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形態的演變想到的……

書法形態的演變想到的……

在做《釋名疏證補》拾趣的時候,為了給文中內容增寫趣味,於是去尋找一些不同字體的書法格式,結果卻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出來。

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的,而甲骨文表現出來的形態是對於自然物體的一種模擬,也就是俗話說的「像」。

圖1.上而日月(甲骨文)

後來逐漸出現的篆刻在器皿上的篆書,比如金文小篆,從圖上可以看的出來,基本上還是有著甲骨文的痕迹,雖然之後在演變為印章用的篆體時形態發生了許多變化,變成為適應印章四方的書寫區域而轉變出來的四平八穩,然而剛開始的時候,很顯然,篆書仍然是在模擬具體物體的形態。

圖2.上而日月(大篆)

之後在秦漢時期,盛行的是隸書,隸書的特徵也是四平八穩,其形態的主要成因應該是書寫的材質為竹簡,而工具是刻刀,然而仔細觀察隸書的形態,你就會發現,隸書的形態實質上仍然在模擬一種東西,建築,隸書的起筆,宛如建築的飛檐,隸書的間架,宛如建築的結構。

圖3.上而日月(隸書)

演變到後來皇象的《天發神讖碑》,起筆與收筆形態特殊,整個字形如同一把把刀劍拼湊而成,這就有點脫離字整體的概念了,這種猛烈的殺伐氣,也許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經過漢朝長久的「遊俠」文化熏陶,加上漢末戰亂紛爭,文人心中自然有股凜然之氣,透之筆端,別有風骨。

圖4.《天發神讖碑》

到楷書的時代,書法形態呈現出了對於不同筆畫的獨特理解,並且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然而整個字形已經脫離了對自然的模擬。因此楷書的美感往往產生於字形的整齊劃一,用筆的收方有度,用術語說叫「法度」,這是源於漢末到南北朝時期對於秩序的渴望。

圖5.上而日月(顏體)

到了行書和草書的時代,是對書法的藝術性的徹底解放,不僅僅字形已經脫離了束縛,而且書法的美感也跳出了單個字的範疇,而是擴大到了整個書法作品傳遞出來的意像。書法作品如同畫作一樣,重點不在於像什麼,而在於它傳遞出來的情感。這種對天性的徹底解放,也許只有在魏晉南北朝那個特殊的年代才能完成。

圖6.王羲之《喪亂帖》

同樣的情形在西方的繪畫史也一樣上演了,最開始的時候畫家們也都是在模擬自然,模擬眼睛能看的見的具體形態,力求做到「像」。然而隨著藝術逐漸發展,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藝術最重要的價值不是對於已有世界的崇拜,而是作者主觀世界的表達。於是開始有了畢加索,達利,對於具象的扭曲,誇張,變化,而後出現了純色彩,純畫面的,常常被人稱之為「看不懂」的作品。

圖7.畢加索《格爾尼卡》

圖8.達利《永恆的記憶》

圖9.抽象畫大師康定斯基作品

由此可見,藝術,是對具象的一種超脫,這一點,中西方可謂殊途同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爾蒙度 的精彩文章:

TAG:艾爾蒙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