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的女子穿什麼樣的服裝最In最時尚?

唐朝的女子穿什麼樣的服裝最In最時尚?

唐是中國封建社會充滿活力的朝代。尤其是初唐、盛唐,由於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因而在衣冠服飾上表現為不拘一格,豐富多彩。因為女性對衣著美的追求甚於男性,所以婦女的衣冠服飾更是標新立異,雜彩紛呈。

初唐婦女的服飾,基本上是承襲隋代而來。其上身著窄袖短襦,下身繫緊身長裙。裙腰一般系得比較高,有的甚至系在腋下,顯得身材頎長、秀美。唐代婦女還喜歡在肩背部披搭一條用紗羅製成的帛巾,走起路來隨風舞動,更給人一種飄逸的美感。此種服飾在以後雖屢經改動,但「上糯下裙」的形制基本上沒有變。此種形制可以視為唐代婦女服裝的「基本式」,反映了唐代女裝相對穩定的一面。

與此同時,唐代近300年間,還出現了一些流行款式。這些新款式或與「上孺下裙』』共存,或竟一度有取而代之之勢,花樣翻新,更迭頻仍,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如女服的領子,就先後出現過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等等;由襦襖變化而成的半臂,有對襟式的,有套衫式的,其下擺有露在外面的,也有束在裙腰裡的;裙子則先後流行過石榴裙、間色裙、綉裙、纈裙、畫裙、百鳥毛裙等等,真是不勝枚舉。我們只能就其中流行時間較長、流行範圍較廣而影響又較大的幾種服裝款式說一說。   

尚胡服

婦女穿胡服,大約流行於貞觀至開元年間。胡服的特徵是翻領、窄袖、對襟,襟上緣以錦邊,腰間系有革帶、此種革帶稱「漂被帶」,下面垂有若干皮條,用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針筒、火石袋等,後來省去了這些小物件,僅留下垂的若干皮條,以為裝飾。

著胡服,一般還要戴胡帽。胡帽種類很多,包括蕃帽、搭耳帽、珠帽、氈帽、渾脫帽、卷檐虛頂帽等。此類帽子多用較厚的錦緞製成,亦有用羊毛者。帽頂多作尖形,周圍織有花紋並鑲嵌珠寶。

胡服的流行當與胡舞的傳入有關。如從石國傳入的胡騰舞,舞人皆戴一種虛頂的蕃帽,穿一種窄袖的毛胡衫;柘枝舞舞人則戴繡花卷檐虛帽,穿窄袖羅衫。胡舞流行後,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由於對胡舞的崇尚,民間婦女以胡服、胡帽為美,於是形成了「女為胡婦學胡妝」(元稹《法曲》)的風氣。

胡服衰落後,在婦女中又流行過回鶻裝。這種服裝頗似長袍,衣身寬大,下長曳地,多以紅色織錦製成。花蕊夫人《宮詞》中的「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便反映了這種服裝在長安宮中流行的情形。

唐代婦女對外來服裝的好尚還表現在著羃、戴帷帽上。武德、貞觀年間,宮女騎馬多著羃,什麼是羃呢?馬縞《中華古今注》云:羃,「類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繒帛為之」。此種羃,來自吐谷渾和白蘭國,原為男子所戴。永徽之後,羃漸衰,帷帽盛行。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的笠帽,在帽檐的周圍綴有一層網狀面紗,下垂到頸。帷帽起自吐谷渾、吐火羅的長裙帽。中宗時,宮人已完全不用羃。開元以後,宮人騎馬則改戴胡帽了。

尚袒露

盛唐以後,在婦女中還流行過一種袒領,裡面不著內衣,胸脯袒露於外。唐詩中「粉胸綿手白蓮香」(崔珏《有贈》)、「胸前瑞雪燈斜照」(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飯戲贈》),便是這種服裝的寫照。

中晚唐時期,還流行過一種紗羅衫,裡面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即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蟬翼羅衣白玉人」」我們從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便可以看到這種紗羅衫。圖中的婦女頭戴特大花朵,身著大袖對襟紗羅衫。此衫薄如蟬翼,胸脯、臂膊的肌膚隱然可見,當是貴族婦女中的一種流行服裝。

唐代婦女流行服裝款式的種類之多、更迭之快,實難條分縷析,詳加說明。但其變化的趨勢,還是十分清楚的。這趨勢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越來越肥。初唐的女裝,由於受到胡服的影響,時尚窄袖緊身。到了中唐,則漸趨肥大。據《新唐書)記載,文宗即位,曾規定女服衣袖不得超過一尺三寸。但是「詔下,人多恐者」。可見,此時寬袖已成為風氣。再往後則愈演愈烈,袖寬竟逾四尺。

二是越來越露。這在首服的變化上最為明顯。武德、貞觀時,宮人騎馬著羃,意在「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永徽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到開元初,宮人騎馬只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見《舊唐書·輿服志》)。

眾所周知,衣冠服飾不僅為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唐代婦女流行服裝的產生與發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生活習俗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這與當權者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有關。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僅在政治制度上因襲前代,而且在文化、習俗上也採取不間華夷、兼收並蓄的政策。唐太宗曾說:從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賤夷狄,我獨不取這種偏見,同等看待漢族和非漢族人,因此境外部落都來親附。當時的長安,幾乎成了一個國際的都會。在長安城居住的,除了漢族人民以外,還有突厥人、回鶻人、龜茲人、吐蕃人、南詔人、日本人、朝鮮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開元、天寶之際,天下昇平,而玄宗又多任命胡人為邊帥,於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形成了開放與尚武的習俗。社會上不論官民,也不論男女,都可參加騎馬、打馬毬等活動。胡化之風所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起了變化,這無疑會影響到婦女對服裝的追求。

其次,這也跟封建道德觀念對婦女的束縛相對減弱有關。由於唐代社會風氣的開放,封建道德觀念對婦女的束縛相對減弱,婦女的思想漸趨開朗,貞節觀念亦相對淡薄。有唐一代,公主再嫁的就多達23人。韓愈的女兒先適李氏,後嫁樊宗懿,說明讀書人家也』不禁止再嫁。至於《雲溪友議)所載楊志堅妻向官府申請離婚,則更表示社會有離婚改嫁的習俗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也表現在服飾上。如《禮記,內則》就規定:「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由於禮教束縛的鬆弛,婦女服裝便呈現由擁蔽向袒露變化的趨勢。

第三,.這還跟統治階級的率先倡導有關。唐代婦女的流行服裝,一般都是先由宮中興起,而後再播散到民間。張鷟《朝野僉載)云:「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以後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盪谷,掃地無遺。至於網羅,殺獲無數。」「百鳥毛裙」是用許多鳥毛織成的裙子,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非常華麗。此種款式一出,民間婦女紛紛仿效,以致山林中的珍禽異鳥都被捕殺殆盡。由此看來,統治階級的率先倡導,其影響力是很大的。這正如王涯《宮詞》中所說的那樣,「一叢高鬢綠雲光,宮樣輕輕淡淡黃。為看九天公主貴,外邊爭學內家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古代都城規劃的傳統,由於新建,這種傳統布局方式表現得更為明顯
武曌楊玉環的前世今生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