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生家庭之外,同伴才是決定孩子社會人格的關鍵

原生家庭之外,同伴才是決定孩子社會人格的關鍵

從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開始,「原生家庭的傷害」這個話題近年在媒體一直很熱,許多人血淚控訴家庭對自己性格甚至人生的影響。彷彿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父母帶來的。

心理學家更是推波助瀾。從弗洛伊德到武志紅,從童年陰影到家會傷人,簡直讓人覺得父母要對子女一輩子的幸福負百分百的責任。

殊不知,另一個對孩子影響更大的因素被我們長期忽略了,那就是同伴的影響。

有報道說陝西米脂的學生被害事件嫌疑人當年在學校中曾遭受欺凌,這當然不是說他行兇有情可原,但至少應該算有跡可循。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教養的迷思》,雖然觀點可以商榷,但我覺得現在是時候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思考一下同伴影響的重要性了。

作者在書里反思了父母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性,認為是基因和環境共同決定了孩子的人格發展,父母的重要性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或者說,環境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大。

基因大家都明白,小朋友生來就性格迥異。之所以很多人覺得溫和的父母培養出溫和的小孩說明了教養的重要性,不如說這更證明了溫和是基因的作用。

而環境則主要指孩子在社區、學校所交往的同輩人群。作者認為他們對孩子的影響遠勝於家長。不用焦慮你在家裡的言行是否會讓孩子性格扭曲,你沒有他的夥伴力量大。

在家庭中,尤其是現在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小朋友習得的是如果處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以及父母間的相處關係。這裡面更多的是依附與支配以及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繼承父母的養育習慣和婚姻模式。

而在跟同輩群體的玩耍中,小朋友更多習得的是競爭與合作關係。小朋友在同輩群體中確認自我身份,尋求群體認同,發展社會化人格,這是他今後社會生活的關鍵。

即便孩子在家庭中發展出一套與家人的相處之道,進入群體他也會相應調整他的行為,發展出適應群體的另一套人格。而他長大後,社會化人格才是他的公眾人格。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能會反社會,而黑手黨頭目可能在家是乖乖仔。

所以作者認為謹慎選擇孩子的同伴非常重要,父母也需要為孩子在同伴群體中獲得認同做出準備。小到孩子的服飾裝備是否得體不至引人嘲笑,大到孩子是否早入學一年在群體中居於劣勢,都會影響孩子在同輩群體中的地位和表現,進而影響他的社會化人格。

不要小看孩子間的歧視與敵意、競爭與合作,這是小朋友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同伴的接納與否,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都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未來。畢竟,小孩子其實不是在向大人看齊,他們更多的是在向同伴看齊。

所以,父母應該多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因此孟母三遷、學區房等等在作者看來是重要的,其重要性甚至大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教養的焦慮成功轉化為社會教育和學區房焦慮,後者更不可控,可憐的父母們。)

(作者朱迪斯·哈里斯)

那麼父母的作用除了基因遺傳和選擇同伴,還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那些主要在家庭中發生的場景,如親密關係、閱讀習慣、生活技能等等。

因此,父母最該做的是與伴侶和諧相處,以給孩子做出親密關係的榜樣;少看手機多看書,以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家庭閱讀氛圍;送孩子去技能類學習班,以培養他的各種技能,等等。

至於孩子在社會中開朗還是內向,勇敢還是謹慎,領袖還是跟班,刻板還是靈活,跟家庭教養方式真的關係不大,這些是他在與同伴相處中養成的。除了基因,起最大作用的是他的同伴。

所以,父母們,放輕鬆,孩子才不會因為你的一次發脾氣而性格扭曲呢。有那個力氣多掙點錢,換個好學區,多跟老師溝通,才是正經事。

PS:不是很推薦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並不易讀,也沒有想像中的實用性。如果想看,可以買電子版,很便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單愛讀書 的精彩文章:

他們應當行走

TAG:單單愛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