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衢州茶文化之「雅」

衢州茶文化之「雅」

題記:「只要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林語堂

茶,是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貢獻之一。我國是茶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採制和飲用茶的國家,《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通茶)而解之。」和歷史傳說有別,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對「茶事」則有明確記載,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了。而風雅的衢州茶文化始終浸淫其間。

雅 ●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晉代、南北朝,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 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 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幹人社」等。宋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雅 ● 茶席上的茶器,

不是點綴,更是心性!

茶席,象徵著一種審美的合理性,讓人感受到一種能量,而其中隱藏著可能突破的原動力。將一種古茶器視為人類味道鮮明的殘留,這是一種衝擊性的味道。

茶席中的茶與器處於對稱性的支配,如果現代人在生活中能對茶器傾心投入,那麼茶席所給予人的親切就不只是為了喝茶。以茶席的桌布看,所用的顏色令人想起一種親密的附和,用對顏色,會給茶席參與者帶來不可思議的安定感。

茶席上的茶器擺設看起來像是一種參道,凝聚精氣神韻,壺不單是壺,它在茶席上閃亮光輝,其隱含的製作者的用心感染了茶人,而杯子的形制與材質,更強烈昭顯茶器製作者渴望杯成形後,可以豁然地成為茶人終身伴侶,即使它只是品茗時短暫使用的強烈願望。

茶席中的壺作為表現的主題,雖然從唐宋以來受其形制,使用功能的區隔,並給予了不同的命名:「水注」,「湯提點」或是現代的「茶壺」。「名稱」意象傳達出歷代品茗方式的變異,形制的改變也會隨時間改變,卻脫不了用壺將水與茶緊密配合,茶水經由杯傳遞色香味的關鍵角色。

將茶壺當作一位書法大師,提起茶壺注水時就會橫生趣味,就像是把泡茶視如寫書法,如何揮灑自如?如何讓茶湯勻稱?又如何讓茶湯淡然有味?正如書法運墨巧思的濃淡與飛白。此中妙趣在楊萬里(1127-1206年,南宋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的詩中說:「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他用銀瓶注水如提氣運筆寫字,有時行雲流水,有時氣勢如虹。

今人收藏茶器大多停留在一種增值性的思維當中。茶席上選用的器具有顏色,溫度,質感與深度,蘊含著茶人的一種精神。

茶席,茶器代表茶人,若茶人選用的器表是亮光的釉面,或是選擇自然灰釉質樸的器表,茶人內在深邃的光澤是一種異質的存在,象徵著茶人不同的心境與對茶的詮釋,在每次擺設茶席時,彰顯引領與賓客對話和強烈引誘賓客的心。

精心布置的茶席所散耀出來的光是熱情的,更見茶席精彩搭建光的空間。有趣的是,若茶席擺設不得宜又可將它解體,讓茶席再次回到原點,等待著將茶器組合成另一種不同的境界。

雅 ● 捧一盞白茶,

品一種禪悅

唐代時期,佛教興盛,茶文化也很繁榮,茶就又成了寺廟裡一種十分重要的供養品,以茶供佛也逐漸成為寺院佛事活動的一種。河北柏林寺開法祖師趙州禪師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學人,更成為千古禪門公案,「趙州茶」從此名揚天下。千餘年以來,禪人茶人慾體味「禪茶一味」之妙境,前赴後繼,衍成了一道獨特的中國文化風景。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講「禪茶一味」。這是好事,說明我們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人有錢有閑、能介入茶文化中來,品味文化的韻味了。只是,有些人認為「禪茶一味」,也就是要說到「禪」了,這是不是太靠近宗教了,是不是在宣揚宗教了呢?這是一個誤解誤讀。

「禪」是一種東方智慧,是一種處世哲學,一種生活態度,講究的是一種虛空清靜,超然大度。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說得很妙:「禪是大海,是空氣,是高山,是雷鳴與閃電,是夏日與冬雪。不,它是在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在禪者的眼中,禪就是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是宇宙人生的總源泉。換一句話說,人人其實都嚮往自然的生活,人人心底其實都有禪意,只是禪講悟性,反正靠人去悟就是了。一旦你悟了,獲得禪意與智慧了,你就可以消解內心許多積怨,可以滌盪世間一些塵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有點「禪意」在心中,對種種失敗、無奈,或許就能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這麼一說,或許與宗教的一些主張是一致的,但是,「禪宗」是宗教,這「禪式思維」、「禪意」不是宗教,而是人生,是人生的境界。

早在農禪時代,茶就與禪結下深深的緣份,修行者主張直接面對現實生活,從生活的點滴中體悟人生哲理,體悟大道。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可以「禪茶一味」,通過種茶品茶,達到修心養性的目的,達到「和寂清靜」境界。古德高僧是自己種茶、自己採茶、自己制茶、自己飲茶,整個過程都含有自己的勞動,整個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是在自然的生活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人生的哲理。至今,許多的寺廟還保持著農禪的作風,在寺廟邊的一些半山腰上保持著一片片茶園,現代修行者也自己種茶、自己採茶、自己制茶、自己飲茶,享受一種自然的生活,且以此修心養性。這,看似平淡無奇,甚至因為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有點枯索乏味,可細細回味,這裡面卻有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或許真可以得自然之氣於無有之中,得宇宙精氣於無有之間,使人生更加從容和淡定。

在衢州的龍游古民居採訪時,遇上一位六十來歲的種茶農婦,她種的是龍游白茶,她就和我們暢談著自己種茶、自己採茶、自己制茶、自己飲茶的樂趣,說得眉飛色舞,一臉陽光。她很泰然安詳,你盡可以在她身上找到一種把一切煩惱委屈柴米油鹽全都拋遠了的感覺,她身上那種幸福指數絕對是很高的。這,可不可以說也就是一種生活的禪意呢?或者可不可以說是「禪茶一味」在這位「茶婦」身上的折射與閃光呢?一位先賢說過「凡人喝茶是茶,禪者喝茶是禪」,「茶婦」在制茶喝茶時卻喝出了這個心態。「這個心態」是什麼?是一種平常心、滿足感。「茶婦」自是平常人,所以肯定不好直接說這就是「禪悟」,就是「禪」。但說「這個心態」有點兒「禪意」,應該不算過份,不算是過頭話的。

當然,像這位「茶婦」那樣自種自采自製白茶早已不再是福鼎茶人的典型生存狀態了。福鼎白茶已經在海內外名氣不小,一批像品品香茶業、廣福茶業、天湖茶業一樣的現代茶業有限公司迅速崛起,多數是商業化、產業化生產了。我知道,再專談貼近自然、自種自采自製白茶的詩意與禪意,似乎不太切合實際,也有些不合時宜了。

只是,我在衢州採訪白茶時,還是不時感受到詩意和禪意,還是忍不住要多說說這白茶的詩意和禪意。 所謂白茶,也就是區別與綠茶、青茶、黃茶、紅茶、黑茶的茶的類別之一。白茶,製作時不發酵或微發酵;綠茶,輕發酵;青茶(即烏龍茶),半發酵;黃茶、紅茶、黑茶,全發酵,但發酵深度略有不同。白茶不發酵,自然萎凋,不炒不揉,主要工藝是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曬茶」了。白茶也就因此具有外形芽毫完整自然,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等品質特點,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白茶茶名不虛,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明朝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把白茶說得煞是可愛。他說道:「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生曬茶淪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誠為可愛。」讀這樣的文字,可愉情悅性,品這樣的茶香,自然可近於一種禪悅。

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衢州龍游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聖堂白雪」,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就是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也是白茶最貼近自然、最引人遐思的緣故。

在龍游遊覽時,偶遇有茶館,有人在飲茶,是湯色清雅的白茶。因為我們多問了幾個關於白茶的問題,也被邀請一道喝茶,喝正宗的「聖堂白雪」。第一泡以92-95度溫水泡在玻璃杯里,杯中茶舞,載沉載浮,湯色杏黃,香氣清芬,直透肺腑,真是好茶!

喝著用泉水泡的上好白茶,聊著茶道茶藝,自然又被引到「禪茶一味」的話題上來了,就說起了日本的禪茶大師千利休。他有一首流行很廣的「茶禪詩」,竟是這樣寫的:「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下去,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好像什麼都沒有說,又好像什麼都說了,那雅趣、那理趣、皆在其中。今天喝白茶,好像最適宜用這詩來表達心中的感受了,好像一切真是這樣簡簡單單,把水燒開,泡上茶葉,然後以適當的方式喝下去……茶就這麼簡單,禪就這麼簡單,生活就這麼簡單,捧一盞白茶在手,品一口清芬,品一種意趣。這,就是這一盞白茶給我一種禪悅了吧?!

來源:衢州市茶文化研究會

撰文:巫少飛

徵稿動員令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你不曾聽過的「茶疙瘩」
喝茶,究竟喝的是什麼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