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是誰把張若虛和《春江花月夜》推向了神壇?

揭秘:是誰把張若虛和《春江花月夜》推向了神壇?

記得小時候,當得知800多字的《長恨歌》是《唐詩三百首》中最長的詩,就來了興緻,隨即花三四個小時背了下來。可是,儘管當時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好,但卻可以拿出來顯擺:「《長恨歌》長吧,我都能背下來!」

長大後,又發現了一首更牛的詩——初唐文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據說這首詩超牛,牛到了「孤偏蓋全唐」。也就是說,其藝術水平已凌駕於唐代的全部詩歌作品之上。什麼李杜元白的名篇佳作呀,都沒人家張若虛的這首好。於是,我在激動和膜拜中,很快就背下來了。後來,我就經常向別人推薦此詩,唬的人一愣一愣的。

再看看時下的詩評,對此詩逐字逐句地賞析,煞有介事的評論,連篇累牘的溢美之詞。有的讚譽文章,竟有上萬字之多。有時候,甚至懷疑那些人是否在顯微鏡下觀察這首詩,抑或,他們是得到了託夢,夢裡作者逐字逐句地介紹創作背景和過程,以及寫下每一字、吟出每一句的細微的心理活動。

本來,大家都說好的東西,就該也跟著說好,畢竟「皇帝的新衣」並沒穿在自己身上。更何況,大家都說好得不能再好,就你說「其實也沒有那麼好」,很有可能會被人怒斥「淺薄」、「無知」,不驚出一身冷才怪。可是仔細想想,還是覺得有些不妥,正所謂不吐不快。就這麼硬著頭皮一吐為快,至少作為可能會被罵聲淹沒的一家之言吧。

首先,覺得「孤篇蓋全唐」的說法可能不妥:說好的「文無第一」呢?怎麼這首就「奪冠」了,就「蓋」了全唐了?誰給「蓋」的?說「蓋」就真的能「蓋」了嗎?好的,讓我們再來仔細品讀這首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一作「落花」)

嚴格來講,這首詩還真的有點特點:每四句一轉韻;把「春、江、花、月、夜」都寫全了;還有……太多了,詳見各種詩評。比如這則詩評說:「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李白畫像

可誰能告訴我,這首詩究竟怎樣表現「迥絕的宇宙意識」的?是因為詩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嗎?其實,類似的句子唐代其他詩人也寫過,比如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再比如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其實不過是詩人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而已,似乎不應上升到「迥絕的宇宙意識」的高度。

「歌詩合為事而作」,可是,這首詩到底想表達什麼?相信許多人讀來都是一頭霧水;都說「寫出真情是好詩」,可令人抓狂的是,這首詩幾乎沒有感情色彩。仔細看,其實詩人還是流露了一絲情感的:「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哦,春天都過了一半了,可憐他還沒回家——想家了就說想家了可以嗎?弄這麼長的篇幅做什麼!再看看同時代的李白,一首二十個字的《靜夜思》,語意淺白卻蘊含豐富,他鄉遊子們看了都有共鳴,多好。

此外一般而言,那些流傳千古的唐詩,每一篇都會有名句。比如與《春江花月夜》同為樂府詩的以下幾首——《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果沒有這些名句,那以上這些長詩,會有那麼大的藝術魅力嗎?而反觀《春江花月夜》,貌似澄凈空靈,實則在堆砌辭藻,華而不實。寡淡無味,語意平平。

再來了解一下張若虛先生的生平。據記載,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四位的詩作(張若虛的詩作在清康熙年間編校的《全唐詩》中,僅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二首):

代答閨夢還

張若虛

關塞年華早,樓台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山行留客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送國子張主簿

包融

湖岸纜初解,鶯啼別離處。

遙見舟中人,時時一回顧。

坐悲芳歲晚,花落青軒樹。

春夢隨我心,悠揚逐君去。

以上四位流傳下來的詩作都很少,張若虛傳世詩作共兩首,除《春江花月夜》外,還有這首題為《代答閨夢還》的「閨怨詩」。可惜與同時代詩人的「閨怨詩」相比,他的這首並不出色。不論題材,就其藝術水平來說,特別是與賀知章、張旭相比,可能還稍顯遜色,更遑論名篇了。包融就不評價了,因為我覺得可能他是所謂「吳中四士」中最弱的吧。

郭茂倩畫像

我們下面了解一下《春江花月夜》的相關背景:據悉,唐代並沒有張若虛的詩集傳世,在現存的唐詩選本中均無其詩作。在唐代以詩賦取仕、全民愛詩的大環境下,滄海遺珠的可能性很小,可見張若虛的詩也許並不被時人認可和推崇。後來,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的這首才被選錄其中,而至明嘉靖年間,才又有李攀龍選編的《古今詩刪》收錄此詩,此後陸續有唐詩選本選錄,而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

文無定評,詩無達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是說,您可以覺得《春江花月夜》是佳作,如何如何好,但我也可以覺得它不太好。這都不重要,但問題是,憑什麼就說它「孤篇蓋全唐」了呢?哦,有依據,晚清學者王闓運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可是,人家也沒說「蓋全唐」呀!並且,「西洲格調」的西洲,是指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少女從苦苦思念心上人,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感情色彩,僅這一點就與《春江花月夜》風格迥異。《西洲曲》既敘事又抒情,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春江花月夜》呢,貌似起承轉合,實則碎片式的呈現,讓人如墜五里雲霧,而所謂「用西洲格調」,也許只是形式上的吧。

哦,還有依據,文學家、現代詩人聞一多稱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 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原來如此!《春江花月夜》這頂大帽子是聞前輩給戴上的。

但別急,再看看聞一多的原話。原來,他在《宮體詩的自贖》一問中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哦,聞一多雖然高度評價此詩,但卻並無「孤偏蓋全唐」之語。

現在看來,「孤篇蓋全唐」的說法,可能是王闓運「孤篇橫絕」、聞一多「頂峰上的頂峰」的誤傳或演繹,是以訛傳訛後人云亦云的大眾吹捧所致。張若虛,這個普普通通的唐代非著名詩人,在當今社會卻是神一般的存在,是不明真相的人們合力將其推向了「神壇」。

總之,一首詩的好和不好,不是一個或幾個學者、詩人能夠論定的。請原諒我說嘮叨了這麼多。其實,也許只問一句話就夠了:「如果您是唐詩選編者,張若虛和李白只能選一個,您會選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裡不能碰,你想坐牢嗎?
男人冷落女人,女人會很敏感,缺愛的女人這4個表現一定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