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老師畫作賞
太行山下
---題贈吳敏太行山寫生畫
文建黑馬(原創)
讓我把家安在山腳下
讓我住在離神仙更近的地方
我的靈魂乾淨,思想單純
每一日只是房前割草屋後放馬
每一座山上都住著一個神仙
他們寬厚慈祥神通廣大
把每一個樹木石頭都神奇點化
太行山下,開門見山
每一個窗前都是一幅畫
太行山下,零星的雞鳴狗吠
也會讓你把遙遠的故事想起
我在晨昏之間推開籬笆
你在落筆之時把炊煙燃起
雲霧飄渺你便抵近仙境
太行山下
心若佛國,萬物空靈
塵世浮華唯留一幅心畫
讓我安家
老的畫,側重墨色的變化,喜在五色交織的焦、濃、重、淡、清中,覓得平衡、溫潤的狀態。國畫,注重筆墨,筆為骨,墨為肉。骨與肉難分難離,所以上乘的用筆,則是「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筆與墨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又有密而不顯的哲思為基礎。墨,太濕則無筆;筆,太枯則無墨。筆與墨的前世今生,墨與筆的今生來世,實非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呀!唯有提筆去實踐,去體會,去傾聽。
老敏畫畫,更多的是寫生。在繼承傳統筆墨技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西畫的對景寫生,焦點透視的方法,予以畫面更具現場感。老敏的畫,給人第一反應,即是煙雨朦朧之美,此處的朦朧,就其技法上論,則是老敏更喜用墨,墨多筆少,便會出現雲霧、水氣的繚繞之韻律。就其精神上說,也許是生活在南方,這塊地域的文化底蘊,影響了審美的需求!俗話說,南人具玲瓏躍動之天性,北人有憨厚樸實之格局。地域會對作品有所影響,但不是絕對。主要還是畫家本身的情性的影響。
畫傢具什麼個性,那麼所畫的畫,即具什麼品。那麼,喜用筆,還是喜用墨,好潤澤之韻、好枯乾之境,都體現了畫家的個性。在畫中,有時透過筆與墨不容易窺見畫家的性格特徵,那我們還可以藉助書法,來看看筆與墨的取捨之間,作者個性撲面而來的作品。如:宋徽宗趙佶的書法,骨多肉少,可以說是只剩下「皮包骨」了,個性明顯。再看看唐顏真卿的書法,肌肉發達,強壯有力。而王羲之的書法,則是「骨肉相連」,不瘦不肥。那麼,山水畫也是如此,我也希望,看畫要透過表層的服飾,看見肌膚。再透過肌膚,窺探隱遁在其中的骨骼。 談畫,我屬外行,論中國畫更是外行。但有一點是清晰的:畫,就是內心的外化,心境在什麼處,畫的品格,即在什麼位置。忽然想起趙無極的一句話「畫畫不僅僅是畫的問題,要像和尚靜養一樣,想一想怎麼畫,把主題忘掉,把世界什麼東西都忘掉,你就把自己擺進去,使人本身同感情、同畫面連接起來。什麼是創造,創造是你的心靈同畫面的接觸」。的確,要像和尚一樣靜養心性,心平靜下來了,那麼所呈現的畫面則是安詳之境了。
老敏喜研歷史,酷愛書法,且善談天。老敏喜酒,但飲酒不過量。也許,有些醉意作畫,更放鬆。這樣就可以拋下一些概念的干擾,就此更容易契於本心吧! 不多說了!茶者,自知茶之味;酒者,亦自知酒之意。 畫,是畫家的心境。境,是一種邊界。 要想了解畫家心的邊界,那麼,直接去看畫,直接去讀畫。直覺很重要,畫者如此,觀畫者亦如此。末了! 秋正涼,觀君畫,山水之間居仙家。 有酒無酒度時光,似醉非醉忘年華。
TAG:新軸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