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健康傳播人張超:健康科普「留人與留心公式」與內容選擇淺見

健康傳播人張超:健康科普「留人與留心公式」與內容選擇淺見

GIF

15

筆者以為好的傳播者傳播健康知識、方法、技能時,按傳播達到的效果可以用以下幾個層次加以描述:

1.講明白,能聽懂

從傳播者的角度能說明白,從受眾的角度能真正的聽懂你要傳送的信息和目的,不產生歧義,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2.使人信、可重複:

言之有據,有理,使受眾相信。從傳播者表達角度看是受眾可以理解的,從受眾的角度看接受的信息是可以理解的,在現實中是可以重複的。

3.能融入、感染人

選擇適當有聲語言、肢體語言、適當的案例、故事等營造符合主題的氛圍,使受眾受到你的影響,能有效為傳播者要達到的目的服務。

4.有共鳴、感動人

表達的主題明確、思想向上、有啟發性,與受眾對生活、工作、學習和人生中面臨的困惑、難題和觀點等產生共鳴。

5.可踐行、激動人

道不虛言,如果達成以上目的是現場效果的話,傳播者通過自己的傳播使受眾在傳播活動後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用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這要求傳播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啟發性,傳播形式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如果能做到這五個層次的話,已經是,但不單純是傳播了健康相關領域的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給公眾,提升了公眾的健康素養,幫助個人和群體樹立合理的健康觀念,擁有理性就醫、獲取健康知識、方法和技能的能力,而是使受眾在更深更廣的層次上體悟生命的意義和尊嚴,實為全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做出了貢獻。

一、科普「留人公式」與「留心公式「

在觀察不同的人在進行健康科普人際傳播時發現了一個頗讓人吃驚的現象,絕大多數的醫學專業出身的人員,面對聽眾進行健康科普人際傳播的時候,聽眾都不會出現激情式的反應,不會衝動,而沒有經過醫學訓練的人有時好像比專業人員「更受歡迎」,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工作當中我們從醫學的角度講,脊髓型頸椎病,重了必須手術,否則是沒有辦法治療的!有相關疾病的人後來再也不願意聽專家的健康講座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們聽講課是為了治病,你們講:「治不了,我自然就不聽了、以後也別通知我了」!為了少發生類似的現象筆者認為科普工作者在傳播現場要做到從「留人」到「留心」能滿足公眾的認知需求,把身體留下來,能與聽眾產生共鳴把心留下來,能把聽到內容道理、知識、用於生活、工作實踐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一)「留人公式」

在健康科普人際傳播實踐中:門可羅雀與一票難求同時存在。這實際上與傳播者能否尊重,遵從認知規律有密切的關係。基於多年工作經驗我總結出自己的傳播經驗為「留人公式」。

留人公式

最痛苦的感受(的現象、癥狀)或者最希望得到的成果+解決方法+為什麼提供這種解決方法+如果解決不了,您(受眾)應該如何去做(找醫生)。

激起興趣、拉近距離、建立聯繫、給出方法、實踐演練、交待宜忌、如果無效、提請就醫。

(二)「留心公式」

留心公式

傳播者要做到使聽眾能「走心」共鳴,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在傳播形式、方法、策略上需要注意「六入」入眼、入耳、入心、入腦,深入生活、融入生活。

從健康人際傳播的現場效果來看,做到四入:入眼、入耳、入心、入腦的傳播效果就已經不錯,當然最理想的是傳播效果是,受眾參加完傳播活動以後能夠將所學到運用到在日常生活中去,就做到了融入生活。

要達到上面的傳播效果的方法學基礎是深入生活、融入生活。要有深厚的學理背景、操作技能,更要能做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中點滴的細節、並與自己傳播的內容做有機的整合,對生活中的點滴給出科學的解釋,對正確的予以弘揚,對公眾習以為常的但不知錯在何處的行為、習慣給予指正,並帶領大家一起舉一反三去尋找和發現生活中類似的事物和現象,這時傳播不僅科學的知識、方法,同時啟發和提升了公眾的科學精神。從生活中來,科學解析,到生活中去,舉一反三,歸類表達,這樣傳播者與受眾就更能以教學相長的形式共同融入生活。仍然以「茄子吸油」為例,如果受眾真正理解了「茄子為什麼能吸油」就會指出身邊可以「吸油」的大量食物:韭菜、芹菜、大白菜……這時候你就不是臆想、不是一知半解是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了。

(三)公眾認知一般過程與特點

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是先個體的、特殊的,逐步上升到一般的、規律性的,乃至哲學的高度,是從表象、現象逐漸向本質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複雜的、是漸進的。

1、先情緒、後理性。

明了這一點對於「四入」的運用是相當重要。一次健康科普人際傳播的現場氛圍是重要的,入眼、入耳主要是解決現場氛圍的問題,營造一個良好、適合傳播目的的現場氛圍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這次傳播的現場效果。

2、先現象後本質。

哪些現象是人們關注的,最先感受到的?要認真研究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人們看病是因為發燒、是因為頭疼、頭暈,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引起頭疼的原因就有250種之多。看病時幾乎沒有病人會說,我想知道引起我現在發燒、頭痛、頭暈的原因是什麼?最關心是如何不再發燒,如何不再頭疼、頭暈。如果我們按疾病發生、發展、流行病學的概率來傳播有關頭疼的原因與解決方案,現實是受眾會走掉一大半。反之如果你頭疼,我就提供解決頭疼的方案,聽眾會有一大部分去樂於聽從你的分析和講解的,所以我們建議的傳播內容的構思:最痛苦的感受(現象、癥狀)最急切的需求+解決方法+為什麼提供這種解決方法+如果解決不了,您(受眾)應該如何去做(找醫生)。如果傳播能有效抓住受最為痛苦的表現、最為關注的問題,並能以受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接受的方法講明白深奧的道理,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產生共鳴,就做到了入心。

3、先感覺,後分析。

傳播的方式中有一類是講故事、講案例。在故事和案例中使受眾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的嚴重性,然後再分析這個故事、案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科學原理在哪兒,如此啟發受眾應該注意什麼,不要犯故事、案例中主人公同樣的錯誤。這和上面談到的從生活中來,科學解析,到生活中去,舉一反三,歸類表達是同樣的道理。這是傳播科學,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的「入腦」弘揚科學精神的過程。

二、傳播內容的選擇

在一次人際傳播活動中到底該如何選擇要傳播的內容是令人頭疼的事,有時傳播者千辛萬苦準備的內容到現場卻並不為受眾接受。人際傳播作為健康科普的傳播途徑,最大特點和優點是可以根據現場受眾的需要隨時調整傳播的內容,這也是對傳播者要求最高的地方,也正是這一點經常讓健康科普工作者心中惙惙。總結受歡迎的傳播者,他們傳播的內容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細化一下有以下特點:

(四) 生活中來、高於生活:

講受眾身邊人、身邊事,這樣子才親切,才不至於讓自己傳播的內容與大家有距離感,但只講身邊人、身邊事會流於純粹的拉家常,要義在於通過講述公眾身邊的這些故事、案例拉近和大家的距離同時,使受眾自身和故事、案例的主人公的經歷建立聯繫:他的問題我有沒?他這樣了我會如何?我該如何做。要把這些具體故事和案例中體現的共性東西,發現升華總結為受眾可以借鑒的經驗、避免的教訓,以指導日後的生活行為。這就做到了生活中來,高於生活。

(五)切合文化傳統、避免拿來主義。

聽得懂、學得會,富於操作性,這是對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的最低也是最高要求。不能只泛泛的講概念講理論。要適應文化傳統,比如中國人習慣用「兩和斤」來表達重量單位。在膳食指南中禽肉蛋奶油,水果蔬菜的重量單位都是用克、毫升來標示。最典型是酒用克來表達,可從來沒有在一個酒類的包裝上看到這瓶(桶)酒含有多少克酒精?連專業人士講課時都要現場推算一瓶52度的二鍋頭一兩酒含有幾克酒精,這叫不符合文化傳統。中國的文化傳統有模糊的一面,一天6克鹽是多少?怕是難以理解的,於是有現在各大城市的鹽勺的出現,這就解決了不知道6克鹽是多少的可操作性問題。講哪類食物應該吃多少克也是同樣的問題。於是有10網球原則即:不超過一個網球大小的肉,相當於兩個網球大小的主食,保證三個網球大小的水果,不少於四個網球大小的蔬菜,這個指導方法符合國人的傳統了,但假如生長在農村沒見過網球的人如何?有辦法,可否換成雞蛋、土豆,或自身的手掌,拳頭之類呢?總以符合人們認知事物的習慣和簡單易於操作為準。

(六)大話小說,小事細說——選題大小適宜。

沒有經驗的健康科普工作者部是有意無意的將盡量多的內容,在較短的時間傳播給受眾。且來龍去脈一定要交待清楚,決不偷工減料,殊不知這樣做是典型的填鴨式教育,對於非專業人員、沒有多少文化基礎的受眾在一定時段內所能聽懂和記住可能與傳播整體內容的多少成反比,你講的越多,受眾能理解和記住的越少。怎麼做呢?筆者的經驗:一是面上把握、點上突破。面上把握是講宏觀,是講大的方面,如:今天和大家聊聊高血壓,為什麼聊高血壓呢?這1年不到的時間,我們這裡有十幾個人因為高血壓引發的腦卒中去逝或殘廢了。高血壓是種什麼病呢?……引發高血壓的原因很多,今天只講一下口重的問題——鹽吃的太多和高血壓的關係,以及如何限鹽的問題。這樣把話題的背景、由來適當交代一下,大中選小隻講一個點,講到受眾回去就可以照著做,自然比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仍不知道如何做更受到受眾的認可和歡迎。二是大話小說、小題大做。可能會問不就鹽和高血壓嗎?即使講到分子水平,10分鐘也就講完了沒得講了,怎麼辦?不會如何講好一個點的關鍵是把點在線、面、體中的真正作用理解、吃透,然後針對受眾的不同,滿足差異化的需求,這樣將這個點講透講活,解決實際問題,盡量滿足個體的差異化需求。比如同樣講鹽對人體的影響,面對老年人講鹽和高血壓、心臟病的關係,面對中年女性講鈣與鹽的關係,面對青年女性講講鹽和皮膚的關係,即健康與美麗的關係問題,這樣就可以把要傳播的內容針對不同受眾的特點,講活並盡量講透徹。

(七)落地要有根,切忌一片雲。

這句話有多層理解:一是不能說無科學依據的話,信口雌黃。二是不能我準備了什麼就講什麼。在傳播現場要學會隨時調整要講解的內容,針對現場受眾的需要有的放矢。那到底該如何判斷給現場受眾講些什麼呢?一般的判斷指導是應知、希知,不知、不會、不能。具體說來是受眾應該知道的,但他不知道的,比如正常的血糖、血壓標準。他希望知道的,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血糖、血壓恢復正常?受眾應該知道的,傳播者比較好確認一點,但受眾希望知道的傳播者很難滿足,因為這個問題太複雜。沿這一思路我們建議的方法是現場調研,按不知、不會、不能的簡易判斷方法,現場評估受眾對一問題的認知和掌握程度。不知是信息、是知識的問題,不會是能力是學以致用的問題,不能是意志的問題。三個層次的問題講解和解決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比如筆者在講反式脂肪酸時,常問現場的受眾何謂反式脂肪酸?定義是什麼?如何產生的?對人體的影響是什麼?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問題,針對現場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的具體情況,適當的介紹一下相關內容以後過度到下一個層面——不會。在哪些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對常見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做一剖析後,推出第三個層面的問題——你能堅持少吃或不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嗎?受眾的回答各異,在這種穿插提問、互動交流我們傳播了有關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影響的知識,與受眾一起鑒別了哪些食物含有反式脂肪酸,傳遞了盡量少攝入反式脂肪酸的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潤健康故事薈 的精彩文章:

孩子吃飯挑食,破解辦法很簡單!

TAG:康潤健康故事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