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佛教的角度認識世界

從佛教的角度認識世界

在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認識佛教丨從《三寶歌》開始中,我們簡單地認識了一下佛教。那麼站在佛教的立場,特別是從佛教凈土宗的角度,又是如何認識我們這個世界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在佛教中,從龍樹菩薩開始,根據開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聖道門與凈土門。依佛陀教法,靠自己努力修行,獲得開悟者,稱為聖道門;相信阿彌陀佛之誓願,願意往生凈土並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死後蒙佛接引至凈土而獲得開悟者,稱為凈土門。

聖道門講「穢凈一如」,在佛陀看來,穢與凈並沒有分別,因為世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心凈則國土凈,佛陀的心是凈而不染纖毫污穢的,因而即使佛陀與我們同樣生活在娑婆世界,他所處的地方一樣是凈土。

凈土門講「厭穢欣凈」,厭惡穢土,欣慕凈土,穢土是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凈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極樂世界。從凈土門來講,首先要徹底承認自己是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做到心凈則國土凈,只有往生凈土,先實現國土凈,才能做到心凈。

當然,厭穢欣凈並不是讓我們消極厭世,甚至怠慢此世的人身,而是應該珍惜此世人身,更加積極生活,精進修行,以求往生凈土,脫離六道輪迴,這在佛教也叫「出離心」,是佛教修行出世的根本,如果沒有出離心,那學佛也只能落入邪妄或流於形式。

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沒有說到正題,其實說這些的意思是想說明認識世界的必要性。因為從凈土門來看,我們想要做到心凈開悟就必須往生凈土,想要往生凈土就要先生出厭穢欣凈的出離心,想要做到厭穢欣凈就要先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為什麼是污穢的,或者說我們的心為什麼是污穢的。

曇鸞大師(曇鸞大師乃南北朝時期北魏高僧,從小志向超逸,髫年出家五台山,批閱經藏。後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流支授以大師《觀無量壽經》,從此專修凈業,自行化他,朝野尊崇,四眾傾服。曇鸞大師是凈土宗早期教論行證的先驅,奠定了凈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開「他力本願」之端。後世道綽、善導等祖師皆承繼其理論之源,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正宗凈土思想貫徹鞏固、確立傳揚。曇鸞大師一生著述豐碩,其中的《往生論注》被譽為「中國凈土宗第一奇書」。)在《往生論注》中提出「三界六相」,濃縮概括了娑婆世界的特點,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三界六相。

三界,我們在第一篇文章中也談到過,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天分為二十八層天,從第六層天(此六層被稱為六欲天)下至地獄均屬欲界,我們生活的世界被稱作娑婆世界,即是欲界,重物質,有各種慾望。色界是六欲天上面的十八層天,在色界,雖有物質的身體,卻斷了慾望,連男女的差別都沒有。無色界是色界上面的四層天,在無色界,不僅慾望斷除,物質的身體也不存在了,只剩下精神狀態。

三界眾生,即使到達了無色界,也依然沒有解脫輪迴,還是會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有人可能會問,都已經到達天人那樣的境界了,還要參與六道輪迴?是的,正是因為天人達到了那樣的境界,沒有涅槃卻可能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涅槃,因感自己的「涅槃」和佛陀所言涅槃不同,反而說佛陀的教法不對,造下謗佛謗法的業而直墮地獄。

所以,即使達到天人狀態,生活在三界中的眾生還是束縛於六道輪迴,只有聖道門和凈土門兩條途徑可以讓我們解脫輪迴。

1.顛倒相顛倒,與「正」相對。對於我們來說,人性的自私就是相對於佛性最大的顛倒,由此可衍生出其他各種顛倒,只因一己私慾,以丑為美,以美為丑,以穢為凈,以凈為穢,以惡為善,以善為惡,以邪為正,以正為邪……此類事例,不勝枚舉,觸目皆是。

學生不勤奮上進、刻苦學習,卻投機取巧,考試作弊;教師不以德育人,懲前毖後,卻包庇姑息,一再容忍;醫生不精進醫術,仁心厚德,卻追名逐利,孜孜汲汲;商人不誠信經營,遵紀守法,卻粗製濫造,良心盡失;官員不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卻以權謀私,禍國殃民;學者不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卻攀附權貴,背棄真理……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很多。

也許你會說這些只是個例,他們也有苦衷,不過真善美與假惡丑並不會因為自我安慰的理由而轉換甚至變得正當。隨著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獲知更多的醜聞,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更好地觀察人性,審視自己的內心,雖然沒有犯下這樣或那樣嚴重的錯誤,但自己有沒有曾因一己私慾,顛倒正邪而產生不正當的想法或行為呢?其實,只要靜下心來客觀地想一想,就會發現,作為凡人的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情況。

在人間,以財、色、名、食、睡五欲為最高享受,此五欲也被稱為地獄五根,過度追求此五欲,甚至不惜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這就是人之私慾最淋漓盡致的展現,如此所導致的後果不言而喻,往往在死前就會報現「地獄」般的境遇。如果能將眼光放的足夠長遠,就會明白,因果律並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真真實實客觀存在的規律。

《無量壽經》言「世人薄俗,共爭不急之事。」世人常以急為不急,以不急為急,對於了脫生死的大事不慌不忙,反倒急迫地追求不那麼重要的財色名食睡,等到死亡來臨才發現並沒有什麼能夠依靠,這其實也是一種顛倒。

我們常講修行,其實修行就是克服人性的自私,把顛倒的事情正過來,從而達到佛性的「正」

2.虛偽相虛偽即不真實。我們所聞所見都是虛偽不真實的。歷史書中有多少是作者想灌輸給讀者的「歷史」呢?即使不是作者有意為之,那作者又能否記錄下真實的歷史呢?我們天天看到的新聞,有多少是真實的呢?是記者的真實報道還是某些團體、階層想讓大眾知道的呢?我們天天學習的「主義」、「理論」,有多少是真正在追求真相、真理的呢?即使不藉助其他媒介,我們親眼所看,親耳所聽,那這是事物本來的面貌嗎?還是他人有意為之,故意讓我們看到聽到的呢?連續發問這麼多,我們應該意識到,在世俗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如此龐大且快速的信息流讓我們無法分辨虛偽與真實,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質疑的態度去看待所有的一切。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應該保持這樣的狀態。

那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佛教講「緣起性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眾多因緣和合而成,本性是空,空是說不真實,沒有永恆實在的東西。我們生活的世界、整個宇宙就像夢一樣不真實,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由我們的心識所變現的,因為我們的心被煩惱、業障染污,所以我們看不到真相。

認清這個世界的虛偽相,並不是要感到虛無,覺得一切毫無意義,其意義在於時刻努力保持清醒地觀察世界,去偽存真,不要被表相所迷惑,同時,更重要的是審視自己的內心,認清自己,我們常常自我安慰,自我欺騙卻不自知,這是不應該的,我們應當精進修行,向真相負責,對真理負責。

3.染污相:一說到「染污」「污染」,我們首先會想到環境的污染,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壤、食物都受到了污染,這些是染污相的一部分。如果將視角放的更寬廣,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染污。

在《悲華經》、《佛說阿彌陀經》中提到「五濁惡世」,五濁是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五濁俱備,因而稱為惡世。而娑婆世界的污濁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凈,世界之濁實是心濁。

劫濁:劫,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單位。人的壽命本為八萬歲,因造惡業,福德損減,每一百年壽命減少一歲,直至減至十歲,然後再以每一百年增長一歲的速度,增至八萬歲,此為一小劫。其中,從二萬歲至十歲再至二萬歲的時間段即為劫濁時代,簡單說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染污的,福少惡多的時代,會受到饑饉、疾病、刀兵的災害,這些是我們所有眾生所種惡因的共同業報。

見濁:眾生沒有正知正見,心中邪見充斥,旁門外道興盛。

煩惱濁:眾生不求真理,但求五欲,產生貪、嗔、痴、慢、疑五毒,進而引起煩惱。

眾生濁:眾生因為見濁不信正法,因為煩惱濁蒙蔽不能明心見性,從而不畏因果報應,不懂斷惡修善,福報日損,惡業漸重,身處三界火宅卻不知危險,生死輪迴無有窮盡。

命濁:眾生福報日損,惡業漸重,壽命也因此不斷縮減。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互參可知此說真實不虛。

世界染污是因為心染污,心凈則國土凈,但作為生死凡夫的我們,在如染缸一般的社會中,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做到徹徹底底的心凈,所以只能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在死後往生凈土,在凈土中自然就會心凈。

4.破壞相:破壞相是說世間萬事萬物必定破壞。有情世界(比如人、動物)生老病死,無情世界(比如植物、物品)成住壞空,我們心中的念頭也一樣會生住異滅,無論什麼都一定會走向破壞,而破壞相的本質是無常相,無有恆常,無常的巨大力量是誰都無法阻止的。

如果你還年青,或許還沒有深刻地體會到疾病的痛苦,但你可以看到身邊年老體弱或者生來就不幸而伴隨疾病的人們,看到他們被病痛折磨,天天跑醫院比上班還勤快,在生老病死面前,沒有人能夠倖免,即使帝王也沒有辦法。

對於無情世界就更好理解了,從產生或製造出來,到保持而發揮作用再到毀壞,最後消失成空,是客觀規律。

我們的念頭也在不斷地產生、保持、變化、寂滅,此時此刻就有大量的念頭在不停地、快速地生住異滅,甚至自己都沒有發覺。

無論是個體還是集體,事物還是事情,都是如此。可能覺得開學就在昨天,今天就快要畢業;可能感覺合作共事還沒有多久,轉眼就天各一方;看著一個大家族人丁興旺,沒多少年就落魄衰敗……我們可以從破敗相中體會無常,從而更好地體悟緣起性空。

5.輪轉相:輪轉,像輪子一樣不停地轉動。萬事萬物都在永不停歇的輪轉運動之中。太陽系繞著銀河系中心轉動,地球圍著太陽公轉,四季輪轉,晝夜更替,自然界是如此。

那麼對於有情眾生,我們常說的六道輪迴,這就是一種輪轉。牽引著我們在六道中不斷輪迴的業力,像是一個鏈條也是一個輪轉: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

這個鏈條在佛教中稱為「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表示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過程。

無明,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業障,為生死的根本,推動著生死不斷輪轉。

行:無明而行,就會造作諸業。

識:業識投胎,就好比是一顆種子。

名色:投入母胎,只有胎形,六根未具。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胎兒長成,六根俱備。

觸:胎兒出生,六根接觸六塵,也就是與外界有了交流。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

受:與外界接觸後就會生起苦樂的感受,即受包括苦受和樂受。

愛:在各種感受中,很自然地會喜愛趨向於樂受。

取:不斷地抓取,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各種造作。

有:因為造作而種下因,因就會招感未來果報,業力也就如此形成了。

生:眾生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業力並不會因死亡而消失,每一次出生(未必是人身)都會伴隨著前面無數世的業力。

老死:生就意味著必然的老病死。

十二因緣的輪轉,如環無端,無有窮盡,有情眾生在這個過程中受盡痛苦。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打斷這個鏈條,目的就是要出離六道輪迴。

6.無窮相:說完了前五相,發現它們確實會讓我們感到苦,但是無論有多苦,只要有一個期限也還算是有一絲希望,最可怕的就是無窮無盡。如果說前五相是苦,那再加上無窮相,才可以算作真正的苦,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我們在娑婆世界所受的苦都是無有窮盡的。

通過「三界六相」,我們從佛教的角度重新認識了習以為常的世界,也許一時不能接受,但可以在生活中去印證,相信會有更多的體會。體會痛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要透過痛苦激發對真理的信仰,對凈土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修行的堅持。

聲明:本篇內容在善導書屋釋宗道法師傳授基礎上整理、擴展而成。

若有不當之處,還請不吝賜教,以便及時改正,防止貽誤讀者。

若您覺得讀之有益,也歡迎傳播分享。

感謝!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友鶴齋 的精彩文章:

TAG:友鶴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