水邪在上與外故也。則甘浮炙甘草。從中托之者。其可已乎。(《高注金匱要略》)

黃元御:陽受氣於四肢,皮水為病,陽衰濕旺,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之中,郁遏風木之氣,故四肢聶聶動搖,《左傳》:風淫未疾,譬之樹在風中,根本未動,而枝葉先搖。防己茯苓湯,甘草補中而培土,黃芪、桂枝,宣營衛之郁,防己、茯苓,瀉皮膚之水氣也。《金匱懸解》

尤在涇:皮中水氣,浸淫四末而壅遏衛氣,氣水相逐,則四肢聶聶動也。防己、茯苓善驅水氣,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且合黃 (芪)、甘草助表中之氣,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金匱要略心典》

沈明宗:此邪在皮膚而腫也。風入於衛,陽氣虛滯,則四肢腫,經謂結陽者腫四肢,即皮水也。皮毛受風氣虛而腫,所謂水氣在皮膚中,邪正相搏,風虛內豉,故四肢聶聶而動,是因表虛也。蓋三焦之氣,同入膀胱,而行決瀆,今水不行,則當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濕而利水,以黃耆補衛而實表,表實則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榮衛,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俾風從外出,水從內泄矣。《醫宗金鑒》

「結陽者腫四肢」出自《素問陰陽別論》。諸家解釋不同,劉河間謂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結故不得行於陰,陽脈不行,故留結而為腫也。讀者宜細讀《素問陰陽別論》,體會文意。)

防己黃芪湯與防己茯苓湯均含防己、黃芪、炙甘草。前者含生薑、大棗、白朮,治療脾胃虛弱,衛氣不固,汗出身常清之人感邪而成風水;後者含茯苓、桂枝,治療既往脾胃虛弱,甘緩太過,水飲內停結於四肢而成皮水。前者黃芪益氣固衛,療「汗出惡風」,可看做防己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後者黃芪、桂枝同用瀉脾臟甘緩太過、水飲內停,可看做防己合苓桂術甘湯加減。防己利大小便自能除水,此其用之一;結合風水、皮水皆可發汗,防己味辛可發散,此其用之二。

驗案分享(整理胡希恕先生醫案)

馮某,女性,30 歲,病歷號 6422,1959 年 4 月 25 日初診。

慢性腎炎已 5 年,常四肢浮腫,腰痛,頭 暈或痛,月經量多後期,查 P.S.P 第一小時 60%,第二小時 10%,苔白厚膩,脈沉弦。

辨證:氣血俱虛,水居皮中

治則:益氣養血,調榮利水;處方:防己茯苓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

防 己10g 茯苓24g 桂枝10g 黃芪12g

炙甘草6g 當歸10 g 白芍12g 川芎10g

蒼 術6g 白朮6g 豬苓10g 生薑10g

上 葯服六劑,服藥期間諸症差,但停葯浮腫又複發,繼加減服用一月余,浮腫未再複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甘草藥園 的精彩文章:

傷寒學堂——防己黃芪湯
《傷寒論》——三陽合病

TAG:甘草藥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