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和33年前就火上BBC的華人大廚聊了聊,做菜做出大英勳章是這種體驗

我們和33年前就火上BBC的華人大廚聊了聊,做菜做出大英勳章是這種體驗

說到因懂美食、懂中國菜而吸粉的名人明星,中國的小夥伴們可能會想到《舌尖上的中國》的蔡瀾、董克平,或者美食短視頻大牛姜老刀、以及活躍在綜藝里的黃小廚......

(圈哥製圖,圖片來自網路)

而腐國人,則會想到他——Ken Hon,譚榮輝

(圖片來自Ken Hom)

33年前,一檔名為《譚榮輝的中國烹飪》(Ken Hom』s Chinese Cookery)的電視節目在BBC2台播出,瞬間風靡全英倫。

(截圖來自BBC官網)

(截圖來自Youtube)

圈哥還找到了部分視頻,評論里都是他的腦殘粉,更多的英國人甚至全世界的老外的童年裡都有他的陪伴:

80年代我在南非看了他的節目,那會兒我還是個小姑娘。他是我印象里的第一個電視廚師。Ken Hom就是個傳奇!

我的天,他有頭髮!

我想念Ken Hom :(

Ken Hom是我最愛的廚師之一了,不過我們很久沒在電視上看到他了-_-

隨著電視節目大熱後,他出版的同名書籍至今暢銷不衰,現已售出超過百萬餘本。

(截圖均來自維基百科)

他在英國人的心中,堪稱「中國菜教父」

英國Master Chef的製片人這樣評價譚榮輝:「他在英國影響力非常大,大家一想到中國菜,就會想到他......英國每8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的廚房有他的鍋。」

BBC還有報道稱,在如亞馬遜之類的電商網站,每年炒鍋的銷量都在增長,平均每年銷量都會比去年多46%。

In fact Chinese food is no longer just a restaurant or takeaway treat - as more people are cooking it at home. Sauce sales have increased, according to Mintel. Sales of woks have gone up 46% each year at online retailer Amazon

2007年,譚榮輝獲得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國際美食界取得的卓越成功」。

2009年,他因為「在飲食藝術上的傑出成就及貢獻」,特別是「促使英國人接受正宗中國菜」而獲英國女王頒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而這位出生在美國芝加哥的華人廚師,6歲前還不會說英文,也曾為了「逃離」廚房而離家求學……

(以上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

他到底是如何從一位唐人街華二代成為今天很多英國人心中中餐的代名詞呢?圈哥也在近期採訪到了這位享譽西方世界的中餐大廚,聽他講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的新年特刊也有關於譚榮輝的報道,圖片由歐洲時報記者Darcy Littler攝

上世紀50年代

美國華裔很艱難

出現在多徹斯特酒店(The Dorchester)大堂的譚榮輝一襲黑色唐裝,手裡拿著兩張登機證,風塵僕僕。如今他通常居住在法國巴黎和泰國曼谷。對於自己的成名之地倫敦,更多只是出差和路過。

圖片由歐洲時報記者嚴振羽 攝

他先前剛剛領取了首屆「金筷子」全英東方美食大獎。在我們的採訪之後,他接著還有一個會議,第二天就要飛往法國。

圖片由歐洲時報記者嚴振羽 攝

譚榮輝1949年5月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他的父母在前一年剛剛從廣東來到這裡。他的整個童年都在唐人街度過,直到6歲都只會說廣東話。

而對於自己的出生和成長的美國,譚榮輝坦言已經有六、七年沒有回去了。儘管如此,他的眉宇間依然可見那個時代留給他的印記,言談間仍然能讓人感覺到他對家庭的懷念。

圖為芝加哥唐人街(來自chicago-chinatown.info)

被問及自己英文名字的由來,他解釋說:「我的父母是開平人。在開平話當中,譚的發音是『Hom』而非一般粵語當中的『Tam』。Kenneth是爸爸給我的名字,或許是他對蘇格蘭很感興趣的緣故吧。」

他笑稱,幸好自己是開平人,從讀音上說,「Ken Hom」比「Ken Tam」要順耳多了。

圖為開平碉樓(來自南方網)

直到上小學,譚榮輝才開始正式學習英文。可能正因為如此,他的美國口音並不濃重,粵語則字正腔圓,舉手投足更和普通的儒家長者別無二致。

在2012年BBC美食紀錄片《發現中國:美食之旅(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Adventure)》當中,他將廣東成為自己的「精神故鄉」。

譚榮輝用「艱難」形容上世紀50年代華裔在美國的生活,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歧視。但唐人街是所有孩子們的「避風港」,而維繫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就是食物。

圖為譚榮輝和母親(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他直言,和中國一樣,如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相比60多年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也反映在華人移民的成分當中,也反映在唐人街的改變里。

厭倦後廚 卻愛上做飯

做電視節目也很痛苦

11歲時,為了不讓他到處去玩,譚榮輝的媽媽把他送到叔叔的餐館幫忙。他的爸爸在他出生8個月的時候就去世了。

對於年幼的譚榮輝來說,叔叔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父親的角色。之後5年後廚的工作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中餐經驗,但也讓他開始對餐廳工作感到厭倦。16歲時,譚榮輝遠走加州求學,「因為我只想里廚房遠一點」

譚榮輝和Eric Cantona 與 Lee Sharpe(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大學期間,他曾經前往法國學習一年。回到加州之後,由於缺錢,他利用一個周末在一個朋友的餐廳里教授義大利菜。

活動很成功,一個周末的工作賺回了兩個月的房租。緊接著我們又舉辦了第二次。朋友問我是否可以教一教中餐,我說:「當然,我閉著眼睛都會。」

(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教人做中餐的經歷讓譚榮輝意識到,自己厭倦的只是餐廳後廚的生活,而他真正喜歡的,「是為小範圍的朋友做飯。」

儘管或許已經成百上千次談論這個話題,但當他提到當年的「領悟」時,眼睛裡依然閃爍著「發現寶藏」般的神采。

(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後來,他開始在加州烹飪學院授課,並出版了一本中餐書籍。1984年,他受邀到英國為BBC拍攝了那部為英國人打開中餐之門的《譚榮輝的中國烹飪》。後面的故事眾所周知。

(截圖來自Youtube)

說起在BBC的拍攝經歷,他認為成功原因在於「真實」。

當時的飲食節目在演示完過程後,會拿出之前做好的樣品。但我呈現的菜品全部是當場做出來的,拍攝的時候攝影甚至會要求我做得慢一點以填滿節目時間。但我會說:「沒辦法,這就是中餐」。

(截圖來自Youtube)

他說,BBC節目播映的時機非常合適,滿足了很多人對於中餐的好奇和想要自己嘗試的想法。

同時,他也毫不諱言拍攝的困難:「那是我第一次做電視節目。事實上過程非常痛苦,帶給我很大創傷,以至於我在之後十年都沒有拍攝新的節目。」

中餐烹飪代表未來

作為30多年來在全世界推廣中餐的領路人,圈哥問他,怎麼看「西式中餐」和「中式中餐」。

譚榮輝覺得,首先需要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以及因此而帶來烹飪方式的區別。

譚榮輝與英國前首相Tony Blair及其夫人Cherie(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他舉例說,中餐不使用烤箱,但在西方,慢慢烤是一種傳統。這是由於自古以來缺少燃料,因此中餐需要快速將食物煮熟。這就造成了中國人和西方人煮飯方式的根本不同。

他認為,西方人正在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飲食。因為有更多的人去中國,並希望遲到更加正宗的中餐。烹飪和藝術一樣,一直需要進步

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交流。

譚榮輝在16年在電視節目This Morning上教大家做中餐(截圖來自Youtube)

採訪中,譚榮輝多次提到交流的重要性。他還透露自己即將出版一本新書,並希望利用這本書的版稅為中英兩國學生設立獎學金,鼓勵他們到對方國家訪學

我很喜歡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品嘗不同的美食。最近我剛去了越南,通過食物了解那裡的文化和人。每一次旅行我都能學到新的東西。

而對於中餐海外推廣的討論,他認為「標準化」不符合中餐的規律,也並不是向西方人推廣中餐的必要條件

(圖片來自每日快報)

「中餐和法餐不一樣,從來都沒有編纂成冊,因為我們的烹飪充滿了個人化風格。同一道菜交給不同廚師做,會有不同的味道

有趣的是,現在的法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個人烹飪』,這或許證明了我們的烹飪方式代表了未來的趨勢。如果一定要按照『標準化』的程序,就失去了創新和創意的空間。」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餐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在不同的地方可以使用不同的食材進行烹飪。

比如起初在美國沒有竹筍,我們就會用蘆筍代替。這是中餐的才華所在,我們不像法餐那樣死板。現在在西方,越來越多的年輕廚師開始傾向於使用本地食材做菜。

譚榮輝獲得2018胡潤終身成就獎(來自http://kenhom.com)

譚榮輝笑著說,他總會告訴自己的學生,中餐的最高標準就是要做出你喜歡的味道,因為這是中國廚師烹飪的方式

對於「金筷子」獎頒發給他的「美食傑出貢獻獎」,他說,中餐是英國和很多國家飲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金筷子」作為一個成長中的東方美食獎項,可以喚起大家對於中餐的重視和認可。

很榮幸能夠獲獎,作為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樑,希望通過飲食這樣和平的方式,加強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聯繫。

幾乎每年的春節前後,譚榮輝都是BBC1台「周六廚房Saturday Kitchen」欄目的特邀嘉賓。圖為今年2月17日的節目照片。

Q&A

譚榮輝快速問答

人生最後一道菜

希望是北京烤鴨

印象最深的客人?

為不同的人做飯,觀察他們的反應很有意思。最有趣的應該是蒂娜·特納,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她曾對我說:「親愛的,這真的太好吃了!(Darling this is delicious!)」

(圖右為搖滾女王Tina Turner)

最喜歡的地方?

曼谷。這是一座猶如《銀翼殺手》電影的城市,瘋狂、混亂,人們信仰佛教,食物好吃,充滿著矛盾衝突,因此很具有吸引力。

最愛的酒?

我是紅酒愛好者,但最近幾年開始喝日本高級清酒。對我這是一個全新發現,可以喝很多不醉,而且卡路里只有紅酒的一半,因此很好。

被譽為清酒之王的大吟釀是等級最高的日本清酒(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最愛的英國電視節目?

我很喜歡看英國電視劇,比如弗爾蒂旅館(Fawlty Towers)、百貨店奇遇記(Are You Being Served? )等。英劇中諸多隱晦的笑點非常有意思。

最喜歡的球隊?

當然是曼聯。

(圖片來自曼聯官網)

最敬仰的人?

我敬仰的人很多。我對我的叔叔保羅(Paul)非常尊重,我很欣賞他言傳身教給我的東西。

信奉的哲學?

我價值觀大多來自媽媽,很多是儒家觀念。即便當時很窮,她給我的東西一直伴隨著我。

(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還會自己做飯嗎?

當然,我一直都是自己給自己做飯。

最喜歡的一道菜?

如果只能享受最後一道菜,我希望是北京烤鴨

(圖片來自Ken Hom官網)

來,說一道你最喜歡的菜,饞一饞世界各地的小夥伴

(英倫圈原創,歐洲時報記者陳述,Darcy Littler報道,編輯:顆粒,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圈 的精彩文章:

今年各大牌走秀都穿這件內搭?早春時髦單品就差它了!
現在流行站著玩電腦,一年減6斤?醫生的回答很佛系……

TAG:英倫圈 |