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開悟,「開悟」到底長什麼樣?
正聞熏習
一切故弄玄虛、故作高深的東西,都是顛倒夢想!
師父是唐僧
學佛之人,都會經常看到聽到「開悟」這兩個字,本來,這兩個字也沒並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是因為眾人理解上的偏差,以及長期以來的誤解和以訛傳訛,而致使它戴上一層頗為神秘的面紗,甚至於被有些人臆造的玄乎其玄,神乎其神,一說到某人某師「開悟」了,便激動不已,要麼迷信崇拜,要麼各種揣測、議論,就好像是在說:你怎麼會「開悟」呢?你怎麼能「開悟」呢?你怎麼可以「開悟」呢?誰能證明你「開悟」了呢?
我們常常看到古人以機鋒來印證「開悟」,一個人覺得自己修得差不多了,但去找另一個有名望有影響力的大德去「印證」,這個在禪宗里有很多公案,大家應該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
到了今天,這個「開悟」逐漸變味兒了,其實不是「開悟」本身「變味兒」了,而是眾生的善根變得越來越薄了,心性雜染越來越多了,業力增加了。有個成語叫作「人心不古」,用在這裡可能不是十分確切,但的確有那麼個意思。
誤解歪解也還罷了,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我們常常看到:某甲宣稱自己「開悟」了,然後某乙某丙某丁們便開始群發難,各種「質疑」,常常因此而演變成相互的攻擊,這實在是「很沒意思」。
人家開不開悟關你什麼事?你開不開悟和人家也沒一毛錢關係,就這麼猜來妒去,無端是非,「開悟」也就變得更加「深不可測」起來,端地是誤導眾生。
有人私下對我講,某某師「開悟」了,如何如何,開就開嘛,用不著和我講嘛,他開悟需要我來「印證」嗎?也常有人問:師父你開悟了嗎?唉喲,我說您就別逗了,我這麼愚鈍的一個痴和尚,哪裡敢有您說的「開悟」呀!一萬個不敢,打死也不敢,不敢不敢就是不敢!
您這是要來給我「印證」么?那麼您費心了,可惜了您的悲智,我就是不是那「開悟」的料。
我們學佛,這個心總是用不對地方,用不到正道上,站還沒站穩就想跑,翅膀沒長出來就想飛,學了幾天佛,看了兩部經論,就到處去關心、在意別人「開沒開悟」,這是何等的愚痴!
你不要管別人是不是「開悟」了,你只管自己去「開悟」。你學佛修行,學得是什麼?修得是什麼?你的心都用在哪裡了?要好好觀照觀照。你的生死大事,與其它任何人的「開悟」沒有一毛錢關係,所以與其去關心這些,不如自己用功。哪天你自己「開悟」了,你就不會這麼多「事兒」了。
所謂「開悟」,即是開智悟理也,開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闇眾生。」出曜經二曰:「欲化彼人令得開悟。」付法藏傳五曰:「爾時馬鳴,著白[疊*毛]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
很明顯,這裡所講的「同時開悟」的「開悟」,也就是開始覺悟了、明白了,明白了什麼?明白了「苦空無常」,生起了對五欲的厭離,生起了出離心,而「出家為道」。這媽是開始覺悟了。
《華嚴經》卷四:「開悟一切愚暗眾生」,義為開發眾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較早見於《史記·商君傳》:「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謂開通、領悟。佛教傳入後,「開悟」遂成為一個廣泛流行的詞。禪宗修行不拘形式,不立文字,號稱教外別傳,參禪惟以悟明心性為宗旨,若禪修有省或明心見性,謂之「開悟」。如《景德傳燈錄·簡禪師》:「德山以手中扇子再招之,師忽開悟。」「開悟」又為「開示悟入」的省語。《法華經·方便品》說: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便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表示「開悟」由淺入深的順序。又開,指「破無明」;悟,指「見實相」。意即因聞佛法而覺悟。《壇經·懺悔品》:「一眾聞法,靡不開悟。」
所以有緣,你學佛,你依教奉行,你精進發心,依正法依善知識而止,正念不失,你便是每時每刻都在「開悟」,你修到一定功夫,你吃喝拉撒睡,都可以在「開悟」。
《華嚴經》云:「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只是因為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能得證。「開悟」沒有那麼神秘,那麼深不可測,那麼高不可攀,你每天能夠覺悟那麼一點點,那麼你每天都是在「開悟」,正聞熏習,善根智慧積累,還愁不能「開悟」么?
所以,什麼是開悟?遠離顛倒夢想便是開悟;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幻離幻便是開悟;能於煩惱世間生出離便是開悟;能對正法而起正信便是開悟;依教奉行便是開悟;不生邪見即是開悟……
現今的一些「開悟現象」,你大可不必去理會,你只需要管好修好自己這顆心便是!誰還能搶了你的「開悟」不成?佛弟子要遠離那些故弄玄虛、故作高深的東西,以免自欺欺人、自誤誤人,切莫心浮氣躁。
善用其心,善思念之!
喂,說你哪,又開始胡思亂想瞎琢磨了?當頭一棒打過去……
正聞熏習
TAG:師父是唐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