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陽生:從博世任性建晶元工廠看中德製造業四方面差距

歐陽生:從博世任性建晶元工廠看中德製造業四方面差距

博世之芯

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巨頭之一、汽車行業領路人 — 德國博世集團2018年4月24日宣布將在德國東部城市Dresden(德累斯頓)新建最先進的晶元工廠。德國政界、商界的頭面人物紛紛趕到Dresden,與博世集團汽車電子董事成員Jens Fabrowsky,、德累斯頓市長Dirk Hilbert一起參加晶元工廠的奠基儀式。

左耳美國特朗普禁止美國企業出口晶元給中國科技巨頭中興之音未絕,右耳德國科技巨頭博世任性建設全世界最頂級的晶元工廠。

美國一停止晶元出口,中國的科技巨頭就岌岌可危。而德國的一家科技企業,隨隨便便就可以建座世界上最頂級的晶元工廠!

此時此刻德國博世新建晶元廠,莫非是對中國政府示好的暗示,沒有美國佬,還有德國人!

1973年,博世開始著手研發汽車零部件和控制系統最核心的部件——晶元;1998年,博世成功研發了微機電系統(MEMS)的加工技術;

到目前為止,博世已經具備了全自動生產基於300mm晶片半導體的製造工藝,最小加工長度為65nm。時至今日,博世已全面具備了晶元、機電產品與軟體集成的研發製造能力,擁有這個能力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25年磨一劍,才有了博世強大的晶元研發和製造能力。

到目前為止,博世累計製造了近100億顆晶元,遍布各行各業。

作為曾經博世的一員,看到這則新聞後非常感慨:同為科技巨頭,為什麼中國的科技巨頭如此不堪一擊;而德國科技巨頭可以如此任性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德國工業是如何崛起的?

德國工業崛起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上製造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是,曾經的德國製造也和中國製造一樣,是山寨的代名詞,那麼德國製造是如何崛起的呢?

德國搞工業化時間較晚,在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家。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歷了和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別人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其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為了改變德國製造的國際形象,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量最高,回國後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

原來德國基礎科學根基雄厚,但是沒有建立理論科學和工業實踐間的聯繫。自此之後的半個世紀里,德國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結合在一起,領導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湧現出來了如博世、西門子這樣的一批站在世界之巔的科技巨頭,以及大量的細分行業隱形冠軍。

此後,德國在機械、化工、電器、光學、廚房用品、體育用品等領域都擁有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也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然而,好景不長,希特勒點燃的二戰炮火最終讓德國舉國一片廢墟,德國成為二戰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

面對戰後滿目瘡痍的局面,德國人選擇了堅強。雖然物資缺乏,但是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術工人以及廢舊設備還在,這也是德國戰後能迅速崛起的最大資本,應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另外作為對抗紅色陣營的前沿,德國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持。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為德國注入了急需的資金和資源。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德國人很快發力,在汽車、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等行業齊頭並進,從1950年到1970年,西德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驚人的10%以上,創造了世界經濟的奇蹟,很快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德國和美國並駕齊驅,成為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中德製造業差異

從德國工業崛起的歷程來看,有很多地方和中國類似,值得中國借鑒。德國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將「德國製造」從低劣質量的代名詞變成了高質量的代名詞,然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40年過去了,「中國製造」還沒有擺脫低質量的形象。中德製造業到底差異在哪裡呢?

作者結合過去7年在博世的工作經歷以及對中國上百家企業的深入了解,總結出來中德企業間的四方面差異,供讀者們參考:

目前德國製造業已經全面完成工業3.0,正在向工業4.0過渡;而中國製造業整體情況很像德國在19世紀80年代的樣子,主要靠模仿他人為主。但是為什麼德國人能很快從模仿到完成超越,而中國人還是一味的在模仿呢?

這就要從兩國的工業基礎說起。論設備硬體,當前的中國比100多年前的德國強很多。然而工業基礎不光是設備,更重要的是人才。

從德國崛起的過程來看,德國當時有一流的基礎技術人才,缺乏的是應用技術人才。基礎技術實力雄厚,往應用技術過渡,容易一學即會。

在人才方面,中國恰恰相反,中國當前主要是應用技術人才為主,基礎技術人才嚴重缺乏。比如中國當前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機器人,但是至今尚未掌握機器人三大核心基礎部件技術;中國當前汽車銷售量佔全球1/3,但是至今沒有一家公司能掌握髮動機核心技術。還有很多行業,如集成電路、數控設備、化工等,核心基礎技術全部依賴進口。從基礎技術過渡到應用技術容易,而從應用基礎過渡到基礎技術難如上青天:

基礎技術缺乏正是中國工業之痛的核心所在。工業基礎技術落後,造成了中國當前各方面受制於人的局面,中興事件應該給國人敲個警鐘,工業強基需要變成未來中國工業發展的主旋律。

戰略理念

博世是汽車行業最賺錢的公司,博世發明了一部汽車中最核心的200多個零部件。沒有博世,就沒有汽車。這也是博世內部的一句宣傳語。由於在汽車行業,博世過於強大,為了消除整車廠的隱憂,博世向客戶承諾永遠不做汽車。但是汽車離不開博世,這就是牛B公司的表現。

如果博世是一家中國公司,那麼博世一定不會自己去開發汽車晶元,而是會選擇造整車。因為在中國公司的眼中,有內涵的「小事情」還是交給別人去吧,自身專註做面上的「大事情」。

這就是中德製造業戰略理念的最大差異:德國製造業靠自己研發,掌握所從事行業的基礎核心技術;而中國製造業則是貪大,去整合,去買自己缺少的東西,忽視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基礎工作。

在中國製造業眼中,好像只要有錢,就能買到一切,然而錢並不是萬能的,可以買到需要的殼體,卻永遠買不到內核。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和聯想收購IBM電腦就是最好的例證。吉利收購沃爾沃後,汽車水平沒有得到多大提升,而現在的「小黑」THINKPAD已經不是當初哪個小黑了,質量一落千丈,而且聯想自身品牌的電腦質量也沒有多大提升。

中德製造業這種戰略的結果就是:德國公司大部分小而精,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所在行業的世界單打冠軍;中國公司大而不強,依舊缺乏核心基礎技術。

在新工廠奠基儀式上,博世董事會成員Jens Fabrowsky先生髮表重要講話:「晶元是打開萬物互聯之門的金鑰匙!時至今日,沒有晶元的汽車寸步難行。

在互聯時代,晶元對於汽車越來越重要,這也是博世為什麼投入巨資新建晶元工廠的原因,時刻將行業制高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樣才是真正的行業老大。

只有做到這點,才能說沒有博世,就沒有汽車。汽車裡面可以沒有賓士,沒有寶馬,但是不能沒有博世。

做事風格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麼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品牌呢?」西門子這樣回答:「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從西門子先生的這個回答中,不難發現德國人做事的兩個典型風格:一是嚴謹,重視細節;二是有責任感,要生產一流產品和提供一流服務。

其實德國人的這些做事風格從博世新建晶元工廠也能看出來,下圖是博世新工廠的投資規劃:

從規劃中可以看出,建一座10萬平米的廠房,博世計劃花近4年時間。如果要是放在國內,建這樣一座工廠最多2年就要完工,大部分公司估計1年就能完成了。

也許還會有人自豪的說,這就是中國速度。

做事嚴謹有責任感,才能打造精品工程;國內的樓脆脆、橋脆脆就是缺乏責任感和做事浮躁的體現。

近幾年國內鋪天蓋地的在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核就是責任感,只有有責任感才能出精品。記得有一個小故事說得是一個造房子很厲害的老木匠,做了一輩子的精品房子,輪到要退休做最後一套時,想到反正要退休了,做好做壞一個樣,於是責任心缺失,造了一生中最差的一套房子,沒有想到的是,等房子造好後,老闆將鑰匙交給他,說這套房子是送給他的退休禮物。當老木匠接過鑰匙時,後悔不已。這則故事反應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使水平再高,只要責任心缺失,也做不出精品。

另外,在當前浮躁的大環境下,中國很難找一塊讓人安靜做事的凈土。大家做事普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再加上責任心不強,註定難出精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基本上沒有人去關注基礎創新,本著拿來主義的態度,做錦上添花的事情。

人才培養

人是決定性因素,人才培養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昌盛。

德國培養人才的方式是以職業教育為主導的二元制,中國培養人才的方式是以學校為主的填鴨式。

二元制是學校與企業各為「一元」。傳統學徒培訓方式結合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形成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職教模式。德國眾多大公司的CEO都是來自於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它是職業教育的典範。

在博世工作時,看見德國的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在博世、西門子這樣的大企業實習,而且可以選擇它們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公司,公司還不得拒絕,實習期間要安排一名資深人員做導師,在半年的時間裡面指導德國學生完成一項實戰研究課題,實習時間結束後,可以再去另外一家公司實習。當年那名德國實習生在完成節能減排這個課題後,又去了美國西門子實習,在我們眼裡,德國學生的幸福指數簡直爆表了。

反觀中國的填鴨式教育,是萬人齊走獨木橋,只以試卷論英雄。大學畢業生基本都不具備實際動手能力,理論和實際完全脫鉤。記得當年在讀MBA學《運營管理》這門課時,老師講的案例差不多是30年前的製造業例子,和現代製造業情形完全不一樣,運營管理是一門講究實操的課程,這樣的講授基本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在企業裡面,德國公司非常重視培訓,」mentor-mentee」是德資企業最為普遍的一種帶教方式,每一名核心員工都會有一名高級別主管mentor,指導他/她在公司裡面改如何發展;非核心員工也會有一名資深員工做mentor。

而在中國企業,學生工作後就是散養,完全靠自己自力更生,偶爾遇到貴人,那也是三生有幸。

展望未來

以上闡述了中德製造業的四點差異,對於製造業而言,在這四個方面,德國企業完全輾壓中國企業。但是作為中國的一份子,我們也不用過於憂慮,知恥而後勇,看清差距才能後來居上。

雖然從整個大環境,目前中國製造業沒有德國那麼強,但是中國製造業有一項巨大優勢,是德國企業所不能比的,那就是人。

中國人相對於德國人有兩個巨大優勢:一是智慧;二是努力工作。

日耳曼人自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可從我過去在博世的工作經歷來看,中國員工更聰明,也更有idea;然而中國員工不足之處是將idea落地的能力。如果中國員工能夠提升事情的落地能力,也就是德國人一直掛在嘴邊的「make it happen」,那麼從智慧這個層面,中國人絕對是世界最頂級的。

另外,中國員工努力工作的程度也甩德國員工好幾條大街,一個中國員工可以抵好幾個德國員工。

中國人更有智慧,工作也更努力,因此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只要發現不足,一步一步的迎頭趕上,相信中國企業很快也能任性建造自己的晶元工廠。

小貼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益智能製造 的精彩文章:

TAG:精益智能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